景泰蓝传说与正解

2021-07-06 09:53张玉安
名家名作 2021年6期
关键词:花丝景泰蓝珐琅

张玉安

作者单位:北京华艺景泰蓝股份有限公司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6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在我小时候他给我讲了他的父亲,即我的爷爷给他讲的景泰蓝的传说,让我在神话中去了解什么是景泰蓝(我已经是从事景泰蓝工作的第三代人了)。

他说:在许多年前,一天夜里,皇宫里突然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皇上大怒,就拿宫女、太监们撒气,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有的被砍头。皇上撒够了气,就吆喝来一帮人,给他从灰烬中过筛过箩地清点宝贝。他站在旁边亲自监督。忽然,有个太监捧来了一只瓶子,接着另一个太监又捧来一个小罐儿。皇上一见,紧锁的双眉一下子舒展开了。“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呀!”他询问左右近身侍臣,侍臣们都连连摇头。只见这瓶子和小罐儿,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皇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如若不然,决不轻饶。

我赶紧问:那怎么办?

我父亲端着茶杯慢慢地接着说: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下子可忙坏京城里的手艺人,大伙儿围着两件奇宝翻来转去看了半天,只见这瓶罐上是用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这样精美的宝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呀!大伙儿揣摩来揣摩去,怎么也揣摩不出个所以然来。大伙可真犯难了,只好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铜或铁绕成圆圈抠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绕金银丝,可是甭管怎么鼓捣,那胎型和金银丝就是不能粘连在一起,至于那绚丽的彩釉是怎么烧结的,更是摸不出个门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大伙儿浑身出汗,眼冒金星,心里憋闷透了。一天,有位老头双眉紧锁,对着瓶罐冥思苦想,两眼紧盯着瓶罐琢磨时,看着看着,忽然,那瓶罐放射出五彩的光环,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猛然间,光环中现出一个头戴珠翠、身披彩衫、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她抑扬顿挫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老头听了仙女的话,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问问,却张不开口,说不出话来。眼看着仙女一闪身就进入光环中不见了。他心急如焚,迈腿就追,只听见“哗啦”一声,把身边的瓶罐撞倒,把他吓出一身冷汗,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

我正听得入神,原来是个梦。我父亲说:这梦做得可不一般,他赶忙把身边的几个人喊来,把梦中遇到的事讲给大伙儿听。大伙儿听了都觉得挺奇怪,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这个说:“那头两句说的,是夸这瓶罐好呗!可后几句是什么意思呀?”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仙女说的‘不得白急花不开’,这话很明显,是让咱们得有‘白急’,这‘白急’是什么呀!”一听这话,老头恍然大悟:“噢,是不是指中草药‘白芨’呀!”“对,准是。你们想,白芨用水一泡,跟粘胶似的,过去,我们就用它来粘东西。咱们干吗不用它来粘接胎上的金丝?不妨试试看。”另一老头说:“还有‘不经八卦蝶难来’,这又是怎么个意思呢?”“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宝瓶上五颜六色的釉彩,如彩蝶纷飞?”一个中年工匠若有所思地说,“莫不是像李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的呀!”“哎呀!那梦中仙女,别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显灵指点咱们,叫咱们搭起八卦炉熔炼石头?”又是那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嗯嗯,是有点儿意思。”那老头手捋着胡须,连连点头,“你们想啊,皇宫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宝殿里收藏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的吗?这珍奇的宝贝瓶罐兴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呢!”“还有,那水浸石磨,不用说就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还得像琢玉一样,把那瓶罐经过磨砺才会大放光彩呀!”就这样,工匠们紧张地搭起了八卦炉,捡来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放进去。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冶炼,果真熔炼出来晶莹的七彩釉色。那白芨把丝和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宝瓶终于制作出来了!

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有些人就管它叫作“奇宝烧”。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景泰蓝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由于当时正是景泰年间(1450—1457),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

小时候听故事是父亲让我知道我爷爷和他是干啥的,他没有文化,只是用神话传说告诉我什么是景泰蓝,当时我还依葫芦画瓢地与小伙伴们讲呢。长大了接了他的班,才逐步了解什么是景泰蓝,景泰蓝是怎么制作的。当时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学徒工,都要参加业余美术培训,在这个班我听到张同禄大师给我们讲了景泰蓝的历史和这个名字的比较正确的解释。

景泰蓝比较科学的叫法为“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我国自有的,目前从出土文物看,在商代已经有了类似珐琅质的铜镶嵌制品。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的箭柄上就有蓝色的琉璃装饰,在河南省辉县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青铜器,其中有银嵌金、银丝纹的车辕饰物和银嵌玉、琉璃的带钩。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掘出的錾金银嵌铜壶,通体饰满蓝色琉璃,与后来的景泰蓝十分相似。其实,琉璃、瓷器的釉料在化学成分上同珐琅均属于硅酸盐一类。日本正仓院藏有中国唐代(618—907)铜镜,大材西崖著《中国美术史》,述及此镜时说:“彩釉背者,于铸凿花纹之介。填彩釉于其间;而窑化之。”这种制作过程,与后来的錾胎珐琅大致相同。另一种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阿拉伯地区的珐琅制品传入我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唐代、宋代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先是由彼地制作的珐琅器,经东西贸易的兴起,随货传入我国,而后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人口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11世纪至18世纪,珐琅术在东罗马帝国盛行一时,此后东罗马帝国的“珐琅”技艺传到中国,于元朝时(1271—1368)的大都城(今北京市)流行,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被称为“景泰蓝”。旧时的景泰蓝制品专供皇室贵族享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泰蓝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工艺上更趋成熟。目前的品种主要包括扁平单丝景泰蓝和双圆花丝景泰蓝两大类,其中景泰蓝产品又分为金胎、银胎景泰蓝,铜胎金地景泰蓝,蓝地景泰蓝,宝石镶嵌景泰蓝,铸铜胎景泰蓝,花丝景泰蓝(金地花丝、银地花丝和蓝地花丝)几大类。

《千秋伟业鼎》

其实景泰蓝的叫法非常晚,《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关于景泰蓝最早的文字记录,它并不是景泰年间开始叫的,明朝一朝都不叫景泰蓝,清朝初年到了雍正年间有这样的记载:“雍正六年《造办处活计档》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至此国际称之为珐琅的工艺品,有了中国的名字“景泰蓝”并且传至今天。

国际上比较科学地称这类工艺为珐琅(Cloisonne)艺术,俄国称“恰克图”,日本称“七宝烧”,在我国叫“景泰蓝”, 其实是同属于珐琅艺术品。

现在我依然用父亲给我讲的这个故事,给我的孩子们讲,让他们首先了解景泰蓝这个传统工艺,让他们喜欢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种类,然后再让他们学习祖传技艺,这样景泰蓝工艺才能够在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相传中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花丝景泰蓝珐琅
花丝镶嵌:细金工艺的巅峰
浅谈景泰蓝装饰画的独特魅力及发展价值
钟连盛:让景泰蓝薪火相传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花丝墨玉薰》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断代景泰蓝 成投资新宠
繁花盛开
珐琅器之画珐琅
景泰蓝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