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树:到底是由谁所植?

2021-07-06 17:37宋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6期
关键词:枇杷树

宋丽

【内容摘要】“学思辨达”理念是我校正在开展和进行的课堂教学理念。“学思辨达”课堂评价标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教师维度进行评价,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导学—启思—织辩”,让学生得以通达;另一方面是从学生纬度进行评价,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做到“好学—笃思—明辨”,继而得以通达。当然,这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现结合对《项脊轩志》这篇文章开展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构建“学思辨达”课堂教学话语体系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学思辨达 枇杷树 以问导学 以辩促学 以行立学

《项脊轩志》是很有名的一篇散文,其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令读者动容,感慨系之,浮想联翩。教学开展的环节中找到的这个点,就是对学生引导的切入点。这个点,是一个具体的物,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很近。例如创作中借物抒情,以景结情,睹物思人,托物言志等手法的运用。关于这方面的认知体验,学生还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在课堂上,构建了这一教学话语体系,情境指向核心问题,问题指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以问导学,以境启学。

一、以学激辩,以辩促学——“枇杷树”到底是由谁所植?

课堂上如果仅围绕学生读懂的内容――例如“项脊轩是什么样子的?它带给我的回忆有哪些?曾经的我在此都经历了些什么?还有陪伴我的亲人都有谁?”这样的问题,都是浅层次的,学生通过品读文章,是可以自己解决的。那么,解学的关键和中心,需要花在有价值思维的问题上面,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从而来达到“以学激辩,以辩促学”的目的,这也是构建课堂教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一环。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句话的断句一直存有争议。可以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也可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大家对这句话的解读也分别持有不同的观点。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以问题驱动学生,让学生们动起来,积极思维,互动激辩,给出一个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学生经过积极讨论交流后,反而对这篇文章消化理解得更为充分了。

(一)认为枇杷树是“吾妻所植”,同学们发表的意见有以下几种

1.基于人物之间的情感角度分析

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成了归有光倾诉和寄托情感的唯一对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何况是永别。看到树,就回忆起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亡,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了。树本来没有感情,但是它是妻子亲手所种植的,移情于物,倍增其哀。

2.基于语法学角度的分析

不同的断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文章一直都是以“吾妻”这样的主语呈现句子。后面的主语对象和前面都是保持一致的,没有中途更换的必要,如果换了的话,反而使句子表达衔接的不够自然。

(二)认为枇杷树是“吾所植”,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传统意象的创作选取意义上看

作者面对这所百年老屋,有很多情感的寄托,而老屋周围,种植环境的布置,也凸显出了作者的品位和匠心。建筑和树木浑然一体,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更能让读者入情入境,走进作者。

2.处于对爱妻倍加呵护的角度来看

“项脊轩”及其庭院空间狭小,已经种有兰桂竹了,再加上妻子本就体弱多病,要多加休息,不能劳累,所以妻子即使有心,但也无力去种植这么大株枇杷树。只有可能是作者自己栽植,当然也有可能是妻子想吃枇杷了,嘱咐丈夫在院子里种上一颗吧。

学生课堂的积极思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他们从枇杷树的角度来辩,从各个方面追究探思,积极探索答案。学思辩达体问题的构建也接近他们的情感认知,合情合理。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读起来、辩起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仅达到了“一辩激情”的目的,而且达到了“以情促智”的效果,老师课堂的价值就会体现得更明显。

二、以学践行,以行立学——结合台州“枇杷之乡”的美誉,深度探讨枇杷树的意蕴、内涵

枇杷树的摇曳多姿,让我们感受到了文中夫妻二人的伉俪情深,那么,枇杷树背后到底有何深层意蕴?结合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多角度解读。

(一)枇杷树是吉祥之树

枇杷作为一种吉祥的植物,古代文人描写为“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把香甜绵软的枇杷果实比喻为黄金丸,所以,枇杷是一种财富和家庭殷实富足的象征。另外,因为枇杷的果实含有1颗至数颗坚核,也象征着子嗣昌盛,健康长寿。

(二)种此树为贤妻入药

枇杷树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肺燥咳嗽,肺癌热性咳嗽,咳血,糖尿病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枇杷果肉,可以用来治疗肺燥咳嗽。枇杷树的叶和果实,还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可见枇杷不仅是祥物,更是一方良药。

(三)种此树望重振家风

李密在《陈情表》里写到“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和分崩离析,作者内心充满了悲痛。所以种植此树,希望根深叶茂,家大业大,这种情感寄托也符合作者的人生际遇。

种下此树,对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激励和祈盼。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功名也能像庭中的枇杷树一样“亭亭如华盖”,能给后世子孙更大的荫庇。

总结

“学思辩达”的学习原理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学知结合,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学以致思;学行结合,学以致用。在具体的学习方式中老师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以学发问,以问导学;以学激辩,以辩促学;以学践行,以行立学。让高中语文课堂,更能凸显现学生的思维价值,鼓励学生去积极有效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这样,对语文文本高级的鉴赏理解才会真正做到有效,而学生在经过一番辩达思维之后,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远远会超出有限的课堂时间,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显得更为生动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则桐.归有光散文的女性书写[J].古典文学知识,2015(2):53-59.

[2]贝京.归有光伦理价值观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28-32.

[3]赵明丽.朴实无华的人间至情――试析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情感描写[J].天中学刊,2000(S1):67-6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枇杷树
枇杷树
我的枇杷核
枇杷树
老徐的枇杷树
校园里的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已亭亭玉立
院子里的枇杷树
院子里的枇杷树
枇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