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2021-07-07 19:59戴世英
经济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辽宁省对策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思政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也是提升思政水平的重要抓手,更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系统工程。文章结合辽宁省高校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提升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关键词:辽宁省 高校课程思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77-0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贯彻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的措施,也是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重要举措。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聚焦立德树人,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围绕省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积极落实,且已有实效。同时对存在的不足,在整改的进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促进全省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一、辽宁省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省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状况

自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各高校思政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根据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相继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组建“课程思政”改革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等各司其职,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2020年10月,由辽宁省教育工委和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大学承办的第九届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在沈阳圆满落幕。通过教学大赛,思政教育品牌日益凸显,一批“硬核”思政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思政名师,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参赛教师们在构建“大思政”格局背景下,追求精品创作,用好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全省高校思政教师的风采,更展现了全省思政课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效。2020年11月辽宁省在开展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推荐中,围绕“铸魂育人”“雷锋精神”为主题,遴选出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100个,为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辽宁省高校“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辽宁省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取得较好成效的高校,为课程思政推进积累了丰富经验。东北大学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构建了一体化推进、两中心并重、三路径结合、四维度建构的“东大模式”,实施育心铸才工程。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疫情期间把思政课搬到线上,用好抗疫素材,彰显中国自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探索思政新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进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落地生根。2019年辽宁大学启动“三进工程”和“课程思政”教师工程。党委书记周浩波对“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继续推进“两大工程”深入开展提出要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聚焦立德树人,从课程建设入手,以点带面,推进课程向“思政课程”转变,合力攻关,破解难题,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其他高校围绕辽宁省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要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沈阳工程学院聚焦立德树人,立足学科优势,积极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带动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为东北振兴、辽宁发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品德修养的合格人才。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认识上存在误区。少数教师认为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进行育人教育,占用专业课時间,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机制上的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方协同育人合力还没有形成;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中的亲和力有待提高;专业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等。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课程思政理念已深入各高校育人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进中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对中国成果的觊觎,国内社会热点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等,使教师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社会上功利主义、经济至上的理念,使教师弱化育人思想,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传统上还存在重视理工科学科的狭隘认识,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思政课在新时代、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育人的引领作用。特别是专业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教师只负责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缺乏价值引领。总之,受国内外环境、各类思潮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教书育人的使命认识不到位,影响育人效果。

(二)高校层面

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自2014年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各高校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指导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实施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层面,缺乏一定的外部支持。既没有培训和指导,也没有提供教师训练的场所,使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涵义、任务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不能有效运用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路径选择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育人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专家指导不够。无论是思政课课程负责人,还是专业课学术带头人,对本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优势、前沿动态、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等了如指掌。而且教育主管部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培训,使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专业教师由于专家指导不够,造成对育人资源的挖掘不充分,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高。

(三)教师自身层面

教师育人内在动力不足,外在压力大。课程思政育人教师是关键。所有授课的教师都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部分教师只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缺乏内在动力,对培训学习没有积极性,影响育人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有些教师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欠缺,内在动力不足。一名合格教师,不仅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而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是尽职尽责,较少履行育人职能。所以,教师缺乏了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思政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较大,不仅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量、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教学工作,而且承担着各类各级教研、科研项目研究。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教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热切,不可避免占用教师的一部分精力。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实践中影响实施效果。

三、解决对策

本文认为,解决辽宁省高校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必须建立起有效联动机制,实现“三个协同”。

(一)建立联动机制,促进协同管理

建立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组成的多层级联动管理体系。各行其职,协同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出台指导纲要和实施办法,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定期对高校进行指导、督检和评价,以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高校党委承担着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应高度重视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部署,并认真贯彻执行,层层落实。一方面,建立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各二级学院成立学院级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学院党总支书记任组长,院长、系主任任小组成员。另一方面,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在此基础上,配套协同保障机制。如联席会议制度、督导制度、反馈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整合联动主体,融合部门壁垒,层层落实,形成合力。

(二)思政课程引领,促进学科协同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因此,思政课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发挥好思政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和先导作用,努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获得感。一是提升思政课的现实穿透力。思政课教师要原汁原味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把思政课讲深、讲透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学术积累,联系时代发展,反映现实特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成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理论品格和对世界发展的深刻影响。二是建立学科集群,提供思政课的理论支撑。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无缝对接,为思政课程提供资源和交流平台。三是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协同育人联合体。特聘省级、校级各学科领域的名师、专家,与思政教师共同研讨,指导备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彻,把专业课的思政资源挖掘出来,提高学生思政理论水平和品德素养。坚持书记、校长带头上思政课的“头雁效应”。鼓励专业教师结合时代现实课题、学生成长成才问题、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专业等课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兼职教师,走进思政课堂,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高校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创新协同

在高校之间发挥师资培训、课程研发和品牌培育的作用,促进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协同创新。

第一,师资培训方面。教师是主体,将课程思政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工作中,让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的涵义、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意义,以及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全方位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使教师具有世界视野、中国眼光、宏大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培训中要重点培训教师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既立足课程,又要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认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思维,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在具体操作中,成立有思政教师、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学院辅导员参加的名师工作室,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课程研发方面。二级学院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挑选由教授、副教授、督导专家、骨干教师、辅导员组成的试点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办公室,聘请思政教师协同备课,结合课程的育人目标、课程性质和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并自然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创新授课方式,如翻转课堂等,综合运用研讨交流等,促进课程思政取得实效。与此同时,用好实践课程,规划第二课堂,联合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处、团委等,增强课程思政师资力量,在校园文化、网络、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融入思政内涵,实现学生知行合一。

第三,品牌培育。先行试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骨干教师先试先行,有思政经验的教师先试先行,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子、实现方法,打造示范课程,不断总结、改进,对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全省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必須建立联动机制,促进协同管理,强化思政课程引领,促进学科协同,搭建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创新协同,促进全省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20AZZ002]

参考文献:

[1] 陈媛,蒙良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四联四通”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20(8)

[2] 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

[3] 刘承功.抓住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点[J].思想政治教育,2020(10)

[4] 戴航.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南方农机,2020(5)

[5] 石玉荣,梅传忠,耿建,黄桦,李玉云.新时代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作者简介:戴世英,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辽宁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