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从有限中看到“无限”的存在

2021-07-07 14:54于琇荣
当代小说 2021年6期
关键词:郭尔克尔凯艾莉

于琇荣

“艾莉”对我而言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多次出现在我的短篇小说里。当她在《空镜子》中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已确定文本的晦暗基调。或者说,我把这类具有或痴或癫特征的女性,强行加诸在“艾莉”身上。

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单靠那一丢丢萤光乍现的灵感是支撑不了多远的,但不得不说,写《空镜子》完全起自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当时,我正看克尔凯郭尔的一本书——《致命的疾病》,突然想起这个因对爱恐惧而终身未婚的悲催哲学家的一生。而究其不婚原因,是他认为,婚姻中双方必须绝对忠诚,他还认为有些事情必须保持沉默,但是他自己做不到坦诚相待,结果,他把自己变成了哥本哈根最大的无赖,生生逼走挚爱雷吉娜。他写道:“我口若悬河,笑话引得在座人捧腹大笑——而我,想走开,拿支枪去自杀。”

每个人都有局限,就像我认为思想体系成型之前,都在以行为艺术的形式存在着,比如梵高的耳朵、都灵的马,还有克尔凯郭尔的终身不婚。推开一见钟情的挚爱之后,克尔凯郭尔的世界如临深渊,充满恐惧与绝望,然后写出来《或此或彼》,也就是这个名字,让我猛然想起镜子的两面性。

“艾莉转身,对躺在床上的自己毫不介意,连看都没看一眼就走向洗手间,仿佛床上的自己就是个物件,刚好扔到枕头上而已。”是的,我就是这样写的,最先看到这篇小说的朋友表情复杂地看着我,让我莫名心虚,无地自容,好像某种羞于启齿的隐疾被发现了一样。直至在一次文学年会上遇到玲,她犹疑着说,你相信吗?我站在床尾,看到了自己的灵魂,一团翻滚流动的白色浓雾一样的球形气体。

实际你在哪儿?我问。

在床上。

就是嘛就是嘛!我笑着,连连点头,很有种沉冤昭雪的味道。

心被伤到极致,人真的会恍惚,会产生幻觉,乃至崩溃。而这并非全来自外因,自我和本我的较量才是根源,尤其是苛求完美的人,往往会在所处环境的裹挟下开启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以期取得群体的认同和尊重。而这种重塑过程,恰恰是偏离本我意愿的过程,从而导致本我对自我产生怀疑,甚至是鄙夷厌恶,不断扪心拷问:“那个人真的是我吗?”

从家右转,向北是空旷的西环路。我常来这条路,尤其是雨天,坐在车里看书听音乐,看乌云翻卷,看雨在玻璃上荡成一片一片的鳞,看落叶飘,想,风去了哪儿?看路两边的麦田……但时间都不会太久——小城好小哦,街前街后就像自家的庭院那样熟稔,多个亭子少棵树了然于心,车孤零零地停在路边,实在给人太多想象空间。

“又去寻找灵感了?”

除了礼貌的笑容,似乎只有“嗯嗯嗯”是更好的解释了。而事实上,那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如果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能就是文学消减了日子的琐碎与芜杂,打开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一种真理,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看到“无限”的存在。

我挺满意这篇小说,唯一遗憾的就是结局。我并非残忍,见过我的人可以作证,更非以殘忍哗众,实在是人物命运使然。当然,也可以写成另一种结局,如果我够虚伪的话,因为写到锋利的碎镜片扎进“艾莉”的脖子,啧啧啧,我一想也疼。

责任编辑:段玉芝

猜你喜欢
郭尔克尔凯艾莉
艾莉的烦恼
最有思想的句子
后现代语境下的克尔凯郭尔
丢失的皮鞋
迈出第一步
海滨城市寻找记
从两难的生存选择到荒谬的宗教信仰——克尔凯郭尔生存辩证法的思想理路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