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7-07 14:53高玮朱智涵吴丰民张光宇姬广举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高玮 朱智涵 吴丰民 张光宇 姬广举

[摘 要]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省属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区域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责无旁贷。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大珩班”为例,探索“一实一虚”分段式培养和运行模式,通过制定分段式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进行选拔、培养和运行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改革,构建适合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体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省属高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科研型后备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SJGY20190301)

[作者简介] 高 玮(196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工学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量子调控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学及光场调控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01-04    [收稿日期] 2020-11-06

基础学科的优秀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为加强我国基础研究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和2018年教育部分别出台两个“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国内许多著名高校相继成立了拔尖人才培养学院或班级,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以及南开大学的伯苓、省身班等。同时,一些省属地方高校也加入拔尖人才培养的行列,如浙江理工大学的“启新学院”、安徽大学的“文典学院”和湖北大学的“楚才学院”等[1-7]。这些计划已在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中逐步发挥出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哈尔滨理工大学作为省属“双一流”理工科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重任。自2017年我校人才特区项目启动以来,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得到很大改观,物理系引进全职特聘教授3人,其中1人为非华裔外籍教授;柔性引进兼职教授4人,其中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1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各1人,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实力。另外,学校投资建设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并获批省重点实验室,提升了物理系科研平台层次。在这一背景下,2017年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及材料物理专业,经过学生申请、专家面试,筛选出20名学生组建实体化拔尖人才实验班,以我校老校长王大珩先生的名字命名为“王大珩精英实验班”,简称“大珩班”,专业为应用物理学。经过三年的实践,一些学生已经进入科研实战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和普通班不一致,使动态流动不方便,难以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独立设班导致学生和普通班同学接触不多,难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而且,如果省属高校没有充足的保研名额和特殊政策,拔尖班里一些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失去保研机会。另外,将专业过早设定为“应用物理學”,不利于后期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此,在2019级“大珩班”进行改革,采用分段式培养方案和“一实一虚”运行模式,该方案已初见成效,为省属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制订分段式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

我们围绕“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后备学术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的基本理念,分两个阶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前期数理基础阶段(前两年)

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统筹安排物理大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合理的课程学时数,适当增加了与数学有关的基础课学时,根据各门课程逻辑和衔接关系,合理安排上课学期,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饱满度,也要保证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充足。

(二)后期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后两年)

除必修的专业平台课和选修课外,在物理大类各专业设置科研方法论相关课程和物理学前沿进展等课程,供已经进入课题组的学生选修;考虑到外籍教授的优势,设置相关课程,全英文讲授;设置本硕贯通课程,考研或保研到本校的学生可提前学习硕士课程。

根据分段式培养方案,建立基础和专业两个层面的教学体系。基础教学体系主要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和重能力三个方面,由于物理系3个本科专业均授予理学学位,在数理基础培养阶段,注重宽口径大类培养,将普通物理各门课程单独授课,总体学时有所增加,使得来自不同专业的拔尖学生具有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是后期探究式专业学习的前提。实践创新能力是未来科研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除了设置普通物理和近代物理基础性实验外,逐步增加科研训练、课程设计及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教学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自主性、个性化和研究型三个方面,在后期科研能力提升阶段,科研导师将参与“大珩班”学生的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程,选择科研导师,科研导师将参与学生个性化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包括科研论文、专利和学科竞赛等项目。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改革实验方式,增加设计性、综合类实验,在科技训练实践环节上,加强和科研相关的基础实验、MatLab科研应用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选拔、培养和运行模式探究与实践

在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先进的选拔、培养和运行模式是培养拔尖学生的关键。选拔环节将设置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内容由原来的高中物理知识考核,改为由主讲高等数学的教师现场讲一堂数学新知识,然后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考查学生的接受能力;面试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知识整合运用能力等,聘请外籍教授对外语听说能力进行考查,聘请具有心理咨询经验的辅导员进行心理测试或口试,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面试、笔试和心理测试成绩,择优录取,每年选拔15—20人组建“大珩班”。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