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成长轨迹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策略

2021-07-07 05:29张军琪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摘 要] 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相对封闭且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学时代,以及与互联网技术同生共长的社会环境,共同勾勒出了新时代“00后”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家庭、学校、社会等维度物质条件的改善,为“00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夯实了基础。但是,家庭环境的多样化、中学时代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网络空间的诸多不良因素,又为“0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00后”大学生;成长轨迹;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0后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精准化耦合探微”(XLJKJY2020B)

[作者简介] 张军琪(1981—),男,陕西富平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9-0161-04      [收稿日期] 2021-02-02

青年成长成才事关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既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又是拥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1]的一代。2018年是“00后”青年批量迈入大学殿堂的开启之年,据报道,当年的“大学新生中有超过2/3为2000年后出生的‘00后”[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00后”大学生批量入学,在开启他们走向独立与成熟的人生新阶段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遵循“三大规律”,采取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既是高校育人功能彰显、促进“00后”大學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举措,又是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家庭·学校·社会:“00后”大学生成长轨迹的三维把握

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相对封闭且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学时代,以及与互联网技术同生共长的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00后”大学生的成长轨迹。

(一)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成长环境

当前,“00后”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这一家庭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与处于多子女家庭成长环境的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一些自身的成长特征。

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原先的物质匮乏状况已经基本结束,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新时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物质生活的丰裕并未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同期而至,部分民众反而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这种状况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亦有体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中的各种资源往往集聚于子女一身,这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有的人精神生活又相对单一匮乏,比如:“宅”文化在大学生中间流行,部分“00后”大学生退缩到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热情,即便是对他们十分喜爱的“手游”,与游戏同伴之间也止步于网上联系,而鲜有进一步的沟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欲望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相对单一,极易受到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蚀,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相对封闭压抑的中学时代

与之前的“90后”大学生相似,“00后”大学生同样经历了一个相对封闭、生活内容单一、个性遭受压抑、目标简单明确的中学时代,这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00后”大学生在中学时期的成长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大学阶段的表现。事实上,青春叛逆期的“逆反”情绪未能得到及时宣泄,极易在大学阶段滋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各类教育管理人员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青春叛逆期个性张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则极易在大学阶段放纵自我、滋生享乐主义,最终在得过且过、有无皆可的“佛系”生活中虚度大学光阴;封闭压抑的中学生活对自由个性的压抑,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产生诸如抑郁、焦虑、幻想等心理问题。

(三)与网络同生共长的社会环境

“00后”大学生的成长期,正是我国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有效普及的阶段,可以说,“0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与网络技术同生共长的社会环境之中,在这代大学生身上,具备了明显的“网络化娱乐生活”的群体特点[3]。

“00后”大学生享受着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但同时也深受网络“碎片化”学习之害。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便捷性、资源海量性、交互性等特征,为广大“00后”大学生查阅资料、迅速获取资源提供了巨大便利;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淡化了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等级观念、身份意识、职业与年龄差异,使得人人均可平等地进行信息发布与传播,深度契合了“0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但是,网络条件下的资源供给,尤其是学习资源的供给,具有典型的“碎片化”特征,知识资源的零散性,使得原本应接受系统化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的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只是零散地识记一些“点状”的知识内容。

长期使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进行人际交往的“00后”大学生,往往已经形成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心理,学生即便知晓网络“碎片化”学习的危害,也通常陷于享受网络技术便利性中难以自拔,对此,教育工作者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二、基于“00后”大学生成长轨迹的时代审视

家庭、学校、社会等维度的优势条件,为“00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夯实了基础。但是,家庭环境的多样化、中学教育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网络空间存在的诸多不良因素,为“0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