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蔗脱毒种苗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分析

2021-07-08 04:53劳方业何慧怡樊丽娜陈勇生黄俊坚齐永文
甘蔗糖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果蔗蔗茎黄皮

劳方业,何慧怡,樊丽娜,陈勇生,黄俊坚,齐永文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16)

0 引言

果蔗是水果型甘蔗的简称,皮薄、茎脆、汁多、清甜、口感好。富含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糖类物质,还含有20多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成分,具有充饥、解渴、消除疲劳、清凉解毒的功效[1-2],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鲜食果品。我国种植果蔗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主要产区为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次产区是浙江、江西、湖南、安微、云南、

贵州、四川、江苏等[3]。在常规生产上果蔗是用嫩茎作种繁殖的,通常种植几年后,由于多种病原物反复侵染并在植株内积累,往往会导致质量、产量不断下降的品种退化现象。研究表明利用常规方式种植的果蔗,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病毒性与细菌性病害感染十分严重,田间发病率几乎达到100%[4-5]。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矮小、茎细、节密、病斑多、减产、品质下降等,明显影响经济效益。近20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甘蔗脱毒种苗的应用推广研究。各种试验结果表明,果蔗脱毒种苗具有早生快发、生长茂盛、长相健壮、繁殖系数高、植株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增强等特点。产量提高30%~50%、蔗糖分提高0.11%(绝对值),品质得到显著改善[3,6-9]。但果蔗脱毒种苗多年多点的跟踪调查、多代比较评价试验等鲜少报道,本文针对这几方面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旨在为果蔗脱毒种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实践及理论支持,为果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脱毒种苗田间调查

参试品种:黑皮果蔗(Badila)、黄皮果蔗脱毒种苗,田间随机调查的黑皮果蔗、黄皮果蔗脱毒种苗均为第2代,由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第1代种苗繁殖而来。2016~2020年5年共16个地点的田间调查的主要经济性状数据,其中黑皮果蔗12个地点(见表1),黄皮果蔗4个地点。

表1 2016~2020年5年共12个地点的脱毒种苗田间调查点分布及调查

常规种苗果蔗则选脱毒种苗旁边,果蔗品种相同、土壤类型相同、下种时间相近、管理水平近似的田块进行调查。

果蔗的种植、管理按当地常规方法进行。调查时间为2016~2020年11月或12月。

1.2 黑皮果蔗脱毒种苗评价试验设计及方法

本试验参试品种为黑皮果蔗第1代、第2代和第3代脱毒种苗,由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2017年3月6日下种,下种时第1代苗在苗床已长成约20 cm植株,其它则为蔗茎种。按试验当地(南沙区榄核镇)常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试验不设重复,每个处理为1个区,面积为333 m2,行距1.3 m,下种量22500株/hm2或36000段双芽/hm2。调查时间,生长速6~12月,锤度10~12月,每月1次,茎径仅12月1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参照《中国甘蔗品种志》[10]等进行相关性状的测算。

有效茎数:采取“对角线三点”测量法,每个点4行,行长10 m,调查每行有效茎数(株高1 m以下的不计),再测量每点4行的总行距(m)。按下列公式计算各点有效茎:各点的公顷有效茎数(条)=4行的总有效茎数(条)×10000/10/4行的总行距(m)。

公顷产量:在上述每个调查点连续调查20株生长正常的甘蔗株高(cm),并用游标卡尺逐一量取对应蔗株茎中部节间茎径(cm)。

先按下列公式计算单茎重:单茎重(kg)=茎径2×(株高-30)×0.7854×比重/1000,新鲜原料蔗茎比重通常为1.02~1.05,本文统一设定为1.035。

然后再计算理论产量,公顷产量(kg)=单茎重(kg)×公顷有效茎数(条/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皮果蔗脱毒种苗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表2是2016~2020年5年共12个地点的田间调查的主要经济性状数据。脱毒种苗与常规种苗相比,绝大多数经济性状前者都优于后者,特别是蔗茎产量全部调查点无一例外,增产幅度在2.15%~38.17%之间,平均为19.13%。

从表2可看出,后者好于前者的,仅有极少数性状在少数调查点出现,其中,株高只有1个点,茎径有3个点,锤度有2个点,有效茎数有2个点。综合12个点进行各经济性状分析,果蔗脱毒种苗比常规种苗有较大优势,株高平均高出23.0 cm,茎径平均增加0.14 cm,锤度平均升高0.47%、有效茎数平均增加773.3条/hm2和蔗茎产量平均增加25.7690 t/hm2。

表2 黑皮果蔗脱毒种苗与常规种苗的主要经济性状比较

2.2 黄皮果蔗脱毒种苗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编号 种别 株高(cm) 茎径(cm) 锤度(%) 有效茎数(条/hm2) 蔗茎产量(t/hm2) 产量 比CK±(%) 8 脱毒种苗(H) 286.5 4.13 15.64 48840.0 173.6978 10.40 常规种苗(CK) 291.6 3.92 15.60 48150.0 157.3394 - H-CK -5.1 0.21 0.04 690.0 16.3585 - 9 脱毒种苗(H) 293.4 4.06 15.72 51480.0 181.6928 23.69 常规种苗(CK) 281.6 3.80 15.28 49740.0 146.8977 - H-CK 11.8 0.26 0.44 1740.0 34.7951 - 10 脱毒种苗(H) 387.5 3.52 15.52 48210.0 173.5920 10.63 常规种苗(CK) 322.0 3.65 15.80 49620.0 156.9122 - H-CK 65.5 -0.13 -0.28 -1410.0 16.6799 - 11 脱毒种苗(H) 308.0 3.75 16.81 51390.0 163.3117 19.76 常规种苗(CK) 280.5 3.76 16.50 47370.0 136.3698 - H-CK 27.5 -0.01 0.31 4020.0 26.9419 - 12 脱毒种苗(H) 326.0 3.85 15.84 52170.0 186.0652 28.28 常规种苗(CK) 296.3 3.59 15.20 51990.0 145.0478 - H-CK 29.7 0.26 0.64 180.0 41.0174 - 合计 脱毒种苗(H) 290.5 3.91 15.08 49862.1 160.4782 19.13 常规种苗(CK) 267.5 3.77 14.60 49088.8 134.7092 - H-CK 23.0 0.14 0.47 773.3 25.7690 -

与黑皮果蔗相比,黄皮果蔗种苗脱毒推广应用起步相对较晚,目前生产上种植黄皮果蔗脱毒种苗也不多。表3是2020年广州市南沙区4个地点的田间调查的主要经济性状数据。从仅有的数据来看,与黑皮果蔗相似之处,脱毒种苗与常规种苗相比,绝大多数经济性状前者都优于后者,后者好于前者的,只是个别调查点出现,其中,茎径有1个点、有效茎数有2个点。株高、茎径、锤度、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等经济性状,果蔗脱毒种苗比常规种苗有较大优势,株高平均高出18.0 cm,茎径平均高出0.15 cm,锤度平均高出0.88%,有效茎数平均高出303.8条/hm2和蔗茎产量平均高出22.4581 t/hm2。蔗茎产量脱毒种苗比常规种苗增产在4.32%~28.27%之间,平均为15.88%(表3)。

表3 2020年黄皮果蔗脱毒种苗与常规种苗的主要经济性状比较

2.3 黑皮果蔗脱毒种苗1~3代评价试验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从图1和表4、5可看出,脱毒种苗的生长速度较快,特别是中后期。12月脱毒种苗株高第1代为318.1 cm、第2代317.3 cm、第3代309.7 cm,分别比常规种(289.2 cm)增加28.9、28.1、20.5 cm,增幅为10%、9.7%和7.1%,有明显株高优势。第1代脱毒种苗的茎径稍细,只有常规种的89.3%,是其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第2、3代比常规略有增加,但不明显。从糖分(锤度)来看,第2代增长最快,积累最高,其次是第1代,再次是第3代,分别比常规种高10.9%,6.5%和2.1%(图2和表4、5)。1~3代脱毒种苗蔗茎产量最差是第1代,最好是第2代,其次是第3代,分别是常规种的97.92%、115.20%和114.76%。从生长速、株高、茎径、锤度和蔗茎产量等多个性状综合评价初步认为,第1代脱毒种苗一般不适宜直接作生产用种,最好提前培育5~7月后,再砍作生产种苗,第2代脱毒种苗表现最好,应是果蔗生产重点推广种植的脱毒种苗,第3代已经不如第2代,开始出现退化的迹象。

图1 生长速

图2 锤度变化

表4 黑皮果蔗脱毒种苗1~3代与常规种苗的株高和茎径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大量试验结果证明,甘蔗脱毒种苗的蔗茎产量比常规种苗显著增产,增产的幅度因品种、试验时间、地点、方法不同而异,平均增幅达20%以上。脱毒种苗在株高、生长速度、产量、质量、分蘖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3,6-9]。本研究的试验结果与前人结果完全一致。黑皮果蔗多年、多点田间调查及黄皮果蔗多点田间调查,虽然带有随机性,种植没有经过科学设计,田间管理也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经济性状数据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所有田块的蔗茎产量脱毒种苗都高于常规种苗(2.15%~38.17%),黑皮果蔗平均增产19.13%,黄皮果蔗增产15.88%。再次充分说明脱毒种苗产量比常规种苗显著提高。但就个别性状而言,在个别田块也有例外,例如2019年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前进村调查的2个田块中,其中1个田块的脱毒种苗的株高就比旁边田块的常规种苗平均矮了5.1 cm,这是极其少见的现象。后来深入了解得知,该农户担心植株过高,在培土时特意多培厚一点(20~25 cm),当地人称之为“压蔗”。其它经济性状如茎径、锤度、有效茎数等,偶然也出现脱毒种苗不如常规种苗的现象,可能是田块差异、种植密度不同、管理水平不一样等原因所致。

脱毒种苗种植于大田后,会逐渐感染病原菌。理论上第1代携带病原菌最少,然后逐年增多,经济性状表现随之变差。本研究初步显示,从经济性状来分析,第2代最好,第3代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表4、表5)。杨湛端等[5]、沈万宽等[9]研究显示,甘蔗脱毒种苗第2代检测不到如宿根矮化病等标志性病害病原菌的存在。但第3代是否已受到病原菌的感染以及感染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部分蔗农反馈,第5代后就没有优势了,基本与常规种苗一样。

表5 黑皮果蔗脱毒种苗1~3代与常规种苗的锤度、有效茎数及产量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黑皮果蔗还是黄皮果蔗,在株高、茎径、锤度、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方面,脱毒种苗比常规种苗都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株高和蔗茎产量这2个性状。黑皮果蔗第2代主要经济性状表现最佳,而且茎型、色泽、卖相等很好,是果蔗生产重点推广种植的脱毒种苗。第1代脱毒种苗茎径偏小,蔗茎产量也稍低,一般不适宜直接作生产用种,应提前培育5~7月后,再砍作生产种苗。第3代已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猜你喜欢
果蔗蔗茎黄皮
七个果蔗品种在桂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及综合评价
不同甘蔗品种蔗茎纤维组分差异分析
新品种粤糖03-373蔗产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微醺七重奏,用黄皮泡酒吧!
我爱家乡的黄皮果
温岭市果蔗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
岭南奇果无核黄皮
果蔗新品种桂果蔗1号
黄皮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果蔗生长后期重防纹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