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发展

2021-07-08 03:21王斌
重庆行政 2021年2期
关键词:沙坪坝区市域基层

王斌

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党着眼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场景化治理的基层样本: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央政法委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和重庆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十项行动的工作部署,组织引导镇街、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构建了具有“时代精神——沙磁特色”的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在基于场景化治理的维度中,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和顺茶馆”“特钢能人坊”等一批鲜活样板。

(一)坚持党建引领,转化了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参与,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沙坪坝区在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坚持党建引领,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将基层社会治理的物理空间和人民群众放置于特定的场景关系,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沙坪坝区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切实把政治引领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及其内部的各方面,实施镇街“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品牌方案,分管负责同志主动认领打造任务,充分发挥了各级党委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变成了不断夯实党执政根基的过程,提高了党领导市域社会治理的水平。

(二)坚持协同共治,凝聚了社会合力

社会协同共治是指在基层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基层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民众等利益相关主体,通过互动、协商、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其核心在于厘清政府治理职责,引导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独特作用,激活基层社会各要素并促进各要素整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最优化。

沙坪坝区通过场景化治理建设,将市域社会治理主体的要素汇集为一个整体,有效地协调、整合、激发、培育、组织和统筹治理诸要素,凝聚合力,实现市域社会治理协同共治。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在场景化治理中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特钢能人坊”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创设各种治理场景,通过“六步议事法”完善了基层治理民主协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效能评价,实现了治理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沙坪坝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建设,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沙坪坝区采用“定单式”“约单制”服务,量身定制“深夜食堂”“蚁工驿站”“积分服务”等特色项目,顺民意、聚民心、遂民愿。同时,沙坪区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获得感成为“平安中国”最厚重的底色。沙坪区结合全区社区(村)改造计划,制定实施2017-2019年度综治中心建设方案,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按照“3室1厅+X”模式,建成区级综治中心(一期)、26个镇街综治中心、174个社区(村)综治中心,实现全域覆盖。

二、场景化治理的制度探索

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下多元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包括一整套紧密相连、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沙坪坝区作为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区,从多个方面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探索,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沙坪坝经验。

(一)协同机制:顶层设计与基层变革统一

协同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沙坪坝区在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中,以协同机制建设为核心,将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主体凝聚在同一目标下,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实现了各主体在目标实现过程中行动上协调、配合。区各级党组织形成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体系;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做好了制度设计、机制建设工作,解决了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了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区内社会组织、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积极完成政府转移的公共事务;社区公众积极参与,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

沙坪坝区市域社会治理聚焦基层创变,以“和顺茶馆”“特钢能人坊”为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抓手,打造基层协同治理共同体。沙坪坝区坚持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正向作用,广泛动员参与,组建“能人坊、能人服务社、能人帮帮团”,最大化聚集“社会人”“单位人”“邻里人”,吸引一大批高校志愿团体、区内外社会组织投身沙坪坝区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充实壮大基层力量。

(二)整合机制:平台支撑与阵地聚合统一

依循国家治理需要建构中间枢纽的理论逻辑、政党统合社会创造政治机会的制度逻辑和拓展自主空间的实践逻辑[1],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逻辑是基层治理的整合及基于整合逻辑的基层治理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首先要突出政治引领,将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有效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導核心作用。沙坪坝区市域社会治理坚持平台支撑与阵地聚合统一,将市级、区级职能部门的基层阵地内嵌到“和顺茶馆”和“特钢能人坊”,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体。

沙坪坝区坚持全域推广“和顺茶馆”“能人坊”品牌,推出“和顺茶馆”社区、乡村、景区等多个版本,打造区级“能人组织”孵化基地;因地制宜培育“三尺堂”“邻距离”“包包散”等镇街品牌,形成“一镇街一品牌”,实现全域覆盖,为基层社会治理搭建了优质的治理平台。同时,沙坪坝区实现了基层阵地聚合,坚持整合、结合、融合导向,破除条块化、碎片化、单一化治理难题,引导20余个部门伴随保障,全域统筹、分片入驻、灵活布局,分主题、分时段、分区域综合利用阵地,实现效率最大化。

(三)动能机制:激励创变与主动参与统一

如何有效保证基层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亟须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破题。在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双层嵌入下,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逐渐形成“夹心层”的社区共同体,即互助精神与认同感缺失。如何在国家入场和始终在场的情况下,消解市场与资本对城市社区共同体的侵蚀,并塑造一个兼具社区认同和邻里互信的社区共同体,这是当下城市社区治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2]沙坪坝区坚持激励创变与主动参与统一,全面革新基层社会治理动能,保证基层社会治理可持续、可迭代的健康发展。沙坪区集成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顺茶馆”开通“云之声”“云课堂”“云茶馆”线上专栏,闭环提供便民服务;开发“能人e党建”小程序,线上“下单”、线下“上门”, 助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群众参与不足问题。

“和顺茶馆”采取“政府主导+公益性+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收取茶点成本费、开设公益福利彩票点、承接场地出租等公司经营方式,确保品牌可持续可复制,保持旺盛生命力。“能人坊”积分兑换创新确保激励更走心,实施“能人服务积分制度”,“能人”所获积分参与“三个兑换”,即兑换商品、服务与消费,线上线下同步兑换。“积分卡”变身资格证、硬通货,成为“社区能人专属福利”。

(四)聚集机制:精准服务与场景创设统一

沙坪坝区将符合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融入场景化治理的品牌建设,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场景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了从根本上化解纠纷、及时有效地修复社会关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有效机制。沙坪坝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体理念,强化实用性、体现群众性、突出便利化,固定矛盾调处、法律援助、文化宣传、心理咨询、便民服务等五项基礎功能,因地制宜增添特色服务元素,“5+N”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沙坪坝区突出全天候服务,汇聚20余个部门项目资源,分主题、分时段、分区域开展12类38项服务群众活动,实现聚人气、接地气、有生气。

三、场景化治理的未来图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四篇第五十一章中明确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是一篇社会治理大文章,未来市域社会治理要继续搭建各类治理场景,以党建整合场景资源,树立场景治理鲜明为民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依靠科技赋能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场景化治理新图景。

(一)坚持党建引领治理格局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继续发扬党建引领格局,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积极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共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将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有效整合起来。同时,将更多的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非公组织党组织纳入整体性场景化治理框架内,形成区级场景治理大格局,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面向基层、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多方参与、互动互补的基层社会治理合力,增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换成社会治理效能,着力破解资源统筹不力、社会参与不足、信息共享壁垒等难点问题,实现由重点抓“管”转变为齐心谋“治”。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引导群众,统筹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让群众成为场景化治理的“主演”“主角”,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将解决民生问题为落脚点,将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风险防控、扫黑除恶、矛盾调处、法治服务等重点工作作为场景化治理的“主线”“主题”。不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化均衡性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结构,完善科学化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实现由“小角度”转变为“宽领域”,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沙区居民。

(三)严格遵循系统思维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严格遵循系统思维,从整体和大局出发,统一规范网格划分、人员配备、工作职责、资源调配、任务清单、信息采集、报酬保障等,尤其是要明确有关部门业务工作下沉后对应的职能职责和保障投入,把治理主体、治理目标和治理机制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市域社会治理机制,确保场景化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资源输入”与“任务输入”的一致性,使多元社会主体在场景化治理中实现资源与任务的匹配,通过各尽其能、各展其长,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从而形成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打造“系统化”治理模式。

(四)持续推动技术赋能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持续推动技术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为技术保障和支撑,为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新机遇和新动能。场景化治理的建设发展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推进场景化治理在部门层面实现横向数据联通共享,统一技术规范、基础数据标准,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只有这样,现代化的场景化治理才能通过由技术链条串联起来的“智安小区”“智慧铁路”“智慧网格”等平台,形成网格互联、业务协调、数据汇聚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性,提升预测预警、风险防控的精准度,最终确保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市域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陈晓运,黄丽婷.“双向嵌入”: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J].新视野,2021(02):78-84.

[2]刘淑妍,吕俊延.城市治理新动能:以“微基建”促进社区共同体的成长[J].社会科学,2021(03):3-14.

作 者: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教育管理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公共事务与基层治理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钟学丽

猜你喜欢
沙坪坝区市域基层
“钓”口罩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在抗疫中发展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
基层在线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创甲路上奋力前行的沙坪坝区中医院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沙坪坝区为例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