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曾祺《受戒》中的时间修辞看其民间特征

2021-07-11 05:43许姗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

许姗姗

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中体现了典型的民间特征。除却语言和内容上的具体表现外,还体现在小说着力打造的时间修辞上。其“时间”修辞不仅通过特殊的节日彰显民间想象,还通过历史倒置的叙事笔法和合于自然农事的时间安排彰显其对线性时间的反思。

关键词:时间修辞 民间特征 历史倒置 自然时间

八十年代有所谓的“汪曾祺热”,对于汪曾祺的研究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深入。在汪曾祺的研究述评中,很多评论者都谈到了汪曾祺的民间特征。陈思和说过,民间是一种创作元素和价值取向,它意味着生命力拥抱大地。①的确,汪曾祺以其婵娟的流水之笔,平和的从容之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民间世界。这种“民间性”体现在其内容上——他对于民间生活和风俗的描写,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首田园牧歌,像《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作品,充满着对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道德的“缺席”性表达;这种民间性亦可表现在其语言上——他采用的是诗化生活型的语言,如《黄油烙饼》、《葡萄月令》等,其中笔端流露出语言节奏的从容性恰恰和民间生活中的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相连相通。除却内容和语言外,仔细观览可知,汪曾祺民间特征渗透在小说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维度,即时间。本文试图以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为例,探求出其时间修辞之下的民间特征。

《受戒》讲的是小和尚明海从出家到受戒的故事。故事极其简单,明海被他当和尚的舅舅带到荸荠庵出家了。荸荠庵附近住着小英子一家,小英子家租种庙里的田产。这样,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就常在一起玩耍了。小英子请明子回家为待嫁的姐姐画鞋样,因为鞋样画得好,不但认了小英子的母亲作干娘,还被四乡八镇请去画花样。后来,明海去善英寺受戒了,是小英子划船送去的。在小英子接明海回来的船上,明子说其他的和尚有意选他做沙弥尾,而这时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不要当沙弥尾,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说“要”。②小说以对芦花荡中芦花的描述而结束。

一.非日常生活状态——节日中的民间想象

《受戒》的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这也映证了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中,涉透了民间生活的很多维度。汪曾祺写民间,有两种民间生活的内容,我们简要将其概括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时间和非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节日。

在《受戒》中,非日常生活状态主要指的是节日。《受戒》中的节日仪式有很多,如年下在大殿杀猪;受戒的时候,七月间的盂兰会等等。这些“节日”从时间的范畴来说,是特定的“时间”,是“人文时间”的表现。按照巴赫金的理解,民间的无论什么节日,都有一种狂欢化的色彩,狂欢节在本义上就是指某一特定的节日,它本就是一个时间概念,后来才逐渐脱离了固定的时间(节日)和地点(广场),而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③以《受戒》中的盂兰会为例,盂兰会上,作者描绘了杂耍烟花的繁盛景象,描写了三师父仁渡相好的姑娘们,三师父唱了带有民间原始欲望的歌曲:“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④民间是一个充满了肉体激情、欲望、吃喝拉撒的世界,这种与肉体欲望相关的民间世界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而民间想象也是建立在“身体”与“自然”的恒久关系上。原始的民歌想象中经常会有“情色”和“暴力”的成分,虽然《受戒》里的这个庵平时的生活也无所谓清规可言,但是这种“节日”类似于广场上的集合行为,对其的描写还是能集中放大体现出民间的生命欲望。《受戒》就如此还原了特定时间下的状态,让民歌依旧作为原野上自由的动情歌唱和情绪的随意表达,充满着人的生命意识的爆喷激情和美丽想象。

二.日常生活的状态——历史倒置与自然时间

《受戒》中除了非日常生活的状态——特定节日的有意渲染外,还着力描述了一些日常生活的时间状态,其中体现出的时间修辞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一是“历史倒置”的过去将来时态。《受戒》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这样的话:“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⑤“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⑥這两句话分别可以合并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那个经典语式:“很多年之后,我会想起那个小和尚,他十三岁来的,出家四年了。”结尾的那句话表明在作者确立的时间轴线上,以下文章中的事情都是发生在过去,作者是在追忆他头脑当中的一段往事。而开头的话恰恰又是在说明,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汪曾祺采用的是过去将来时。《受戒》以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为基点,娓娓叙述着发生的事,这便是一种历史倒置的时间观。

“历史倒置”是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巴赫金说:“历史倒置的实质在于,神话思维和艺术思维把下列范畴限定到了过去的时间里,如目的,正义、理想、完美、人和社会的和谐状态等。”⑦也就是说,时间倒置的特点起先来自神话思维和艺术思维。黄金时代、英雄时代本身是一种乌托邦,但是这种思维却将之“倒置”。历史倒置其实是一种民间文学常用的叙事方式,普罗普在研究俄国民间故事结构时发现了这个特点,“想象中的读者(隐含读者)是一个充满猎奇心理期待的信息接受者,对本文的叙事并不信以为真,而是将其视为与己相距甚远,理想中的或另一世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的‘故事(history)”。⑧可见,拉开与当下的时间距离是民间文学,尤其是建构诗性乌托邦的一种必要手段。在《受戒》中,“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一注脚为读者提供了一篇“次本文”,“次本文”意味着前面的表述可能只是一场梦觉,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它或许存在过,但已经永逝不复了。一九八〇年的作者在“当下”借助语言构筑的这一“话语空间”无疑是一次情感的操练,试图重返“旧时光”的一次想象性的努力。

第二是时间的集体性和自然性。从汪曾祺的《受戒》可见,作者采用的是与明确、具体的时间完全不同的另一时间系统。也就是说,在他的笔下,有意义的时间并不是以年月日或者明确的历史事件标明的时间,而是集体性连续性的时间,如“从小”、“上学时”、“一早”、“乘凉的时候”、“秋天过去了”、“第一天第二天”,“初一十五”,“种秧”,“晌午”等等。可见,汪曾祺使用的时间大多都是以农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是农业文明的时间,巴赫金也在《小说理论》中,谈到田园诗时空体和民间文学时空体等概念,他在论述以拉伯雷小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中谈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前农业阶段或者更早的时期,强烈的时间感只能产生在集体劳动的农事基础上。”⑨所以巴赫金说,民间时空体形式的特征,就是这是一种集体的时间,劳动的时间,有效生长的时间,有深刻的空间性和具体性。也就是说,这种时间是集体共有的,是用劳动时间测定的,没有脱离时间和自然。除了开头一处外,汪曾祺的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时间要素,不是因为他不重视时间或者取消时间,而是他所使用的是一种整体性,统一的时间,以此表明他对人与其民间生活有一种自在与先在的关系认同。表明人的出场和活动是民间生活和文化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与其所依据的时间系统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关系。

因为民间时间是合自然率的,所以除了对于死亡(时间消逝的极端例证之外),人们在生活中不必过分担忧时间,这是民间慵懒而从容生活的基础。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汪曾祺小说里人物生活都是慢节奏的无功利性的,让人觉得不心慌,不急迫。

在此处我们可以对比现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叙事。革命文学的时间不是集体的自然的,而是有着社会与时代焦虑的。它摆脱了天干地支甲子轮回的循环论时间观,而形成了纵贯历史的线性时间意识,那么一旦摆脱循环论的时间观和历史观而建立线性的时间意识,就意味着对于历史是进步的观念的认同,由于进步发生于直线向前的时间之中,并因此受到时间流速的限制,所谓的落后最终可以还原为时间上的落后。所以,关于进步的焦虑往往又会表现为关于时间的焦虑,并因而形成与时间赛跑、超越时间的平均流速、赶在时间前头的强烈渴望。在一些革命文学如《风雷》、《艳阳天》,还有《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作品对于工业建设的描写,时间焦虑始终贯注其间:“人人都感觉到:钟表‘宗宗宗的响声,就是时间的脚步声。在这时间的脚步声中,人和自然界都在改变面貌,世界上都在增添新的东西——哪怕为了这些新的东西而付出了重大的代价!”⑩

所以在革命的小说中,线性的时间激发了进步渴望,并将之强化为对于时间的极端焦虑。因此革命小说中的时间都是功利性的,都有要以革命的手段来超越时间的冲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在“现代性”的前提下将时间时段化、金钱化和财富化,将人的一生的时间变成一种线性的财富积累的游戏。这和《受戒》中时间的无功利化、民间性、合于自然律显然是两种境界。

以上思考可以发现,汪曾祺的小说中时间修辞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它本身就构成了民间的精神立场和价值取向,而汪曾祺又以其民间世界的建构完成着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他通过描绘民间这种中国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来完成了一种对新时期小说持久的精神辐射,延续了京派的文化脉络,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小说极重要的一支。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受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2]陈思和.中国现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巴赫金.小说理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注 释

①陈思和.中国现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02

②汪曾祺.受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5

③巴赫金.小说理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09

④汪曾祺.受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0

⑤汪曾祺.受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5

⑥汪曾祺.受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5

⑦巴赫金.小说理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57

⑧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4

⑨巴赫金.小说理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10

⑩邵明.时间的意义——十七年文学现代性价值的时间维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