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的村史馆,究竟该怎样打造?

2021-07-11 11:09许然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院知青攻坚

许然

近日,有关村史馆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议论的内容多指向近年来村史馆在打造中的“变形”:不管老百姓爱不爱看,只管领导满不满意;不讲接不接地气,只讲美不美观;不顾配套与引流,就打造而打造。

这样的吐槽不无道理。由于近年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展示村子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地打造起了村史馆、村文化长廊、脱贫攻坚纪念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粗制滥造的现象频发,让村史馆的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些地方的村史馆仅用几块展板搭建而成,对本地历史文化的挖掘较少,仅作为领导参观的其中一个点位,且平时不对外开放。有些村史館还兼顾上级各部门的宣传要求,内容涉及基层治理、安全教育、党史教育等各方面,成了实实在在的“大杂烩”。由于内容不吸引人,位置也较隐蔽,当地村民几乎不会去参观。

既然当地村民都不爱看,那么村史馆打造的意义在哪?对此,一些人认为,有些地方不过是形式大于内容,巧立名目以获得立项经费。这背后,既反映了错误的政绩观,也有可能滋生基层微腐败问题。

那么村史馆究竟该怎样打造?首先,还是得收集村民意见,了解他们的意愿。当然,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讲,作为基层历史文化的展现平台,村史馆应多挖掘当地接地气、冒热气的文化传统和内涵,并融合乡村脱贫攻坚、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内容,讲述当地人自己的故事。

对此,雪地策马的昭苏县原副县长贺娇龙颇有心得。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自己在担任昭苏镇党委书记时被要求建村史馆。因为该镇的历史不长但知青留下的旧物比较多,于是他们就把即将被拆迁的知青旧居保留下来,对其进行改造。由于根植本地土壤再加上注重后期营运,围绕这个村史馆,如今该镇已经变成了红色旅游小镇、AAA级景区。

其次,村史馆不能一建了之,还应注重后期的运营和维护,包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新鲜内容,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一些村史馆在刚打造完成后,村民还比较有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关注的人就越来越少。

那么,村史馆该如何保持活力?记者曾在四川丹棱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一个比较好的案例。该县桂花村打造了一个类似村史馆的文化大院,院内不仅有乡村文化展示平台,也有图书室、活动室等配套设施。由于该村常常围绕文化大院组织居民活动,院内的各类资源都被盘活了,宣传在一定程度也实现了入脑入心。

当然,村史馆要从被吐槽到被喜欢,最主要的还是得避免大搞电、光、声等场景还原的“高大上”手段,本着通俗易懂、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打造。如此,村史馆才能真正做到建馆为民、服务于民。

猜你喜欢
大院知青攻坚
“大院子弟”说“大院”
攻坚脱贫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