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的形象化

2021-07-11 11:03赵庆善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铁牛茅屋月光曲

赵庆善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获得阅读能力,从而生动地获取知识的教学实践活动。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关键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我想就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感情丰富,情节动人,怎样引导学生和作者的心想到一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就应该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幕幕精彩的,动人的镜头。使“静”的文字“动”起来,具有语言形象化,实景化。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之入境悟情明意,为整体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从入景着手,首先播放描绘桂林山水的两个自然段录音,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闭目根据语言文字所创设的形象,在脑海中把桂林壮丽的景象绘制出来,并细细品尝这美丽的景象,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形象。由于学生进入了入境人情的角色,情感也就油然而生,思维活动也随之开启。很快归纳出桂林水的“绿、静、清”,山的“奇、秀、险”的特点。然后再现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从不同角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写桂林的山水。有的说:“桂林的水在霞光的映衬下,绿的、红的、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有的说:“桂林的山真高啊,伸手便可摘到天上的星星”等等。由于学生的情趣激发起来了,情景交相感应,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有了深刻地理解、也自然产生了与作者共通的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好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又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时,我同样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节环境描写的句子,绘制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傍晚,有钱人家欢聚的情景下,一个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叫卖的小女孩情景的镜头。学生“耳闻目睹”这一悲惨场面的镜头,有些同学流泪了。激发了对小女孩的同情,想象出了许多解除小女孩饥寒交迫困境的办法。对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一次次美好的幻想,有了深深的感触。

用让学生在自己头脑绘制动人,精彩的镜头,不仅使学生在愉快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素质的提高。

教材中,有些故事性强,结构完整,又配有表现课文插图的文章,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插图或绘图来帮助自己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如教《月光曲》一文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按空间位置画出贝多芬在路上听琴,走近茅屋听谈话,走进茅屋弹琴,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的草图。对照草图把握人物心理的流向,诱导学生自设思考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为什么走进茅屋弹曲?为什么又弹一曲?为什么连夜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通过读议,不难看出: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很自豪,因而走进茅屋;当他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心中油然产生同情,为了满足兄妹的美好心愿,走进茅屋弹琴;听了盲姑娘的评价,贝多芬得知她酷爱音乐,为遇到知音而激动,决定再弹一曲。借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观赏夜晚茅屋里美妙的景象,启发学生弄清贝多芬要用琴声把这美丽的景象描绘出来,让盲姑娘也感受到这美妙的景象的心理。当贝多芬看到盲姑娘陶醉在美妙的<月光曲)中,他满怀激情,飞奔客店连夜谱写了《月光曲》,是为了让更多的盲童去欣赏色彩绚丽的世界,激发他们去追求幸福,去热爱生活。

教材中,有些课文单纯地去靠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可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道理。如教《捞铁牛》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踊跃参与实验。用一个大塑料盆盛上水,代替蚊河,用两个塑料盒代替两只大木船,用铁块代替大铁牛。让学生按照课文中怀丙捞铁牛的方法,把两只“船”扎好架子,装上泥沙,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铲出泥沙。“船”身渐淅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铁牛”渐渐离开淤泥,然后拖回岸邊。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一实验的全过程,从而懂得了水的浮力这一道理。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深深体会到怀丙不愧为出色的工程学家。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不仅使教师教学得心应手,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从小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铁牛茅屋月光曲
天堂是所茅屋
茅屋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偶拾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中情与景
月光曲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