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2021-07-11 18:29王洪才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情境

王洪才

近几年来,在听过的语文课中,成功的课都与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率高,参与的程度深,参与的面广,但是,这样的课毕竟是少数。对此现象,我们进行了反思:现在的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情况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训练意识增强了,但是,在教学中,“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没有得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教师只重视“双基”(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体现,淹没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数的学生还处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追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自己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置换一个角度,把自己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如何学的更快?……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把课文拆得七零八乱,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还是变样的填鸭式教学,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鉴于此,我们进行了“如何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课题研究,现在把一些经验写出来与大家商讨。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发、激趣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

二、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参与的权利和自由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通常有主动参与,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被动参与是一种非自由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有两个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掌握;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中处于平等地位,學生能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并有与教师沟通的权力,没有权利与自由的学生,在教学中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教师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及其规律,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以及在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时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哪些烦恼和忧虑等等。根据这些学生的需要来调控课堂教学,充分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和加工中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发现,不停地有所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不断地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各个方面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他们提出的观点就会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不给学生的发言下定义性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更多地参与和选择,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和曲直。实践证明:在辩论的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权利,宽容每个学生的一切想法,肯定学生的一切发现、参与和创新。这样既能尊重每个同学,保护参与者的积极性,又能使更多同学得到参与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始终处在渴望得到知识的兴奋之中,探究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和机会,对学生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执教《可爱的草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由于课文内容多,篇幅长,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结果,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讨论时,学生不仅阐述了自己喜欢学习这一部分的原因,而且还能谈出自己学习后的感受和见解。并且在谈论时,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每个同学都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下来。到下课时,学生还陶醉在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草塘之中,在教室外放声朗诵。这样让学生充分地选择和加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互交融在一起,更加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这样的教学,“三个维度”同时并进,既加强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又体现出语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熏陶。

三、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最佳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

情境教学的优势已被实践证明,因为情境教学能够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这种氛围之中增加生活的体验,激发思维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参与学习。根据这一点,在课堂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挖掘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资源,努力创造吸引人、感动人、陶冶人的情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之中仔细地观察,认真地体验,结合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来领悟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实验中,我们还采用了“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教师、学生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相作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地开展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

实践证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研究是很必要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意志性格等方面,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水平、教学设计等方面。要想真正的在教学中落实新的课改精神,培育高素质的适合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认认真真的对每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情境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何谓“主体间性”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