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斯基的建筑教育之路 Ⅱ

2021-07-12 03:49刘延川言川建筑YCA创始人主持建筑师TextimagesbyLiuYanchuanFounderandChiefArchitectofYanChuanArchitectsYCA
世界建筑导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斯基博雅哈斯

文/图:刘延川 言川建筑(YCA)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Text/ images by Liu Yanchuan Founder and Chief Architect of Yan Chuan Architects (YCA)

参加静坐示威的博雅斯基

第二篇:动荡的芝加哥

4.《卡片上的芝加哥》

1965 年,在柯林•罗建议下,博雅斯基接受了新成立的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提供的工作机会,在环形校区(Circle Campus/ University of IllinoisatChicago)的建筑学院担任副院长(Associate Dean of Architecture)。他在芝加哥工作了六年,于1971 年重返伦敦。这六年,是博雅斯基美国教育生涯的高峰。

博雅斯基在芝加哥身兼教育家和批评家两个角色。前者是他的本职工作,后者则是他面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在积极介入社会运动中而形成的。在教学上,博雅斯基的议程共有三个方面:柯布西耶的艺术原理,现代运动的科学基础以及早期现代主义的社会意识。柯布西耶的艺术原理,是他在麦吉尔大学就已经关注的主题;对现代主义科学基础的重视,则来自他在伦敦期间,班海姆对他的影响;对早期现代主义的社会意识,很可能来自于博雅斯基对所处时代的反应。

1960 年代是革命的年代,抗议活动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美国也不例外。1960 年2 月在北卡罗莱纳爆发了学生的静坐运动(Sit-inmovement),为美国此起彼伏的民权运动拉开了序幕;1962 年芝加哥大学爆发了学生静坐运动。顺便说一句,2016 和2020 以左派观点吸引了大量选民的民主党领袖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就是这场静坐的核心人物。静坐运动作为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在整个1960 年代持续不断,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运动。

1970 年3 月,“柬埔寨内战”1爆发。4 月30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越战扩大到柬埔寨。5 月1 日,美国的一些城市和大学开始抗议集会。在西雅图,一千多名抗议者聚集在联邦法院。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和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也发生了重大抗议活动。5 月4 日,在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开枪,打死四名,打伤十名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的示威学生,激起全国性的抗议浪潮。很快,全美国有450 多个大学、学院和高中校园,涉及超过400 万学生罢课抗议。博雅斯基积极投身于此,参加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 “反对柬埔寨战争”政治和民权静坐运动。

两个角色关注的内容不同,但又相互关联。两种视角的交叠和互动,促使博雅斯基完成了一项极具开创性的研究,为他六年的芝加哥经历画上了句号。受到班海姆的影响,博雅斯基在伦敦养成了收集工业主题旧式明信片的习惯。他把这一习惯带到了芝加哥。通常,他在机场,古董店和书店购买明信片,然后分类收藏在几个盒子中。大多数是老式明信片,但有些是1960 和1970年代的大型基础设施网络明信片。最终,他以自己收藏的美国历史、工业化和建筑的热门明信片为基础,完成了一本名为《卡片上的芝加哥:作为能源系统的城市》(CHICAGO à la carte,THE CITY AS AN ENERGY SYSTEM)的著作。

1970 年12 月,伦敦的《建筑设计》(AD)杂志以专辑的形式出版了这本著作。在这本著作中,文字所占比例较小。包括扉页,内文共有39 页,每一页都有图片,还有两页充满整个页面的大图片,共有134 张图片。封面则是一张处理成醒目红色的大都市摩天楼和地铁系统剖面图。

这是一部基于明信片和文本的充满激情的芝加哥城市历史著作。在扉页上,博雅斯基使用了一张对游客表达祝福的明信片,呼应了标题,定下了基调。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他从100 年前明信片的诞生开始,讲到了早期明信片的格式,也以瑞士为例,描述了一个地方明信片最常见的主题。随即,他立刻把画面切换到当代社会的机场、高速公路、摩天大楼和隧道。

然后,他简短的描述了早期美国从农业到工业时代的出现的新场景,包括粮食升降机、码头和仓库、矿坑、敞开的接缝、锯木厂、石油钻井平台和喷涌而出的烟囱。城市的发展改变了街道的面貌,出现了不同的空间类型。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驴子、孤独的骑士、公共马车、马拉的有轨客车、有轨电车、高架桥、小汽车和灰狗巴士。临近密歇根湖的底特律出现了汽船。随后博雅斯基写到旧金山和纽约的网格体系似乎是同样的来源,它们形成的抽象空间领域几乎不适应自然环境,其中两张图片说明描述了旧金山的缆车体验和纽约的高层和上面的瞭望塔。最后他提到了新的发展策略几乎毫无希望,欧洲的经验充其量只是一块石头的历史,卡米洛•西特的关于城市建筑艺术具有一套说辞。但是欧洲的前卫建筑师则从美国经验和未来派中转化为未来城市的思想。

有了这些铺垫,博雅斯基开始聚焦芝加哥。他首先用了四张图片。介绍了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09 年的芝加哥规划,也列出了作为参照的安东尼奥•圣埃利亚(Antonio Santelia)在1914 年的未来派城市构想草图,1913 年美国建筑师哈维•威利•科贝特(Harvey Wiley Corbet)的作品《纽约》(New York),以及维也纳规划平面图。

在论述芝加哥的时候,博雅斯基把大量篇幅用在了基础设施上,他描写了运河,码头,车站,公园,仓库,隧道,运输系统,货运通道,铁路,缆车,轻轨,地铁,高架桥,公路,停车楼,机场以及牲畜饲养场。

此前的图片,要么完全没有说明,依靠明信片中原有的文字就能明白内容,要么就是给出了简短的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采用斜体字排印,以示和正文有所区别。但是到了这一部分,开始出现了大量斜体字内容。全文中类似的斜体字分为七个独立的部分,每一个部分的页面上,还有灰色的底色,最外面用细线框住,和浅色的页面形成明显的区隔。它们不是正文,也不是对正文的注释,而是介于正文和图片说明之间的一种状态,像是与正文平行的一种拼贴构成。

第一个部分没有小标题,篇幅较少,介绍了芝加哥大火之后重建的早期观点。此后的内容,一个没有小标题,剩下的五个部分则都加上了小标题,分别是湖底隧道(TUNNELS UNDER THE LAKE),河底隧道(TUNNELS UNDER THE RIVER),货运通道(FREIGHT TUNNELS),地面交通(SURFACE TRANSIT),奥黑尔国际机场(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

第一个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正文,只有一页,文字极少,图片很多,在这里似乎正文变成了图片说明。湖底隧道、河底隧道和货运通道三个部分之间,则完全没有正文。随后的两页内容,一页的主题是牲畜饲养场,另一页则是交通规划。在牲畜饲养场那一页,有简短的正文,图片以及没有灰底色的斜体字图片说明。这部分斜体字并非出于博雅斯基之手,而是引自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小说《丛林》(The Jungle)。

货运交通之后的有很多没有说明文字的大幅图片,其中有连续的四页完全没有说明文字。图片的内容包括芝加哥不太知名的建筑,环形的高架轻轨,海军码头(Navy Pier),格兰特公园(Grant Park),高架桥,公路,堵车,公共汽车,地铁以及高层停车楼玛丽娜城(Marina City)。正文内容极少,先是讲到了环形区域,在玛丽娜城的大图片之后又讲到了芝加哥只是半个城市。博雅斯基写道: “巨大的线性公园,广阔的密歇根湖和平行的森林保护区约10 到12 英里的内陆,暗示了一个线性结构尚未开发。最近完成的综合政策计划充满了格子图案。”2随后是第六段,这一段也是没有小标题的灰底斜体字部分。这部分又像是对正文的补充,或者说其实是说明格子图案的失败。

CHICAGO à la carte -扉页

CHICAGO à la carte -P21

CHICAGO à la carte -P24

CHICAGO à la carte -P25

CHICAGO à la carte -P28

两张大幅的规划图之后,来到了最后一个带小标题的灰底斜体字部分,奥黑尔国际机场。博雅斯基赞扬了机场,但最后确又把这一段充满感情地结束在密歇根湖,希望在湖上建一个机场。还给出了概念规划图。

最后的总结,则充满了那个动荡和抗争时代的印记。博雅斯基把空间、政治和社会运动联系在了一起。他使用了简短的文字和一系列图片,表达了他的立场。这些图片包括:芝加哥汉考克大厦外观和平面图,理查德•戴利中心以及广场上的毕加索雕塑,鸟瞰的广场和拥挤的人潮。从文字来看,似乎是说毕加索雕塑开幕时狂欢的人潮,但结合正文的上下文,这又分明是1968 年以后的抗议和游行。

结尾的一页更是意味深长,博雅斯基用了三组照片,最左边是《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当时正在建设的世界最高建筑物希尔斯大厦的消息和游行示威的新闻并置在同一个版面上;中间是一组三张图片,是从戴钢盔的警察身后拍向游行示威的人群;最右边则是一张警察使用的靶纸。

这本著作不太像大家印象中常见的学术论著,不分章节,既没有参考书目,也没有尾注脚注。博雅斯基试图传达一种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构建了视觉和文字历史,同时又复兴了与现代运动英雄时期有关的社会理想;揭示了建筑、基础设施、工程和劳工、政治和经济的复杂互动。

博雅斯基的明信片收藏十分系统,他很明确哪些类型的明信片适合收集。在他的藏品中,没有任何高级艺术品或高建筑对象,没有大师设计的著名建筑明信片。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能够代表芝加哥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劳动场所的明信片。例如谷物升降机,钢铁厂,牲畜饲养场,高速公路,桥梁和运河,机场。他把这些图像用在了书中。类似的图像,在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和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的《机械化的决定作用》(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也曾使用。此类图像源于建筑以外的领域,为重新解读留下了无限可能。

芝加哥是众多技术发明的所在地,许多明信片都以这种自豪感展示了这种意图。博雅斯基在这些工业现实图像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和吉迪恩、柯布西耶的目的在于把这种潜力转变为现代建筑的想法不同,博雅斯基更关注现代主义的危机及其失败的社会理想,他看到的是意识形态攻势的潜力。他也充分意识到明信片本身的局限,在牲畜饲养场图片这一页,被引用的《丛林》片段才道出了使用这张图片的真正意图。3他在最后一页使用报纸的影像也是同样的理由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博雅斯基在芝加哥工作时恰逢1960 年代后期,他感到自己被两种力量挤压,一方面是政治暴动和民权运动,另一方面是建筑精英的世界。博雅斯基借助芝加哥明信片中描绘的工业革命的英雄形象,试图复兴现代运动的一些原始社会理想。博雅斯基是 “反对柬埔寨战争”政治和民权静坐运动的热情参与者,也是政治辩论的积极参与者,他根据明信片创建了芝加哥的建筑历史,劳动和政治史,否认了建筑专业的自治性,反对抽象的劳动过程及其与都市空间的分离。4

5.博雅斯基和库哈斯

1968 年5 月风暴之后,日后对当代建筑界有着巨大而持续影响力的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来到AA 求学。当时博雅斯基已经离开,但随着1970 年博雅斯基回到伦敦进行国际设计学院(IID)暑期教学,1971 年被选为AA校长,1972 年库哈斯的毕业设计被博雅斯基邀请在IID 宣讲,离开AA 后,库哈斯来到博雅斯基的母校康奈尔大学,1975年回到AA 教书直到1980 年离开。在这十年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术朋友圈也颇多交集。作为博雅斯基最为杰出的学生之一,库哈斯无疑受到了博雅斯基的影响。博雅斯基本人聚焦于建筑教育,学术论著数量不多,年代较早,而且相对分散,即便在英文世界,也不算耳熟能详的必读经典,因此他的观点和治学方法对库哈斯的影响,前人往往少有论及。

一般而言,建筑师和理论家的工作性质不同,思维模式各异。而库哈斯则是少有的两种身份集于一身的那种人,他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作品跨越各种尺度,数量很多,同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写作,著作等身。他是当代建筑师中尽最大的努力弥合理论和实践的建筑师,他的影响力同时建立在这两方面。库哈斯的实践和理论的思想来源十分庞杂,而博雅斯基对库哈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

库哈斯引起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始于他1978 年出版的《癫狂的纽约》。《卡片上的芝加哥》对《癫狂的纽约》的影响显而易见。首先,书名极其相似,而且两者也都有一个副标题,前者的副标题是 “作为能源系统的城市”,后者的副标题是 “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其次,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相似,它们都不是那种常规的一本正经的学术性著作,文字并非以线性结构进行组织,讲述的内容充满了拼贴感,他们都是通过有选择地发布数据,流行图像的挑衅性并列和蒙太奇来重写当时的历史观念。

《卡片上的芝加哥》出版时,库哈斯正在建筑联盟读书。不久之后,博雅斯基被选为了建筑联盟的校长,成为了库哈斯的老师。他十分熟悉博雅斯基在《卡片上的芝加哥》中使用明信片的情况。在《癫狂的纽约》中,库哈斯也使用了明信片。与博雅斯基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上不同,库哈斯重点关注康尼岛的娱乐产业。库哈斯在书中写到 “在明亮的日光下,月球公园的塔群有点抬不起头,散发着廉价的气息;但是,在它的天际线上罗织起电线和灯泡的网络后,汤普森描绘出了第二道亦真亦幻的天际线,甚至比第一道还要摄人心魄,分离出一个夜晚的城市。”5配合文字,他在书中并置了两张康尼岛月球公园的明信片,一张白天,一张晚上。

这种对比的论证方式也跟博雅斯基如出一辙,如果往上追溯,或许也来自于博雅斯基的老师柯林•罗(Colin Rowe),以及老师的老师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这一学术脉络。

但是与博雅斯基不同,库哈斯并列放置了来自相似文化背景的两张明信片。他对社会冲突不感兴趣,相反,他认识到娱乐业的奇妙创造以及后来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市场现象为建筑提供了潜力。和博雅斯基一样,库哈斯对当代环境和现代建筑危机也很感兴趣,但是他对建筑物的使用价值更感兴趣,而不参与社会批评。与博雅斯基成为教育家和批评家的历史背景不同,库哈斯开启职业生涯时,全球正在发生从制造技术向信息和娱乐业的转变,这种趋势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建筑论述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利用与博雅斯基相似的历史证据,库哈斯创造了截然不同的主观历史,并为自己的建筑创作了宣言。

在博雅斯基的影响下,库哈斯表现出他对日常休闲资本主义的 “危险”状况的典型兴趣。他否认了高度现代主义的建筑对象之美;他也没有研究当时和现在的传统工业文化,而是走的更远,寻找新技术的案例,主要是娱乐,通讯和时尚产业。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尼岛的娱乐业或他描述的健康运动产业可以看作是与19 世纪肉类包装业及其对工业化食品的迷恋相关的当代艺术,但库哈斯并没有采取博雅斯基这样的政治立场。

2001 年,库哈斯完成了芝加哥伊利诺伊技术学院的麦考密克中心(The 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研究博雅斯基的学者伊格尔• 马里亚诺维奇(Igor Marjanovic)选择了一张照片,和博雅斯基在《卡片上的芝加哥》书中的牲畜饲养场十分相似,她认为 “学生中心的图像与IIT 校园的美化景观融为一体,使用的图像与饲养场的老式明信片相同。他们展现了由建筑物和树木组成的政治和经济中立景观。没有博雅斯基的并置策略形成震撼的政治形象,这座美化的城市形象掩盖了当代社会和权力结构的所有复杂性——主要是仍然主导芝加哥南区的劳动力,种族和移民问题。”6

CHICAGO à la carte -P31

CHICAGO à la carte -P41

CHICAGO à la carte -P46

CHICAGO à la carte -P47

CHICAGO à la carte -P48

《癫狂的纽约》/ Delirious New York P40-41

SMLXL P356-357 (漫画)

SMLXL P496-497 (Bigness)

SMLXL P542-543

SMLXL P674-675

伊格尔文章的整体基调,更为认可博雅斯基的政治立场,对作为对比的库哈斯有些微的批评,认为这些光鲜的图片表达 “建筑形象被用作改变的象征是一个悖论:校园中心体现了一个新的城市校园的理念,即安全、美丽和与众不同。尽管没有任何改变,无论是从大学结构还是从其所处的社区来看,都没有真正改变,但新建筑的形象被视为代表着一种新的和’更好的’城市秩序。”7但站在建筑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悖论可能永远存在。社会批判以及社会性问题进入建筑实践并发挥作用,是特定时期的个例而非常态。社会批评的最好载体是文字影像和不求实现的纸上建筑。库哈斯和博雅斯基的政治立场不同,很大的原因可能在于博雅斯基是一个思想者,教育家和批评家,而库哈斯是一个实践者。

《卡片上的芝加哥》由正文,图片,注释性文字,引用的小说共同拼贴而成。《癫狂的纽约》的文字和图片组织与此类似,但在书籍的平面设计上则较为朴素。库哈斯显然迷恋这种复杂的拼贴游戏,于是在1995 年出版的《S,M,L,XL》中,和平面设计师布鲁斯•毛(BruceMau)一起,大玩特玩图文形式的拼贴游戏。

这本书的主体是库哈斯和他创办的OMA 事务所完成的建筑作品,以图片和文字呈现,其余部分由图片和文字构成,但类型则十分复杂,文字包括论文,诗歌,梦,字典,图片包括照片,图纸,扫描的书影,漫画。在文字处理上,使用的字号范围很广,有很小的字,也有巨大的字,“梦”那一节,处理成极淡的灰色。图片和文字,既有单独存在的状态,也有图片作为文字底图的情况,图片既有跨页大图,也有两张并置,还有互相叠印。图片或文字的底色,有不同的纯色,也有特殊处理的效果。这些做法,几乎穷尽了一本出版物在平面设计和工艺上的所有可能性。

从外观上看,《S,M,L,XL》的开本是32 开,与大部分作品集采用的16 开区别十分明显。内容庞杂的小开本,导致本书篇幅多达1344 页,就像一个砖头。顺便说一句,似乎也是从这一本书开始,引发了新的建筑出版物潮流,随后出版的UNStudio 的《MOVE》,MVRDV 的《FARMAX》,西班牙ACTOR 出版社出版的FOA 事务所作品集,法西德•穆萨维(Farshid Moussavi)的形式三部曲,都是这一思路的追随者。但是,《S,M,L,XL》和这一路作品集最大的区别,是文中内容和形式拼贴游戏达到了极致。

从外观上,大大薄薄的《卡片上的芝加哥》和小小厚厚的《S,M,L,XL》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卡片上的芝加哥》在相对较少的篇幅内玩出了拼贴形式游戏,和《S,M,L,XL》的概念一致。另外,这本专辑有意识的采用了横向版面,与常规的竖幅面排版完全不同,甚至造成了封面图片和文字的矛盾。这一点,也和《S,M,L,XL》采用竖向小开本的非常规做法在内核有一种一致性。

我推测《卡片上的芝加哥》给尚在求学时期的库哈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把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分开,在自己的第一部理论著作中,继承了博雅斯基的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集中,则把博雅斯基的简单形式拼贴游戏发挥到了极致。

博雅斯基以及《卡片上的芝加哥》对库哈斯的影响或许不止于此。博雅斯基在描述芝加哥 “作为建筑的城市”时,说 “这是一部垃圾文化(junk culture)的杰作,其出人意料的光彩、断裂、错位和迷人的细节引发了一种颠倒的审美接受”。8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库哈斯的《垃圾空间》(junk space)。

《垃圾空间》收录在库哈斯2001 年出版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购物指南》(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中。这篇文章,版式独特,全文不分段,所有的句子全部连在一起,充满了一种紧张感。在文章中,充满了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开篇就定下了这种基调: “如果说空间垃圾是弃散在宇宙中的人类残骸,垃圾空间则是人类在这个行星上遗留下的渣滓。现代化的建成品(尤其是后期)已不是现代建筑而是垃圾空间。垃圾空间实在现代化行将终结之后的残余,或者更精确地说,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凝结物和残渣。”9

整篇文章,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社会,技术,政治,能源,消费,娱乐,不同的空间类型,建筑师的无力……和他之前的立场完全一样,他批判的不是社会,而是在这些现实条件下,经由建筑师之手生产出来的产品。

不知道库哈斯在写这篇文章时,为什么挑选这个词作为标题?也许只是因为 “junk”是最精确的词,也许是实验性电子音乐乐队的专辑带来的启示。但就他文中描述的内容来看,也可以把 “垃圾空间”理解为30 年以后 “垃圾文化”芝加哥的全球化版本;《垃圾空间》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压迫感的14 页是《卡片上的芝加哥》中那短短五行的增强版本,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自然演化结果。

《垃圾空间》是千禧年前后,库哈斯持续思考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他本人于2000 年获得了普利茨克奖,并且在颁奖典礼致辞时把他的思考用更加简洁明了但似乎危言耸听的方式了出来: “除非我们打破对真实、公认的建筑学的依赖作为我们思考所有问题的方式,从最政治的问题到最实用的问题,把自己从永恒中解放出来,来应对更为迫切、即时的新问题,如贫穷问题、自然的消失问题,否则建筑学可能将不会持续到2050 年。”10

SMLXL P784-785

SMLXL P796-797

SMLXL P980-981

SMLXL P828-829 (A Dream)

Junkspace

(未完待续)

注释:

1.1970 年3 月18 日,柬埔寨发生政变,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政府被推翻。这次政变是柬埔寨右派集团乘西哈努克出国访问之机在美国策动和支持下发动的。

2.CHICAGO à la carte,THE CITY AS AN ENERGY SYSTEM,Alvin Boyarsky,AD,December 1970,6/7,p40

3.1906 年厄普顿•辛克莱出版了《丛林》。这本书讲述了他在达哈姆家族的联合畜产品加工厂里一个星期的见闻,揭露了芝加哥包装厂的肮脏状况,叙述了屠宰场宰杀病畜,操作工人肮脏不堪,厂内老鼠四处乱窜的情景。至今已恶心了美国人100多年。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才批准了一项议案,保证美国人所用的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

4.Postcards and the Making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The Cases of Alvin Boyarsky and Rem Koolhaas,Igor Marjanovic,Archipelagos:Outposts of the Americas,92nd ACSA Annual Meeting,NIAMI FL,MARCH 18-21,2004,p574

5.《癫狂的纽约 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荷兰】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著,唐克扬译,姚东梅译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年9 月北京第一版,P64

6.Postcards and the Making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The Cases of Alvin Boyarsky and Rem Koolhaas,Igor Marjanovic,Archipelagos:Outposts of the Americas,92nd ACSA Annual Meeting,NIAMI FL,MARCH 18-21,2004,p575

7.Postcards and the Making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The Cases of Alvin Boyarsky and Rem Koolhaas,Igor Marjanovic,Archipelagos:Outposts of the Americas,92nd ACSA Annual Meeting,NIAMI FL,MARCH 18-21,2004,p576

8.CHICAGO à la carte,THE CITY AS AN ENERGY SYSTEM,Alvin Boyarsky,AD,December 1970,6/7,p28

9.中文引自姜君的译文,发表于《世界建筑》2003/02,p100 10.https://www.pritzkerprize.com/sites/default/files/inline-files/Rem_Koolhaas_Acceptance_Speech_2000.pdf

猜你喜欢
斯基博雅哈斯
建筑史话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王博雅访谈录
DK SPACES AND CARLESON MEASURES*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哈斯高贸易(深圳)有限公司
哈斯高贸易(深圳)有限公司
它就是塔哈斯克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