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的三个基本属性

2021-07-13 10:35宋嘉庚
出版参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宋嘉庚

中华吟诵自先秦以来,通过口耳相传、面传心授等方式流传至今。近年来,吟诵的载体、活动、群体逐渐丰富,吟诵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产生的效果得到了多方关注。面对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中华吟诵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则需要从其根本属性出发,做一点“溯源式”的思考。

首先,中华吟诵是一种主动阅读的传统读书方法。相对于数字阅读时代被算法和推送影响的“被动阅读”,吟诵则需要吟诵者根据吟诵内容主动调整音量、节奏和旋律,依字行腔,因声求义,在声韵美中陶冶品性。在吟诵过程中吟诵者必须保持全部注意力和主动阅读状态,否则吟诵就变成了默诵或默读。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曾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后,生物本能被体外讯息组成的意义、价值与象征符号支配,这种讯息的程序式设计称为“良知系统”。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中华吟诵”正是打通人们“良知系统”和“遗传系统”的一种路径和方法,这种方法区别于一般阅读,加入了声音、旋律、节奏等要素,其目的就是实现吟诵内容传播效率最大化,产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的阅读功效。

其次,中华吟诵具有多层面的阅读功效。吟诵的功能体现在吟诵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吟诵内容直接影响吟诵者的认知体系,吟诵场景则会促进吟诵者形成正面的学习态度,经过长期吟诵、内化之后,吟诵者的行为自然会体现出不同的气质、气派和气象。正如本期专题中,于琮博士的研究发现,基于济南话方音依字行腔而成的雪公吟诵调式中正平和,乡音徘徊,亲切深沉,再配以吟诗钟鼓之礼仪,自有一派别样的文化景象。中华吟诵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吟诵者个体层面,还对语文教学改革、中华传统礼仪的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其实,某些外国元首在后代教育中,都已关注并谙熟中华古诗文的吟诵,这又何尝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

最后,中华吟诵需要多元化的活动载体。吟诵的基本属性是阅读方法,传承和发扬这种方法的路径是依靠多元化的活动载体。从制度层面看,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做出了制度性的安排,比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等;從活动开展情况看,多个省市已经开始了对吟诵的抢救、传承和推广活动,比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山东传统吟诵采录项目”等;从出版物的生产情况看,出版社已经关注了这类选题,并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华经典资源库“吟诵”专题、广西教育出版社的《中华经典诵读》、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青少年有声语言艺术系列教程”……然而,对于广大吟诵群体的需求及亟待抢救和保护的吟诵资源,广大编辑队伍、教师队伍、学生群体以及普通市民都要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作为一名高校的科研工作者,笔者曾在现场感受过中华吟诵的魅力,这种悠久古朴的阅读方式,确实能让人的精气神得以明显提振。笔者也曾设想:如果从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目的出发,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是否能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置专门的吟诵课程;在科研方向上,能否设置专门的吟诵学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上,能否设置吟诵专业,培养专业的吟诵教师;在理论架构上,能否开创一个吟诵学的学科领域;在内容生产上,能否建立一个由出版社、高校、媒体等机构组成的“中华吟诵内容资源数据库”等等,为吟诵的抢救、宣传、推广作出贡献。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定能让中华大地再现儒士精神、金石声韵、庙堂气象。

(作者单位系北京印刷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