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与《妻妾成群》之比较

2021-07-13 21:42杨勇
牡丹 2021年6期
关键词:陈家萨特人性

法国作家萨特与中国作家苏童分别在其代表作《禁闭》和《妻妾成群》中展现了人性的冲突。人性的冲突导致人们处于地狱般的处境,并使他们陷入互相折磨与报复的“怪圈”,而造成这地狱般处境的根源是这些人对他人完全失去自我的依附。

一、《禁闭》与《妻妾成群》概述

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他将存在主义哲学观融入小说和戏剧创作中。《禁闭》是萨特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主义戏剧,深刻揭露了人性的罪恶。剧本中,加尔散“地狱,就是他人”的呐喊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隐痛。

苏童是我国当代知名作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是其代表作之一,揭示了人性的残酷。张艺谋将这篇小说改编后,拍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妻妾之间泯灭人性的冲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戏剧《禁闭》与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在内容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一个是密闭的房间,一个是封闭的大院;一个讲述了两女一男之间的追逐与报复,一个讲述了四女一男之间的争夺与复仇;《禁闭》在戏剧舞台上演出,《妻妾成群》则被改编为电影等。

萨特曾这样解释《禁闭》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我想说,‘地狱即他人。但是,‘地狱即他人一直被曲解。人们以为我想说我们跟他人的关系总是很坏的,关系始终恶劣的。然而我想说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跟他人的关系起了疙瘩,变坏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世界上有大量的人处在地狱的境地。”由此可见,萨特所说的“地狱即他人”,其实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对他人而言都是地狱,而是当一个人和周遭的人无法愉快相处、关系难以调和时,他人对自己而言就是地狱。

萨特与苏童都有意或无意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地狱般的世界——“地狱即他人”。当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恶化后,地狱就像沼泽一样,使他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越陷越深。

二、地狱之境——人性的冲突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性格、习惯、喜好、情感等,这些彰显了每个人的独特性。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独特性,滋生了个体与他人的冲突。

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烦恼,当自己的意见与别人相左时,或者遵从自己的内心反对他人,或者违心地赞成他人,或者无奈地默许他人。所以,当个体与他人处在同一关系场域中时,总是希望别人的想法能与自己一致,希望别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由于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最终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产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矛盾或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要想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可能会采取以下途径:一是被动地被别人控制,二是主动地去操纵他人。但由于人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心理,以及不容尊严受损的捍卫心理,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被别人控制,每个人都想要掌握主导权,控制他人,这反而会使矛盾升级、冲突加剧。

冲突是由于实际的或希望的反应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长期累积和强化就会使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如同地狱。《禁闭》和《妻妾成群》中有多处人物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些源自人性的冲突导致人们如同身陷地狱。

人物间的冲突由于立场的对立而不断升级,他们互相报复、彼此折磨,谁都不能从中解脱。这样的互相虐待已经胜过地狱里的“硫磺”“火刑”“烤架”,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这无形的地狱比有形的地狱更可怕、更痛苦。身处地狱的人们陷入互相折磨与报复的“怪圈”,不能自已。

在《禁闭》中,三个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个追逐、另一个排斥的三角关系,使得他们中的任何两个人在关系相对亲密时,都会引起第三人的不满和嫉妒,于是,第三人就会实施报复。例如,当伊内丝觉察到艾丝黛尔与加尔散之间的微妙关系时,她明白无论自己怎样向艾丝黛尔献殷勤,艾丝黛尔喜欢的都是加尔散,这是她不能忍受的,于是,伊内丝对着加尔散发泄内心的怒火:“您把她也从我手中抢走了。如果只有我们两人,您想她敢像现在这样对待我吗……不能这样!我要选择我的地狱,我要全神贯注地盯着您,我要撕破情面跟您斗。”伊内丝对加尔散的折磨,使加尔散决定报复伊内丝,他当着伊内丝的面,抱着艾丝黛尔,这是对伊内丝最有力的回击。伊内丝想要占有艾丝黛尔,她是艾丝黛尔和加尔散之间不可消除的障碍。当加尔散说只要有伊内丝在,他就不能爱艾丝黛尔时,艾丝黛尔毫不犹豫地拿起裁纸刀砍向了伊内丝。然而,他们三个都已经是死人,谁也不可能再让别人消失,他们只能永远在一起。他们三个人共同构筑了一个没有刑罚但比刑罚更加残酷的地狱。

人性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东西,善和恶、美和丑、残暴和温柔、冷酷和热情,这些对立的东西在它内部都是不可分的,所以人只能沉沦于深深的地狱。《妻妾成群》中,女人们都生活在陈家大院里,为了捍卫自己在陈家的地位,为了得到陈佐千的专宠,抛掉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她们钩心斗角的争斗展现了人性丑恶与残暴的一面,这丑恶与残暴将陈家大院变成了人间地狱。二太太卓云无疑是陈家大院里最阴险毒辣的女人,表面上关心四太太颂莲,暗地里却利用雁儿对颂莲的仇恨,让雁儿诅咒颂莲早死,一次是针扎小布人,一次是在草纸上画像。当颂莲识破卓云的阴谋后,开始实施报复,她表面上装作对卓云的诡计一无所知,却在给卓云剪头发时狠狠地剪了一下她的耳朵,以泄心头之恨。卓云与三太太梅珊之间的仇恨更是深重,平常两人就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卓云曾派人在梅珊的药里放泻胎药,梅珊也雇人打了卓云的女儿忆容。最后,卓云伺机以待,将梅珊和医生捉奸在床,通过陈佐千之手结束了梅珊的性命。大太太毓如见颂莲失宠,在颂莲醉酒后当众羞辱她,并给她灌了药,报复了之前颂莲对她的冒犯。最终,颂莲受不了陈家女人间的互相折磨与报复,在目睹了梅珊被扔到井里后,她疯了。陈家大院俨然是一座人间地狱,这里面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斗,有人死,有人瘋。苏童曾说过:“我从不觉得小说家有这么一个任务:告诉别人世界是美好的。小说家能够做的,是聚焦你生活范围中所有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对你冲击最强烈、记忆最深刻的世界的某个角落的某一种人;你要叙述这些人,以便造成强烈的冲击力。这当然跟美学评判和道德评判有直接关系,但不要坏的、好的搅在一起,搞一些审美平衡。我不希望出现这种平衡。”所以,苏童以小说家的身份讲述了这样一个凄惨、绝望的故事,并在这个故事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性的恶。正是由于人性恶的冲突而造成的彼此之间的折磨与报复,让陈家大院的女人们为对方也为自己建构起一座人间地狱。对她们每一个人来说,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

三、地狱之源——无我的依附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首先存在了,世界上先有人,先出现人,而后人才确定自己是人……人不仅自己设计自己,而且自己决定自己,只是在存在之后自己设计自己,而且只是为着人这一存在,人才自己决定自己,人是自己的创造物。”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说明了人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人只有致力于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存在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他不但会丧失自我存在,那个他所依附的人也会成为使他永远身陷地狱的魔障。加尔散是这样的人,颂莲也是这样的人。

加尔散生前被同事们看作是胆小鬼,但他却从未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他死后,一切已经不能改变,他向艾丝黛尔求证自己不是胆小鬼,艾丝黛尔为了得到加尔散的喜欢说了谎。加尔散只能转而向伊内丝求证,在地狱之门打开后,加尔散自愿留下来,因为他认为只有伊内丝知道他不是胆小鬼,他必须说服伊内丝,这样他才能得救。然而,伊内丝却坚持认为加尔散是胆小鬼,因为没有行动和证据证明他不是胆小鬼。最终,加尔散由于得不到伊内丝的肯定而陷入精神地狱,他高喊:“地狱,就是他人。”一个人如果太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么他自己就不能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这样的状态只能使他陷入精神地狱。加尔散就是太依赖别人的评价,而他自己却从未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勇敢者,所以他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只能活在胆小鬼的阴影里,他每时每刻都看得到伊内丝,因此他每时每刻都受到伊内丝目光的折磨。伊内丝成了加尔散的地狱,并且这地狱一直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以实际行动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然而,加尔散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胆小鬼的形象不是因为别人的言论形成的,而是他自己的行动,只有他自己才能定义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在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走向了极端,他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却不懂得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以致失去了自我,陷入了无法确定自我的“精神地狱”。

颂莲在父亲自杀后,面对做工养活自己还是嫁人,她选择了嫁人,而且要嫁给有钱人,因此,她成了陈佐千的四太太,她把自己的幸福全都依附在一个可以做自己父亲的老头子身上。在陈家,陈佐千就是她的一切,可以让她恃宠而骄,享有奢侈的物质生活,并拥有自己的地位。失去了陈佐千的宠爱,她也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在陈家,她唯一不想干的事情就是惹恼陈佐千,不但不能惹恼,还要百般讨好。为了得到陈佐千的宠爱,她与其他三位太太钩心斗角。为了得到陈佐千的专宠,她丧失了人性,害死了雁儿,剪破了卓云的耳朵,最终疯了。陈家的其他三位太太同颂莲一样,她们把自己的命运“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为了争夺她们的泥土和空气”。她们既是彼此的施暴者,也是彼此的受害者,对陈佐千的依附使她们深陷地狱的泥淖,无法自拔,只能各自为战、互相迫害。如果她们不能消除对陈佐千的依附、独立自由地生活,这地狱必将伴随她们一生。

加尔散在自我存在上对伊内丝目光的依赖使他深陷地狱,陈家女人们在生存上对陈佐千的依附导致她们如同置身地狱,这种失去自我、对他人的依附正是造成加尔散和陈家太太们身处地狱的根源。如果不彻底消除这个根源,他们将继续在地狱中痛苦地挣扎着。

四、结语

“他人就是地狱”并不是说一个人跟他人的关系只有地狱这最坏的一种,而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了解地狱的可怕,才会更加向往天堂的自由;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怎样做会导致自己陷入地狱,才会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避免使自己身陷地狱。人性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当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开始变坏时,“他人就是地狱”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他的面前。萨特认为,“不管我们处在怎样的地狱圈内,我想我们有砸碎地狱圈的自由。如果有人不那么做,他们就是自愿待在里面,归根到底,他们自愿入地狱。”地獄离一个人有多远,关键要看他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身的处境,想不想以实际行动“砸碎地狱圈”,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当个体以真善美的价值观看待世界,以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为基石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自然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

作者简介:杨勇(1989-),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陈家萨特人性
PbI2/Pb5S2I6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Porous AlN films grown on C-face SiC by 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功能与人性
陈家谷古战场考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