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

2021-07-15 17:15朱惠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7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小学语文

朱惠红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听说读写的结合,不仅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而且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弊端,那就是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但听说的能力被教师忽视了,听说读写没有很好地渗透结合,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缺乏一套系统的方法。本文旨在指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说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听说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问题;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现状分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与培养。在重视读写结合的同时,不能忽略听说的培养,应把听说训练纳入教学目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书面,轻口语表达”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在实际教学中,听说并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并没有意识到,学语文主要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而在凭借语感运用语文,其实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读写是“硬”性规定,因为课程标准有要求,再加上是课文的重点,所以特别重视。而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所以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没必要花时间去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教师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水平不高,存在注意力集中不了等问题。

令人可喜的是,新的教材也就是部编版教材的使用,对听说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单元都设有口语交际的训练,并且每一次考试都有口语交际表达题。因此,听说不再是“软”任务。这也使得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听说读写的渗透与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听写读写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强化听的训练,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为了讲课而讲课,也不能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内容,而是可以围绕课本内容向课外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听觉神经。想要让学生能够认真地听,教师的语言需要有感染力、号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听”习惯就能得到养成。这个“听”是由多方位训练而成的。既可以是“教师说,学生听”,也可以是某些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认真聆听,还可以是小组之间互相听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以及与说话的人有所互动。检查学生听的能力,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复述”,让学生复述他所听到的内容。此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结合识字教学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结合音、形、义来指导学生进行书写训练,然后再适当进行口头练习,让学生对字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口头念重要的笔记,让他们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把笔记写出来,而不是教师一一地展示在板书上。这样,可以使得他们听而认真地记并且有效率有速度地听记。

(二)规范说,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合作学习、说话训练等都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所以,培养好口语交际能力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的能力很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各类交际情境,让学生多说、多交流。对一些表达能力不怎么好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敢说、大胆地说。这也就需要教师的引领示范了。在说话的训练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并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要对发言的学生逐一点评,指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说”自我纠正的能力。点评可以通过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各种方式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为了让某些不善言辞、不敢说的学生,用自己的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注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就是对学生说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精心备课,要设计各个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说,都有话说,都能参与。从而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变得自信,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进而让学生们的说能力得到提升。

(三)少讲多读,积淀语感,教学生会读书

“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基本的素质能力的体现。“读”是核心,学生读课文如果老停顿、漏字、添字,或者读错字,读的人辛苦,听的人更是捏一把汗。那么,如果学生读不流畅,又何来说清楚?只有读得流利,才能说得清楚,写得明白。学生唯有读才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才是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唯一途径,也是体验作者思想感情的钥匙。读书是积累,是对语言、情感、思想、生活的积累。课堂上应是读书琅琅的。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斥着对文本的分析,学生没有读的时间。因此,教师虽然对课文挖得深,拓得宽,但学生却更糊涂,更找不着边际,只是机械地记住课文讲了什么,至于理解和运用则根本谈不上了。事实证明,成功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讲授《我的爸爸叫焦尼》时,变着法地让学生反复读书,同桌互读、师生互读、小组读、指名读,轮读等,当学生读不出味时,教师进再行范读,并且及时地给与评价和指导。一课学完之后,学生对文章了如指掌,熟读成诵,对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达烂熟于心。可见,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朗读,更应重视朗读的指导。

《新课标》对读书的三个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正确”,就是不读错字,包括不添字、不漏字、不调换字的顺序等,还应把字音读准。读“流利”,指用适当的速度,不唱读、不顿读、不重复读、不拖腔拉调、不装腔作势,做到词连续,句子之间停顿恰当。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小学语文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