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钢集团站在悬崖边上改革绝处逢生

2021-07-16 10:55文|薛
企业文化 2021年13期
关键词:海峰商会改革

文|薛 天

“如果不是站在悬崖边上,我们也不会大刀阔斧改革,不会弯着腰向民企同行学习。”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钢集团”)董事长杨海峰说。

记者对陕钢集团进行蹲点调研发现,这家企业通过“站在悬崖边上”的改革,从2015 年亏损近40 亿元,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到2019 年实现利税41 亿元,2020 年即使受疫情影响,依然实现利税21.86 亿元,其改革的动力、办法、保障条件都对企业效益的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死关头 改革势在必行

成立于2009 年的陕钢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振兴钢铁产业,而整合地方钢铁厂组建的陕西唯一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2011 年12 月,陕钢集团加入世界500 强企业陕煤集团,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陕钢的成长历程异常坎坷。2012 年开始,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集中爆发,钢材价格持续大幅度降低,多数内陆钢铁企业陷入亏损。2012 年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 亿吨,按统计粗钢产量7.31 亿吨,产能利用率仅有74.9%,钢铁行业进入了下行周期。2014 年是钢铁企业,特别是建筑钢材生产企业极其困难的一年,陕钢集团意识到只有熬过市场寒冬,才能见到明媚的春天。此时,陕钢集团面临着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市场竞争混乱无序和内陆钢企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倒挂等诸多考验。严峻的市场形势与巨大的经营压力,让陕钢集团已然快要喘不过气。2015 年,陕钢亏损39.9 亿元,旗下龙钢公司负债率一度高达155.93%。“2015 年,企业已经面临绝境,贷款的利息拿不出,随时就要破产。”回忆起那段苦涩的时光,杨海峰仍心有余悸,“那时,陕钢就像大海中的礁石,随着潮水起落,不断浮出又不断被淹没,整个企业不知何时才能探出水面喘口气。不过,也正是因为在那时。企业在生死关头,什么改革都能推开。”

陕钢集团决定先从选人用人体制上进行突破,要给“死水一潭”的企业投下一枚“深水炸弹”。通过市场化选聘打破国企用人机制,陕钢首先引进能帮企业走出困境的人。2016 年4月,陕钢集团为其最大的钢铁主业单位龙钢公司引进了2名职业经理人,分别聘任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主管经营业务。“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薪酬是集团领导的数倍。这么大力度,如果是在企业经营好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被国企领导层和工人接受,只是企业随时会破产,只要有一线生机,什么办法都能接受。”杨海峰说。

改革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职业经理人以市场模式对龙钢公司进行改革后,2016 年当年,龙钢公司即实现同比减亏30亿元,2017年实现利润19亿元,2018年实现利润30亿元。2018 年,陕钢集团再次为旗下的汉钢公司,从外部引进2 名职业经理人,分别聘任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当年汉钢公司也实现了历史最佳生产经营业绩,盈利6亿元。

向民企抄作业 学习回归市场

看到了改革成果,陕钢决定继续改革。“办法很简单,就是向民企抄作业,回归市场机制。”杨海峰说。

早在2013 年,时任陕钢集团汉钢公司董事长的杨海峰苦苦思索如何扭亏为盈,探寻求生密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全联冶金商会召开成立大会的消息,且得知商会将汇聚全国几乎所有民营钢铁企业。在当时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许多民营钢铁企业仍有盈利,这些民营企业盈利的密码是什么?这个密码能不能破解陕钢集团汉钢公司的生存问题?杨海峰怀着迫切的心情找到了商会,并表达了想成为商会会员的意愿。

经过商会秘书长的牵线搭桥与相关企业家的支持,2013年6月,陕钢集团汉钢公司成为全联冶金商会的一员。2014年8 月,杨海峰升任陕钢集团董事长,之后每年,陕钢集团都参加全联冶金商会会议和对标活动,聆听各位民营企业家、各位专家对自身企业经营经验的分享,并深入各个先进民营企业进行对标学习,了解民营企业降低成本之术和灵活经营之法。

根据向民企学来的办法,陕钢面向全体员工进行了激励约束机制改革。2019 年,陕钢将总部部门从15 个整合为10个,岗位从101 个精简为85 个。各子公司也采取大部制改革,其中龙钢公司将原31 个机构整合为19 个,各级机关人员由原964 人缩减至433 人。同时,每一位陕钢集团的领导干部都必须“能上能下”。“全部管理人员都得竞聘上岗。从2019 年起,陕钢集团机关部门副职以下管理人员,共计80 人全部竞聘上岗。部门副职原有干部24 人,此次竞聘只设13 个岗位,最终竞聘成功8 人,落选16 人,基层新晋5 人。”陕钢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武军强说。

此外,陕钢集团还创新推行了“民主监督评价”机制,让基层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有效发挥了“群众的力量”。陕钢集团及各基层单位成立民主监督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办公室及评价处,各单位遴选出15-29 名职工代表,组建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团,对涉及生产经营、销售、采购等领域的业务及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市场调研,对存在问题的事项形成调研报告,提交民主评价会现场评价。在评价会的深入推动下,一些招投标不规范的流程、合同中的漏洞、未尽责的市场调研导致采购价格虚高等,一系列损害企业利益的现象被制止。例如,在陕钢集团理顺外包单位相关业务评价中,经职工评委的质疑询问,汉钢公司活性石灰高出市场价格,会后经过合同谈判,活性石灰最终降价81 元/吨,年可节约资金300 余万元。民主评价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让职工直接、有效地参与企业管理,行使民主权利,另一方面有力促进了企业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生根,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选贤任能、能上能下的人事改革,公正明确、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摒弃论资排辈的国企传统、强调贡献优先的市场导向……这些举措,为陕钢集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这个曾站立在悬崖边上的国企,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如果说国家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是让钢铁市场不再‘劣币驱逐良币’,钢铁价格回归理性的‘天帮忙’;那企业改革后,人人奋勇争先、追赶超越的新氛围就是‘人努力’。‘天帮忙、人努力’,缺一不可。在不新增加生产场地、生产设备,人员也进行了缩减、优化的前提下,陕钢集团2020年粗钢产量增长至1318万吨,是2015年700万吨的近2倍。”杨海峰说。

必须“内有中坚、外有强援”

“站在悬崖边上的国企改革,不能有一步错,一旦有误,根本没有改正机会。这样的改革,在内,必须有可作为改革中坚的稳定领导层;在外,必须有支持改革的有力帮手。”杨海峰说。

记者调研时发现,陕钢的员工对现有领导层很有信心,对未来的预期也较乐观。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现有领导层都在本厂工作多年,对厂子感情很深,会对厂子的兴衰负责;二是自改革以来,主要领导没有变动,改革的步骤没有打断。职工们表示:“最怕领导三天两头换,没有稳定的领导层是无法进行持续有效改革的。”

陕钢的改革成本很大,无论是改革初面临的巨大债务化解,还是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都需要“真金白银”,这时候改革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外援。据介绍,2015 年时没有一家银行肯贷款给陕钢,最后是陕钢的大股东、陕西省国资委监管的陕煤集团,向陕钢提供了大力融资支持,利率仅高于银行基准利率10%。“如果没有陕煤的持续资金支持,陕钢可能就破产了。对企业来说,手里有‘活钱’至关重要。现在我们企业都是见款后给货,自身‘流动性’有了较大好转,开始逐步化解债务。这些转变都源于陕煤集团当初的不离不弃和鼎力支持。”杨海峰说。

正是在“内有中坚、外有强援”的支撑下,国企改革在陕钢深入推开。集团盈利水平从改革前的行业末位达到了目前的中上游水平,吨钢利润水平从与周边民营企业差距200 元/吨,到现在基本持平;集团在钢铁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从2016 年的B 级(较强),提升到2017 年的B+级(优强),2018年至2020 年连续三年保持A 级(特强),实现了三级跳,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改革需要持续向前推进。”杨海峰表示,陕钢集团仍在谋求更大的蜕变。2021年1月28日,陕钢集团与山西晋南的5家民营钢铁企业,共同成立了西北联合钢铁公司,陕钢成为持股比例30%的第一大股东,这是陕钢集团下一步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坚实一步,“只有改革,才能不做市场的‘浮萍’,才能变成能与风雨抗争的‘王莲’。”

猜你喜欢
海峰商会改革
活着
扬中华商会十年成其大而强
中国西班牙商会
改革之路
安海峰水印作品
改革备忘
何海峰:十九大报告中的金融定调
改革创新(二)
My School
茂名市民营企业商会致力于塑造民企商会品牌 推动民营企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