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2021-07-17 05:15郝生亮单靖淇
黑龙江水产 2021年3期
关键词:黑龙江个体数量

郝生亮 单靖淇

摘  要:为评估黑龙江流域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增殖放流效果,该研究于2015~2020年在黑龙江萝北段对大麻哈鱼溯河洄游群体进行跟踪监测。共采集标本231尾,其中标记个体为20尾。根据历年大麻哈鱼放流资料及回捕标记样本的年龄和数量,评估了增殖放流效果。从数量上看大麻哈鱼增殖放流的回捕率为0.295%。根据大麻哈鱼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群体的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两组群体均由1+~5+龄个体组成,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群体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3龄和3.63龄。采用VBGF方程分析了大麻哈鱼的叉长生长,ARSS分析结果显示标记组和非标机组群体的叉长生长差异性不显著。标记组和非标记组大麻哈鱼的50%初次性成熟叉长(L50)分别为53.13cm和49.89cm,ARSS分析表明两组间的性成熟概率差异显著。文章总结了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对其资源恢复的积极作用,也对增殖放流工作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S931.5文献标志码:A

1 前言

1.1 大麻哈鱼的分布及生态学特征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属鲑科,大麻哈鱼属,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及沿岸国家淡水河流。大麻哈鱼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在淡水河流中出生,在海洋中生长、发育,性成熟后溯河洄游至出生河流繁衍下一代,亲鱼繁殖后逐渐死亡,终生只繁殖一次。目前中国境内大麻哈鱼主要分为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们江四个地理种群,其中黑龙江水域大麻哈鱼种群数量较少。但是黑龙江是中国少有的具有多种鱼类洄游的河流,其中以大麻哈鱼数量为最多。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栖息地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大麻哈鱼资源量急剧退,栖息地严重缩减。大麻哈鱼为太平洋沿岸的日美苏加等国的重要渔业对象。太平洋水域大麻哈鱼有六种,洄游中国河流的仅有三种,即驼背大麻哈鱼(又称细鳞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和大麻哈鱼(又称秋鲑)。黑龙江流域仅洄游大麻哈鱼。

1.2 大麻哈鱼的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水生生物资源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哈尔滨水产实验场于1956年在乌苏里江首次开展大麻哈鱼人工孵化放流。吉林水产研究所于1962年在图们江开展了人工孵化放流。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87年从俄罗斯萨哈林地区移植驼背大麻哈鱼发眼卵。北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日、俄、加、美等国从19世纪纷纷开展大麻哈鱼类的人工孵化放流,中国在黑龙江水域开展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工作已有近40年历史,但黑龙江的大麻哈鱼资源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1.3 研究的意义

开展增殖放流是推进黑龙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不仅对黑龙江流域珍贵鱼类实施了有效保护,也为中国争取到了公海捕捞鲑鱼的“入场券”。既可以改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使大麻哈鱼的种群数量得到明显提升,保持黑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又动员了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事业,共同构建鱼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2 材料与方法

2.1 方法与步骤

每年10~11月份采捕黑龙江溯河回归大麻哈鱼亲鱼进行放流苗种繁育鱼苗培养至第二年4月中下旬进行放流(全长6cm~7cm)。在放流前几天选取一定比例的大麻哈鱼幼鱼进行物理标记(剪脂鳍),标记后幼鱼经过3d~5d暂养后于肇兴放流站前水域放流。每年9~11月开展大麻哈鱼回归群体的调查、监测工作。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黑龙江省黑龙江萝北段跟踪监测大麻哈鱼回归群体,鉴别标记与非标记群体,统计回归群体数量,现场采集样本。采捕方式为定置刺网(网目10cm)。对采捕的样本现场测量叉长、称量体重,取鳞片带回放流站观察分析。

2.2 大麻哈鱼溯河回归群体调查

该研究于2015—2020年对黑龙江溯河回归大麻哈魚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其生物学特征、统计标记群体数量等。经数据分析,2015~2020年大麻哈鱼回归群体的数量、性比叉长、年龄范围和标记群体数量存在较大的年际间波动。2016至2018年标记回归大麻哈鱼群体较多。

2.3 大麻哈鱼标记与非标记群体对比分析

2.3.1 基本生物学特征

因黑龙江流域的大麻哈鱼标记回归个体样本量较少,故将2015~2020年的样本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经统计分析,大麻哈鱼标记组群体由1+~5+龄个体组成,平均年龄为3.93龄。其中以3+龄个体为最多,平均叉长、体重分别为53.13cm和62.75g。大麻哈鱼非标记组群体也由1+~5+龄个体组成,平均年龄为3.63龄,3+龄组个体数为最多,平均叉长、体重分别为49.89cm和60.37g。可见,标记组群体年龄和规格均比非标记组大。

2.3.2 叉长生长对比

通过分析大麻哈鱼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群体各年龄组的叉长及退算叉长。1+和5+龄组因样本量不足不予统计,其他年龄组的标记组和非标记组大麻哈鱼(向外海迁移时叉长)范围分别为20.0cm~21.2cm和19.6cm~20.0cm,可见标记组(向外海迁移时叉长)比非标记组的叉长要长。选取数量较多的3+龄组大麻哈鱼进行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的组间群体生长对比分析。标记组与非标记组大麻哈鱼的叉长生长特征指数分别为3.31和3.33。ARSS分析标记与非标记组群体间的生长差异,结果显示两组间的生长差异并不显著。

3 讨论

3.1 大麻哈鱼人工增殖放流效果

从数量上来分析,2015年黑龙江大麻哈鱼放流回捕率为0.295%,可见增殖放流工作所起的积极效果。因大麻哈鱼回归群体数量有限,不允许商业捕捞,故无法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该水域的增殖放流效果。但是大麻哈鱼增殖放流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更为突出。大麻哈鱼因其知名度广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因其严峻的资源形势而备受关注。通过开展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活动,吸引各界人士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或密切关注,增强群众对水生生物和生态保护意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黑龙江大麻哈鱼增殖放流维持了该水域大麻哈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保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3.2 大麻哈鱼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的建议

鱼类增殖放流能起到增加资源量、改善种群结构的作用,但增殖放流的实际效果还受到捕捞管理、栖息地保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达到增殖放流的预期目标还应与其他管理措施共同开展。加强回归群体的捕捞管理,让更多的群体参与繁殖;开展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尤其是大麻哈鱼产卵场的修复工作,恢复或营造大麻哈鱼野外自然繁殖的件,增加幼鱼自然孵化成活率。

4 结论

结果显示2015年的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回捕率为0.295%。根据大麻哈鱼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群体的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两组群体均由1+~5+龄个体组成,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群体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3和3.63龄。采用VBGF方程分析了大麻哈鱼的叉长生长,ARSS分析结果显示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群体的叉长生长差异性不显著。标记组和非标记组大麻哈鱼的叉长分别为53.13cm和49.89cm。

参考文献:

[1]董崇智,李根钢. 黑龙江大麻哈鱼类溯河群体结构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1989,13(2):124-132.

[2]王继隆,刘伟,唐富江等.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年龄结构及异龄组间生长差异[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1): 88-92.

[3]王继隆,唐富江,刘伟.大麻哈鱼的年龄与生长[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6): 1149-1155.

[4]王继隆,刘伟,唐富江等. 乌苏里江秋大麻哈鱼生殖洄游群体结构特征与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 120-123.

[5]王臣,刘伟,王继隆等.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的茜素红标记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水产科学,2014,21(6): 1268-1276.

Evalua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grazing effect of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in Heilongjiang River

HAO Shengliang, SHAN Jingqi

(Luobei County Fisheries Service Center, Luobei 15420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To assess the Heilongjiang River of salmon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proliferation grazing effect, the study in 2015~2020 in the Luobei section of Heilongjiang River to salmon back tracking migratory population monitoring. A total of 231 samples, including individual tags for 20 tails. According to the calendar year to salmon grazing data and back to the age and the number of tag samples, to evaluate the proliferation grazing effect. Look from the number of salmon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grazing back to catch rate was 0.295%. According to salmon group and non-marking group of biolog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oth of these groups are composed of individuals 1+ ~ 5 + age, the average age of the tags and the tag group age of 3.93 and 3.63 respectively. The VBGF equation 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the fork length of salmon, ARS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g and non-standard units groups fork length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growth. Group and non-marking group of 50% of the salmon first sexual maturity (L50) were 53.13 cm long and 49.89 cm. ARSS analysis showed that sexual maturity probability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almon breeding grazing to its positive role in resource recovery,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grazing work.

Keywords: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Proliferation of grazing; evaluation

作者簡介:郝生亮(1972.03-)男,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水产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稻田综合种养、冷水鱼孵化繁育及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黑龙江个体数量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羡慕等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铅笔长高了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