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革命圣地“充电”

2021-07-19 13:33汪金友
中华魂 2021年7期
关键词:漫卷充电会址

汪金友

几乎每个革命圣地,都是给思想“充电”的好地方。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踏上红色土地,回顾光辉历程,更会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到“开天辟地”的地方,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开创”。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楼也不高,院也不大,但百年前十几个年轻人在这里开创的伟大事业,却是有目共睹,举世无双。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和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找到了正确的目标、路线和领导,那么小也可以变大,弱也可以变强。当然,这个寻找和奋斗的过程,也是考验和淘汰的过程。出席一大的13位代表,同样的意气风发,同样的摩拳擦掌,可到最后,结局却全然不同。这说明,坚持很重要,忘我也很重要。

到“军旗升起”的地方,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牺牲”。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江西大旅社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的脑海,突然闪出一个问题,“八一”南昌起义,有多少个烈士当天倒下?刚刚打响了第一枪,就流尽了青春的热血。他们的生命,虽似一颗流星,只是短暂的闪亮,但却刺破了黑暗的长空,带来了明天的希望。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需要不畏困难,不畏艰险,敢于突破,勇往直前。

到“星火燎原”的地方,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坚强”。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天,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在一个人的带领下,來到井冈山安营扎寨。然后,就像一颗火种,越烧越旺,越烧越广。难怪毛泽东30多年后在此赋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站在井冈山烈士纪念堂前,我一直在想,那时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坚定的革命信念?“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都精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如此的意志和情怀,令人难以想象。

到“扭转乾坤”的地方,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求实”。来到遵义的那一刻,我的心怦怦跳了起来。仿佛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带有特殊的灵性。“遵义会议会址”六个苍劲有力、金碧辉煌的大字,系毛泽东于1964年亲笔手书。我相信,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想,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为什么能够在这里召开那样一次成功的会议?有人总结,遵义会议的精髓,就是八个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独立自主”才能机动灵活。这也是遵义会议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到“红旗漫卷”的地方,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民意”。延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十分向往的地方。红旗在这里漫卷,曙光在这里升起。那个年代,全国人民的目光和希望,都投向了延安。无数个爱国青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洪流。延安的神奇,究竟在什么地方?是那座“宝塔”吗?是那些“窑洞”吗?是那些“歌声”吗?延安的魅力,来自于一种精神,就是为人民,求解放。张思德和白求恩,就是他们的代表和榜样。

到“迎接黎明”的地方,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作风”。我曾经三次来到西柏坡,走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西柏坡最著名的论断,是毛泽东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的3月23日,当老一辈革命家们离开这里的时候,怀的仍是一种“进京赶考”的心态。他们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党和军队,才有了这样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征程伴坎坷,创业艰难多;要知胜利路,请看西柏坡。

猜你喜欢
漫卷充电会址
邵建萍
参观八七会议会址
参观礼州会议会址
鹧鸪天·也拟疏狂似旧时
以人民的名义
那么晚的所见
漫卷的黑像中秋飞舞的蝶
新型汽车—现在即未来
到岗先“充电” 培训重“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