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论角度分析《历代帝王图》

2021-07-19 16:45刘金悦
锦绣·下旬刊 2021年8期

摘要:本文从笔者本人对《中国画论辑要》中“功能论”的理解出发,以唐代著名人物画《历代帝王图》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历代帝王图》中所体现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该作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力求探究《历代帝王图》中体现出的“功能”。

关键词:中国画论辑要 、功能论 、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

一、功能论的内涵

“功能论”一词出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中国画的社会功能,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审美作用,其中包括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审美调剂作用。”1以上,是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功能论这一章节中对功能论所做出的的解释。

审美认识作用,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在欣赏不同的绘画作品时,能够更深刻的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审美教育作用,就是绘画作品能使人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审美娱乐作用,通俗來讲就是绘画作品使人在欣赏时能够完全迷恋,整个心情和精神都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审美调剂作用,就是一种调整身心的作用。

二、《历代帝王图》内容与功能论

(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为唐朝最为重要的人物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画绢本着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画面从左到右共画有13位帝王形象,依次是:隋炀帝杨广、北周武帝宇文岂、隋文帝杨坚、陈后主陈叔宝、陈废帝陈伯宗、陈文帝陈情、陈宣帝陈项、晋武帝司马炎、蜀主刘备、吴主孙权、魏文帝曹丕、汉光武帝、前汉昭帝。各帝王图前都有楷体的题字和随从,随从数量有多有少,全卷共计13组人物、46人。画作后有北宋以来的众多题跋。这些帝王像看上去似乎大同小异,不过只要稍微仔细一点看,从他们的神色面貌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性格,甚至可以推断出他们帝王生涯的成败来。虽然通过谥号我们便已能略知这些帝王生前的功过是非,但画面上其实表现得更加直观。

所谓“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2“成教化,助人伦”、3“理乱之纪纲”4等皆指绘画的审美教育作用。帝王图的主要作用就是给统治者以示范和警示作用,唐代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时期,为了让统治者的到警醒,让他们见足够多的善举,减少恶的发生,见多了恶的举动会思考到贤德,这便是《历代帝王图》这幅画的意义所在。画家力求根据各个帝王面部表情的刻画,展现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和性情特点。那些开国的帝王,在画家笔下都流露出帝王将相和他们的雄才大略;而那些昏庸的国君们,奢靡腐化的体态以及“龙袍”却各不相同也尽显于画面之上。画家对作品中的每个帝王形象都富有褒贬色彩,而这一褒贬色彩,又都是蕴含于每个帝王的性情之中。在刻画帝王的形象时,画家通过人物的脸部表情、眉眼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细节来描绘不同的帝王性格,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的评价。

教化功能的绘画是教化大众的途径之一,加深了群众对于政治、人文、礼让、审美等的印象,影响群众的一种途径。教化可以分为“教”和“化”,“教”使人被教导,被教育,画家在创作人物画的人物形象的时候,通过题材和人物的形象,可以劝诚、教导人们,无论是批判还是积极向上的题材,都会是人们产生心理的反响。“化”更是通过画面当中的颜色、格调等对作品的表现来让人们观看画作的时候,感受到画面的震撼,是美的体现的集中,让人们被画作所感染,号的绘画作品是教化统一的结合体,它可以引导大众产生美的感受,也能让人们对于画面做表发的教导、教育,让人们深受启发,因此,影响大众的审美观,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社会现状,影响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产生心理上的变迁。

《历代帝王图》中所涉及到的汉至隋的帝王图像制作,恰恰反应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全盛时代的历史总结。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直接产物,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也是这种统一条件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成熟,汉文化继承了秦代“书同文”“车同轨”5的中央集权体制,并初步现固了多民族政体。汉初吸取秦亡教训,用黄老之学来取代法家的主导地位,以休养生息,恢复百姓与国家的元气。汉武帝时期,经历了文景之治,为了统一思想,找寻更适合当时的治国方法,接受并实施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于是儒家的“大一统”等观念,以及伦常秩序与行为规范都深人人心,正统思想才得以确立。同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全盛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水平高,并且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唐太宗李世民身怀一国之君的大局观,听取群臣建议,以文治国,并开疆辟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大唐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代帝王图》画面中的十三位帝王形象,既赋予称画面的共性,达到整个创作的统一,又有不同的个性,融入了人物的各异性格。如汉昭帝的沉着、稳定和从容镇静的神情;汉光武帝的威武雄杰又富于心计;陈后主则体现出其统治时维持偏安局面,那种柔弱无能和萎不振的状貌;隋炀帝的骄傲、固执和纵乐的神情等,都得到直观地再现。可见,《历代帝王图》中对人物形象特征、精神性格的传达,都更加印证对统治者怀古思今的劝诫作用。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6阎立本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深刻的表达出对帝王的劝诫,这层深意,也正好符合张彦远的这一论述,如果统治者在位期间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那么终将会是一个朝代的陨落。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观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下,《历代帝王图》的出现,通过刻画不同帝王的不同统治方式,导致出现不同的结局,既发扬了正史中对绘画中所体现的政治伦理的肯定,又继承了“图像证史”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

刘金悦(1996.7—),女,汉族,籍贯:河北承德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