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历史空间演变的借鉴分析

2021-07-20 08:31李云峰陈怡方
山西建筑 2021年15期
关键词:城池福州格局

李云峰 陈怡方

(1.宁波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2.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0)

0 引言

福州城位于福建省东部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被闽中郡所辖[1],如今成为了福州市的中心。2000多年以来,福州城几多变迁,其本身的历史空间也被不断割裂、重建、发展。掌握其历史发展规律能更好地对福州城进行保护,并促进其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古城的历史空间早已“破碎”。历史文化的传承已是不得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蕴含在福州城历史空间中的秩序元素进行一定的分类,分析出各元素在空间上的特征,提出对福州城保护与发展中对自然和人工环境类型控制的建议。

1 福州城历史发展脉络

福州早在先秦和汉晋时期就已经有了城池的雏形,到了唐宋时期开始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而明清时期整体城池已基本固定,未有大的变动。晋代时期,将城池迁至今屏山所在之处,也在此时形成了后代福州城的初步格局。五代十国期间,福州城则成为了闽国的国都。唐朝期间,又设立了福州府,管辖了福州城,福州之名因此而来,福建二字也孕育而生。北宁开宝年间,开始大兴水利,在福州城内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1]。

福州城被“三山”环绕,背山面水,进有“两塔”,南后“一街”为中轴[3],整体城池的风貌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同时城池的空间格局也是如此。

2 类型学的研究视角

类型学理论核心在于对要素进行提取、重组和归类[5],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福州城的空间秩序要素。空间的秩序要素囊括了其外在肌理、几何特性等客观存在的特征,同时它还包括了如空间的拓扑关系等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特征。由于人处在空间之中,就必然会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管是行为活动或是思维意识都会被空间秩序所定义,随之产生人类多元的社会文化关系网。但探究空间秩序的内核,就是空间自身进行的关系组织。从城市的尺度看,空间秩序要素主要有城市自然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等[4]。

3 福州城空间要素的历史演变探究

本文运用类型学对要素的提取归类组合方法,将福州城发展历程中空间秩序的要素进行归类[5],分为山川地形、河网水系、城墙外廓、地标建筑、功能布局与城市轴线五类,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历史演变特征。

3.1 山川地形

福州城自古以来就被山川围绕(如图1所示),形成了自然地理上的一道屏障,山川纵横、溪流交汇的独特自然格局承载了福州城2000多年以来的进化发展。山川相较内河在一定的时间维度下趋于稳定,但城中山体格局(如图1所示)依然会随着城市的外拓、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而产生改变[6]。

汉朝时期的福州城地带,并未有包纳大川之势(见图1),但却被群山而围,城池的外围有着乌石山、于山等的包围,而城中则有罗山、钟山等小型山体。这也为后来福州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晋朝时期,为了城市能更好地发展,不得不打破原有的城市空间,城池向屏山迁徙,并将其改名为“子城”,这才奠定了福州城三山鼎秀的大格局。

随着福州城的不断发展、扩张,其城市内外的自然山川空间格局并未发生突出的变化,整体的格局保留至今。五代时期,新的夹城向南北外扩。北至屏山脚下,南部将乌山等几个山川包括进去,使得三山围绕的格局更加明晰。

3.2 河网水系

福州地区不仅被群山环绕还有群溪围抱,各个朝代为了福州城开凿河道水系几乎都保留至今,形成了福州“城内江湖林立,城外并海相望”的水系风貌格局。

早在晋朝时期,为了农田灌溉以及交通的便利,先人们就开凿了现今的东西二湖以及晋安河,此格局在后千年未有变动。

罗城始建于唐朝时期,北至冶山,南面将大量的商住区以及安秦河纳入其中,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后期城市的不断发展,用地逐渐朝南面扩充,港口区域也由之前的大航桥地区发展至生态优良、尚未开发的安秦河地区。加上原先的东西二湖和晋安河形成福州城内主要的水网格局,东西二湖用来储存水源,安秦河和晋安河则用来通行贸易,灌溉农田。

但由于后来东湖缺乏清理,淤泥堆积形成农田,逐渐消失在福州城内,但西湖水网却更为完善,满足了周边农田的灌溉。不仅如此,河网水系还分担了排污功能,因此河网不仅在城市交通上有重要的地位,在卫生环境上也相当重要。

明清阶段,福州城内的水网在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发展。内部河道发达,外部溪流交汇,其中以晋安河为主的河流航道与城池外部的海港相互贯通,形成了曲线优美的海岸。

3.3 城墙外廓

从古至今,福州城的城墙整体不断往南面建设(见图2),东西向则以中轴线为基准,向两侧均衡扩张的模式。

汉朝时期的福州城位于如今的钱塘巷附近,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汉朝城池的面积普遍较小,福州城也就是冶城也不例外。

晋朝时期,城池进行了迁徙,除此之外,城市的面积也扩张到了原先的两倍,各个面的城门加起来一共达到了6个。此时的城池的轮廓也就是福州城的最早形态,延续千年。

唐朝时期,继续将城池向外扩张,一改以往的城墙外廓,形成圆弧的城墙面。不仅如此,闽王还建设了两个月城,使得当时的福州城比晋朝时的面积范围增长了数倍。由于晋朝时在城池南北两面都设立城门,而在唐朝期间城池的东北面和西面又增设了城门,所以整体的格局上有了三重城墙(见图2)。

3.4 地标建筑

城市地标建筑是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当地的地域特征,建筑本身还应该是拔群出萃、与众不同的、能体现当时的文化宗教特色。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地标,绝不仅是因为它本身,更是需要周边环境、历史文化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共同缔造了一个地域的标志。

唐朝时期,王审知也就是闽王命人于于山地段修建了定光塔,在后来有了“白塔”之名;到了晋朝时期,闽王的后代子孙重新修建了净光塔,地处乌山,也因此有了“乌塔”的美称。自此以来,白塔和乌塔合称为两塔,各自又位于于山与乌山两座福州城中轴线的山峰,是福州城有名的地标建筑。

到了明朝,在屏山也就是福州城的北面城门上修建了气势恢宏的门楼样楼,可以说是福州古城的最高点,后世则被更名为镇海楼。自此福州城的地标建筑体系基本形成,首先是有乌塔和白塔借助两山相对辉映,同时还与高度较低的城门城墙、城内外交错的水系和城池周边的大片农田的轮廓产生视觉上的鲜明对比,形成不同高度的多层次城市天际线,让福州城的空间秩序充满了独有的韵律感。

3.5 功能布局与城市轴线

对于福州城来说,它的传统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城市轴线的建立有很大的历史意义,传统用地功能布局明确了福州城各个区域的用地属性,同时还和城市轴线一同搭建了福州城的整体城市框架,透过二者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福州城千年发展的历史脉络。

针对用地功能布局方面,福州城的城市用地分区明朗,并且是在统一的规划下完成的。早在晋朝时期的子城,就定下了城市北面为政治区,南部为商业区的用地功能布局。随着唐宋福州城的不断发展,南部的商业区域和中心活力地带也沿着中心轴线下移。并沿着中心轴串联了如屏山和烟台山的公园几个重要节点,形成数千米长的文化发展带,两塔则是此带的中心地段,具有丰富的层次性。一直到达南部,紧接着文化发展带两侧形成了集聚居住、办公、文化商业的多元化片区。

4 福州城历史空间要素演变模式带来的启示

城市发展与演变,都是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福州城市的空间演变的特征。

4.1 地理条件制约城市选址

自古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对地理条件的要求十分严格,要考虑耕种、军事、交通等各方面要素。主要的地理条件为山川、水网河道等。

在山川层面,我国古时许多城市的结构布局都是由山川所界定的。福州城自古以来就在群山中发展,虽然群山形成了自然的军事屏障,但同样也制约了福州城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州城的发展方向一直是朝着南部的宽广地域,而非北部的群山。

从水网河道角度看,自古以来福州城除了群山环绕的特点之外,溪流纵横也是其特点之一。在古时水系不仅仅是生命的源泉,还要承担着灌溉农田、排污、交通运输等重要功能,一般来说水系越发达的城市也更为繁华。

近年来福州市虽然飞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福州市本身生态林数量不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滥砍滥伐现象更为严重,山体滑坡等状况也不少见。除此之外,福州市养殖废水、工业污水排入江海,也使得沿海水系被污染,赤潮现象的频发。这充分说明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考虑地理现状的严重后果。

4.2 山水格局影响城市形态

山水格局的关系始终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形态,我国不少城市的建设注重和自然山水产生紧密的联系,福州城也是其中之一。例如福州城将三座山体纳入其中,完善了城市自身的格局,但三座山体在福州城的多年发展下,也有不小的变化,更加有人文属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山体。

福州城的演变也注重和山水格局的顺应关系,例如福州开展的“一盘棋”治理,通过新建截污、生态修复等手段,治理完成百条河道,城内水系“水清岸美”,充分尊重了自然水体;除此之外,福州城内还大力发展串珠式公园以及建设金牛山的绿道项目等,都是顺应山水格局的体现。

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山水格局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既尊重自然环境,又结合山水格局的特征。一方面保护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凸显出城市的山水风貌。

4.3 生态环境形成建筑布局

在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下,均质化的建筑越来越普遍。并且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趋势下,这些建筑和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契合,联系也越来越弱,这会使得城市的地域特色逐渐丧失,也破坏了生态空间格局。因此,城市的建筑布局应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福州城的自然地形地貌并不平整,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特征。但在福州城的地质结构整体较为坚硬,许多建筑依山而建,产生了小部分的山地建筑。山地建筑在我国是较为独特的建筑类型,它们坐落在山川之上。与平地建筑相比,山地建筑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多方的因素,并且由于山体的结构并不稳定,建筑应减少与地面的接触,既保护山体表面的生态环境,又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我国的大多建筑建造于平原之上,福州城也不例外。平原上的建筑虽然不能像山地建筑一般与山地结合,丰富有趣,但却可以和平原上的植被水体相呼应。如今的福州城有不少人工创造的生态林或是溪流,周边建筑与其相结合,丰富福州城的整体人居环境。

4.4 理性均衡协调人自环境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是否协调并达到平衡,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中需要理性考虑。判断一个城市的空间和规划优良与否,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比例是否和谐一直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到了现代,福州城的演变发展早已不再是单独要素的发展,而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整体空间发展的模式,福州城最重要的三座大山将如何发展开发才可以符合现有福州城的现代化空间属性,是福州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重要问题。早在千百年前,古人采取在两峰上搭建双塔形成强烈的对景。2000年后,福州政府重新修建了镇海楼,本质上也是借鉴古人的手法,强化双塔和一楼三个标志物的对景关系。到了现阶段,仅建设标志物是远远不足的,甚至还有可能破坏城市的景观层次,所以针对山体理性的办法就是规划山体公园绿地和生态廊道等对策,也符合当前时代的语境。“福道”的规划建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过在山体公园的山脊建设生态步道,向福州城中延伸,充满了诗意。

5 结语

从古至今,福州城都延续着历史空间秩序的变化逻辑。从类型学要素的分类角度出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路程上,福州城的空间优化可以分三方面进行:在新区发展方面,应顺应地理条件进行城市选址、结合生态环境进行建筑布局以及理性均衡人自环境进行功能布局;在文化保护方面,应将空间内的历史文化要素分类提取,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延续福州古城的传统历史文脉;在生活保障方面,应进行现代化的更新发展,完善老城内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提高福州老城居民的个人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美好愿望。

猜你喜欢
城池福州格局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格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镜花缘(8)
锦绘:曾忆古城池
小人物的大格局
城池破,天边正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