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BIM)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7-20 12:21孙家国谷艳玲周建辉
山西建筑 2021年15期
关键词:建筑行业证书应用型

孙家国 谷艳玲 周建辉

(1.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建筑业正在向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精细化发展方向转型[1],实现了房地产、市政道路、轨道交通等基础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而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大量面向生产一线的掌握智能建造技术的现场工程师型人才,主要从事建筑行业的技术管理工作。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建筑行业智能建造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人才培养过细过窄,课程设置跟不上行业智能建造发展,尤其是课证融合性差,“双师双能型”师资能力不高,使培养的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智能建造对人才的需要。

2019年,国务院教育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启智能化建造的新纪元[2]。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地,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场所[3],一定要树立培养新时代应用型的目标,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行业智能发展、社会需要深度融合,创建土木工程专业“1+X”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4]。本文基于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制度,培养具备现代建筑行业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达到毕业紧贴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5]。

1 实施“1+X”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必要性

根据“1+X”证书制度的要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制定了《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各类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阶段创建三维模型[6],是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的重要途经。适用专业主要为土木类专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标准,其中应用型本科的学生主要考取高级技能证书[7]。

1.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智能化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企业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呈现多元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也由过去的单一工种转变为综合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成为适应智能建造技术快、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现场工程师[8]。可以看出,工程师在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是个持续的过程,在解决问题时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所以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建筑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同时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拓宽专业视野、多维度成长,不断拓展学生BIM,AR,装配式建筑施工等前沿新技术,加快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加快培养基于“课、证、赛”深度融合的“1+X”现场工程师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智能建造迫切需要探究的课题。

1.2 智能建造的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时代已经到来,它是最新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深度融合形成的建造方式,使工程立项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生产、运维服务在数字链驱动下实现高度集成与高效协同[9]。这就需要大量的智能建造人才即新型应用型人才,其必须掌握智能建造的基本理论,具有建筑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土木工程专业要培养出智能建造人才,必须基于“1+X”证书制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确立“1”是基础,“X”是“1”的强化,通过对智能建造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科学设置课程,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课、证、赛”深度融通路径[10],并以此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2 “1+X”建筑信息模型(BIM)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课程证书融通教学。以建筑行业岗位为基准点,深入分析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国家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中的技能证书直接与相应专业课程融通教学,然后根据职业技能熟练程度,分别设置校企互认的初、中、高级技能证书,其中应用型本科学生对应高级技能证书;

2)技能证书认定。将第三方培训教育机构开发的技能标准、试题库、视频等课程资源融入相应专业课程,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实现课证融通教学,组织相关技能证书的考试及认定工作,使学生获取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

3)参加技能竞赛。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学生还可以参加建筑信息建模与应用等各类技能竞赛,通过“课、证、赛”的深度融通,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敲门砖”。

2.2 建立课证赛一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通过对建筑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以学历证书和(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知识、能力要求融合为主线,以培养具有智能建造技术和BIM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建立“1+X”证书制度土木工程专业课证赛融通的课程体系,见表1。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表1 土木工程专业课证赛一体课程体系

2.3 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大部分年轻教师是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后就直接到校任教,既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缺少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造成教学方法单调、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此外,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比较慢,影响了教学质量,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在智能建造技术日趋完善的背景下,要想加快应用型人才适应新技术的速度,必须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即教师既是学校的讲师,又具备行业工程师的素质,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所以,为了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必须制定政策、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取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老教师结对子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书育人能力,为培育“1+X”现场工程师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2.4 整合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教师资源等共享,建立开放、丰富、高效现代信息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可以在线授课、辅导答疑及考试,学生可进行网上选课,申请各类创新实验项目。尤其是2020年疫情防控紧张期间,在线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到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的效果,极大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开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篇章。此外,学校要加强教学资源库、慕课网、图书资源等共享平台建设,逐渐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

3 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3.1 制度保障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2],提出了从2019年开始,在相关院校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并分批开始试点工作,到2022年,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是教学条件要达标,对本科高校的要求是鼓励一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和路径同国家“1+X”证书制度相当契合,满足“1+X”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求,符合职业教育改革方向。针对建筑行业智能建造技术发展战略要求,学校要以企业技术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各阶段、多岗位需求的专业综合素养能力和体系,最后修订完善出满足“1+X”证书制度和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3.2 政策保障

2019年1月,住建部制订了《关于改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人[2019]9号),其明确提出“建设类‘双证制’院校二年级及以上在校生可以报考对口的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等证书。该指导意见为土木工程专业“1+X”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学校要针对“1+X”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出台相关政策,在人员、场地和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

3.3 组织保障

首先学校要组建教学团队,联合评价组织对有关“X”证书标准进行完善,提出“X”证书需要完善的建议;然后积极申报“X”证书授权培训、评价站点,做好培训师资和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在评价组织的指导下开展“X”证书的培训及评价工作,并由省教育厅负责全程监督;三是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逐步积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认定和转换;四是在开展“X”证书的培训及评价的过程中,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总结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的研究,为1+X证书制度的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1+X”证书制度的建立,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基于“课、证、赛”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重建,不仅真正做到了“教学贴近实际,毕业贴近就业职业,课堂紧贴岗位”的培养目标,而且有利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培养出“1+X”现场工程师人才,引导学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新时代建筑行业智能建造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建筑行业证书应用型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收录证书
谈营改增对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气凝胶节能材料在建筑行业应用研究及进展
疫情影响下我国建筑行业现状分析
收录证书
营改增对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