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建筑力学中的教学探索★

2021-07-20 12:21
山西建筑 2021年15期
关键词:力学专业课程思政

王 媛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0)

1 概述

强化“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习近平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中也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由此可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同时完成价值塑造势在必行。

建筑力学作为高职建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程建筑结构的基础,也为平法识图、建筑施工等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力学基础。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这个时期的学生刚踏入人生的新起点,面对崭新的校园生活,充满着期待,同时又是思想比较活跃、心理变化比较不稳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利用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建筑力学课程性质以及教学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建筑力学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思政育人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1)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其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水平。将思政元素恰如其分的融入专业教学,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能够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在此基础上,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加强对专业知识以及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学习,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知识背后体现出的思政元素,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与所任课程充分融合,而非单纯地在授课过程中生硬的套入思政内容,做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授课中润物细无声的传递。只有教师的思想以及教学能力提升了,专业课程融思政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2)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大多重视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弱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有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出现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工作责任心不强、怕苦怕累等问题[3]。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系,完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突出专业课程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更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推进高职课程改革。“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认可,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推行。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多会出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不太匹配、思政内容体现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在专业课里融思政,并不是单纯地将思政课的内容挪到专业课里,也不是每节课里都要涉及思政内容的方方面面。要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思政需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出发点,对所任课程进行合理的思政教学改革,根据所授课程的学科特点,以每堂课的授课内容为依托,针对性地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具有专业特征的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推进高职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

3 “思政元素”融入建筑力学的实践途径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是与建筑相关的力学问题,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于本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思政内容的融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1 思政教育从课件制作开始

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了目前课程教学的主流,进行信息化教学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即是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即可从课件制作开始[4]。基于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在PPT课件背景选择时即可采用我国的标志性建筑,例如巨型高层地标式摩天楼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世界级航空枢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利用地标建筑让学生明确本课程所主要针对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 引入古人智慧,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时的能工巧匠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国宝级”的古建筑,在这些古建筑中“力”与“美”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绪论部分,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古人非凡的智慧向学生传达。例如在梁柱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作用的斗拱结构,古建筑主要的连接形式榫卯结构,以及家喻户晓的古建筑北京故宫、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等。在进行章节知识讲解时,也可根据具体内容适当引入古建筑作为工程案例,例如在讲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就可以将赵州桥作为例子来进行分析,讲解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在力学性能上的区别。除了建筑外,古代先贤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古诗词优美韵律,让其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在这些诗词中,也蕴含了一些力学现象或是力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适当的内容中进行引入。通过古人智慧的展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3.3 知识讲解依托重点工程,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有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称号叫“基建狂魔”,这个称号也正说明了我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强大。在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引以为傲的诸多工程项目作为知识讲解的依托案例。例如很多工程项目中都会存在受压构件,因此在压杆稳定里讲解“不同形式的柱设计准则不同”这一知识模块时,就可以将体现中国速度的高铁站、世界总体跨度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为依托,利用工程里的受压构件讲解不同柔度杆件的设计准则。利用标志性基建工程,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增加爱国主义情怀。

3.4 力与生活巧结合,促进人生思考

在力学的世界里也蕴含了很多的人生哲学。例如在对结构构件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前,对实际结构进行力学模型简化是必不可少的,而简化的过程就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将实际结构抽象为既能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和变形特点又便于计算的理想模型。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工作进行思考,在面对各种人生的难题时,也要学会分清主次,懂得取舍,以更好的实现人生目标。又如在讲解压杆失稳时,可以将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压力与干扰进行结合,让学生懂得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需要通过提高自身“临界力”,增强自身意志品质,来使我们的人生不管遇到什么压力都能保持自己的一个稳定平衡状态。通过专业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对人生的思考,懂得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3.5 工程事故案例,强调安全与责任

安全是建筑行业永恒的话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工程建设者,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是职业素养的根本。要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可靠的工作,必须要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承载力要求。在进行杆件各基本变形形式的承载力探讨时,为引起学生对力学相关知识的重视,课程导入部分则可采用相关的工程事故作为切入点,利用真实直观的工程事故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安全作为工程建设者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也让学生认识到建筑物能否保证安全主要取决于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工程施工的严谨性。通过课程导入,也强化了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3.6 典型人物事迹,培养工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祖国快速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5,6]。建筑力学作为建工类专业的基础,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融入我国优秀力学专家的生平事迹[7],或是重点工程背后的故事。例如,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为了振兴国家弃文从理,以惟以求真的工作态度,为我国力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为实现“120年使用年限”的高标准目标所体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魄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以前辈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奋勇拼搏的职业精神感染学生,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案例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学生感觉难学,进而会降低学习兴趣,但其在建工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又不容忽视。通过对建筑力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梳理及与专业知识讲解的融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隐形的思政教育渗透,实现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典型案例举例如表1所示。

表1 “压杆稳定”思政教学设计

5 结语

本文以高职建工类专业的基础课“建筑力学”为例,探讨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与路径。教师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中坚力量的引导者,除了要传授给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外,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因此,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思政融入课堂,对学生专业教学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是我们要深入探索与实践的永恒话题。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充分挖掘提炼其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思政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质目标。

猜你喜欢
力学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