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惠州空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021-07-21 08:15■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空港惠州市平潭

■白 杨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一、惠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概况

惠州地处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内。电子和石化是惠州的两大经济发展支柱。截至2019年,惠州GDP达到4177.41亿元,省内排名第五。“十四五”期间,惠州市积极抓住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空港经济。所谓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机场枢纽为核心,以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提供高效、高质、高值产品和服务,发展具有航空关联性的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新经济[1]。国务院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情况,指出搭建世界级机场群的未来规划,强化机场间联通及错位发展。惠州依托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出台规划草案,综合规划出“一心,双轴,六区”发展布局。“一心”是以惠州机场为发展中心,“双轴”是从惠州机场出发的新城发展轴以及产业发展轴,“六区”是航空港区、怡发工业园区、平潭镇综合服务区、机场北临空产业园区、惠东高新技术园区及发展预留区。惠州市战略地位的逐渐提升,不仅推动了大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同时为平潭机场基础设施、航线及航司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一背景下,惠州市空港经济正面临发展的新契机。

二、惠州空港经济发展SWOT分析

(一)惠州发展空港经济的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

惠州地处珠江口东岸,地理位置优越,是为数不多既连接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又拥有出海口的城市。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影响下,惠州将发生产业优化、融合创新等效应,进一步打通与湾区城市群人员、经济、交通、产业等各要素的流通。依据国际组织的分析预测,2030年时,粤港澳大湾区预计将有3.87亿人次客运量,2000万吨货运量。依托规划草案,惠州高速公路网将形成“七横五纵一联”格局,高铁网将丰富为“三线九站”,并构建惠州平潭机场枢纽工程航空网、惠州港石化基地海运网等重大交通工程,届时惠州的地理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2.产业集群优势

惠州近年经济增长迅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幅增强经济增长质量。目前惠州市正着力打造“2+1”现代化产业集群,促进本地区产业经济优质增长,致力于升级惠州市各方面城市功能,使惠州成为一个新增长极与国内一流城市(见图1)。

图1 2016—2019年惠州市GDP总量及增速情况

惠州属于国家级电子产业基地,拥有450家以上电子信息企业。部分领域已形成具有完备运营发展模式的产业集群,其中排名前五的产业集群是LED、新能源电池、平板显示、移动通信、汽车电子。2019年,惠州电子业的总产值达到3200亿元,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三。电子产业中的液晶电视、车载导航等电子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及总产值排名靠前。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良好,在国内已位居前列,产值为2240亿元。截至2020年4月,国际著名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化工进驻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开始建设三期工程,逐步形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2]。除此之外,惠州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形成集群。惠州是中医科学大会永久性会址,正加快广东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建设进程。截至目前,惠州稳步推进罗浮山生命科学城、葛洪中医院等健康产业项目,同步打造休闲度假、温泉养生、森林等现代化示范区。2020年5月,惠州出台政策,战略推动5个支柱型与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指明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惠州“2+1”优势。

3.资源要素优势

惠州自然资源富饶,发展空间巨大,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土地面积达到11347 km2,约占整个珠三角总面积的1/5。惠州市占有4519km2的海域及281.4 km的海岸线。惠州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高达62.42%。惠州共建成28个自然保护区、2个5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11个4A级旅游风景区,旅游业发展良好。除此之外,惠州经过长期发展已变成国家级文化名城,并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多次进入宜居城市与养生城市的前十。据报道,截至2019年底惠州平潭机场货物运输已超过8700吨,同比增加62.8%。机场货邮运输中海鲜生鲜占比超过三成,而惠州特产镇隆荔枝输出量同样较高。

4.湾区机场互补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群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存在优势互补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借鉴纽约湾区整合机场资源的经验,形成了跨行政区的空港协调监管体系,强化对空域的管制与协调。以大湾区东部核心枢纽省份来看,惠州平潭机场具备强有力的发展条件,可灵活、动态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航空运量,为容量饱和的大型机场分担货运任务[3]。同时,惠州找准自身定位,做精做强,实现与湾区其他机场的分工协作,提升粤港澳机场群的整体竞争力。

(二)惠州发展空港经济的劣势

1.军民航机场使用矛盾

惠州平潭机场原为军用机场,现改造为军民两用机场,同时变更为4C级飞行区。由于惠州平潭机场具有军事价值,军民航飞行矛盾注定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此,惠州平潭机场必然会出现空域资源紧张、军用机场设施和民用航空器无法使用问题,特别是地面特种保障设备难以兼容,大型客货机型无法起降等问题。在机场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军民航空管制设施和信息系统接口标准不规范,消防、反恐等协调难度大,空管信息无法共享,难以实施军民航联合保障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军事禁区对旅客的行为约束和心理压力也时时存在,必然会对游客的乘坐体验造成不良的影响,这进一步限制了惠州平潭机场的发展空间。

2.园区产业基础薄弱

尽管新经济形势下惠州市的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空港产业园区产业欠缺核心产业支柱。就目前来看,惠州平潭空港产业园区存在着布局不尽合理、落地推进速度较慢等问题。就已经落地的项目来看,园区及周边仍然以传统钢铁加工和绿色现代农业为主业。在此情况下,惠州空港产业园区难以完成三大功能板块及“4+5+4”产业体系的打造。总体而言,已有产业的外向程度偏低,在航空运输方面的需求较少,对空港经济的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3.交通设施不健全

空港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便利的交通为基础,尽管惠州市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在区域局部交通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目前惠州平潭机场周边的交通网络只有机场快速路和国道。客运方面,惠州城区常住人口不足300万,面临着客源天花板。而临近的深圳、东莞等人口大市,其主城区距离惠州平潭机场均超过80公里,连接通道S358省道路窄人杂,通行不畅。在河莞惠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之前,两地客流到达机场一度需要2个小时以上。货运方面,惠州空港区距离本地依赖航空运输的主要生产基地和企业较远,运输成本比较高,不利于物流、快递等企业在机场空港园区设立分拨中心。总体来看,从惠州平潭机场到主要客源地和货源地的距离较远且出行不畅,导致交通成本较高,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4.软、硬件支撑不足

按照规划,惠州空港产业园区核心区面积为56.66km2,主要发展现代航空物流、高新技术以及园区配套服务等产业[4]。这三类产业的发展,亟需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软、硬件支持。例如物流产业亟待融入现代化技术,服务旅游业和会展贸易;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加强上下游支撑,特别是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电子信息行业。但目前惠州空港产业园区在这些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人才技术方面的软件支持极弱。

(三)惠州发展空港经济的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

依据《广东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2035年)》,预计在2025年广东省将初步形成机场体系,形成32个通用机场布点。在2035年,广东省将进一步完善机场体系,达到57个通用机场布点,努力向发达国家的机场密度及航空服务水平发展。惠州市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推进惠州干线机场建设相关工作,研究加快制定惠州空港产业园区规划方案,分析空港及其他产业问题,以便充分发挥空港经济的支撑作用。这一系列政策利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惠州市发展空港经济指明了方向。

2.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惠州处在深圳与香港两地旁边,长期以来承接了诸多的产业转移,已建立起衔接紧密的经济链条。目前,网络巨头慧聪集团、机械龙头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已明确要将总部或者是华南总部迁至惠州。惠州积极发展石化、电子等高新技术及健康产业集群,充分开发对应的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并与相应的深圳产业链相对接。大健康产业拥有7000多万湾区潜在消费者群体,有利于持续推进产业转化。这是惠州临空产业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将极大地促进惠州空港经济的发展。

3.支线航空运输深入发展

在国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日渐增长,国内航空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应对支线航空新的发展趋势,惠州平潭机场在多渠道开拓一线市场的同时,重点开发低成本航线市场。通过争取更多低成本航空公司在惠州机场周边设立基地,惠州逐渐解决支线航空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行业痛点,与周边广州、深圳等的大型枢纽机场形成“错位”竞争合作格局,将惠州平潭机场打造成为枢纽机场旁边的低成本航空机场。

(四)惠州发展空港经济的威胁

1.粤东地区各机场空港的竞争

惠州发展空港经济最主要的威胁来源于粤东地区

各机场空港的竞争,具体竞争机场有梅县机场和潮汕国际机场,比较结果见附表1。

附表1 惠州平潭机场及其竞争对手比较

可以看出,粤东地区各机场独具特色,地方政府竞相发展空港经济,使得惠州空港区在自身定位、产业集成、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各个方面面临激烈竞争。惠州平潭机场后发优势明显,在湾区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湾区机场的溢出效应,争取竞争优势成为惠州发展空港经济的一大挑战。

2.中短途市场高铁的竞争

我国高铁运输经过多年发展,日臻完善,在中短途运输方面逐渐与民航形成激烈竞争关系。相较于高铁,民航在中短途方面票价高、舒适度低,且乘客换乘花费的精力与时间更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订票、身份识别等技术进一步落实,为乘客乘坐高铁出行提供便利,挤压民航在短途中的盈利。惠州目前仅有厦深高铁过境惠阳区,从惠城区前往惠州南站乘坐高铁费时费力,但随着赣深、广汕等多条高铁的建成和深惠城轨的开通,惠州平潭机场的客流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惠州发展空港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坚持政府规划、市场引导

坚持政府规划、市场引导的发展战略,认真吸取国内外各空港产业园区发展空港经济的成功经验,运用先进的运作模式对空港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空港园区的规划中,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支线航空市场发展的客观实际进行准确定位。结合惠州平潭机场的周边产业优势,采取具有可实施性的开发路径,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空港经济发展结构。随着产业发展条件逐渐成熟,惠州市政府通过政策指引先期产业带动后期产业,最终形成多点联动的空港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惠州应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做精做特,探索出一条符合湾区背景的空港经济发展新模式。

(二)依托大湾区,发展优势临空产业

湾区一体化背景下,深港产业向惠州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产业转移领域逐渐由低端制造业转变为总部中心、智能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将推动惠州空港经济中心转移,有利于临空产业发展。惠州空港产业园区应依托湾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快速发展地方优势经济,积极发展临空产业。同时,惠州空港产业园区积极争取企业总部、独角兽企业研发中心、智能制造基地等的进驻,提升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性与丰富度;积极承接发展优势临空产业,如电子、大健康、物流等相关产业。

(三)加强现代空港人才培养

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发展空港经济需要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复合型高端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惠州空港经济区所需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除极个别岗位外(如空乘)惠州本市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均不能培养。首先,惠州市应基于空港经济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打造符合现代空港服务与管理所需的专业人才;其次,支持各高校开设园区建设规划类、产业项目运行类、社会管理类专业;最后,运用科学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创新人才打造途径。政企校所通力合作,联合打造懂经营、会管理、擅服务的现代空港人才。

(四)精准定位,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面对湾区内部和粤东地区各空港的竞争,惠州空港产业园区应基于自身优势,通过精准定位,走出一条差异化错位竞争之路。从定位上来看,惠州平潭机场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机场之外的辅助机场,应充分分析自身优势,升级辅助服务功能。尽管惠州市总体规划定位是千万级的干线机场,但是从运能上来看,惠州本地需求量有限,其承担的更多是核心机场外溢的运力部分。由此,惠州空港应优化产业对接模式,与核心机场协调分工,合理处理庞大的运单。在此基础上,惠州平潭机场应探索自身优势,塑造特色服务功能,实现与周边空港园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功能互补,与周边大机场形成错位发展。

(五)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

大湾区三大核心机场客运能力完全饱和,但部分机场的货运能力还未充分开发。因此,惠州平潭机场更多承接的是三大机场客运能力外溢的部分。基于此,惠州平潭机场应在发展民航客运市场的同时,大力增强航空货运能力,加快建设物流园区。通过健全的航空物流业,平潭机场可与周边机场形成错位竞争。从区位和产业优势来看,惠州空港区应重点发展本地产业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物流产业。具体有三点建议:第一,根据现有产业基础,惠州航空物流业可先行发展航空冷链运输服务,完善对应的配套设施;第二,根据惠州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国内外快递服务,并提供货运通关一条线服务;第三,搭建综合保税区,重点打造核心竞争力,建设惠州空港物流品牌,为航空货运提供更专业优质的物流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惠州市发展空港经济的优势和不足都很明显。惠州在新一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应牢牢抓住发展机遇,以更大力度和更高站位谋划惠州市空港经济发展。要在强化惠州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湾区机场群之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避免与周边机场同质化竞争,重点发展优势临空产业,推动空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空港惠州市平潭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一道三元分式最小值问题的求解与推广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
如何提高小学生女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以广东省惠州市五所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