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2021-07-21 21:31吕艳雯
考试周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能力高效课堂

吕艳雯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确保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探究性、启发性以及挑战性,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使其能够融入问题情境中,主动、认真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解题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文章分析了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高效课堂

数学知识有着很高的抽象性。所以,在学习中,学生时常会面对解题困难,无法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坚持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为学生创设出趣味性、开放性与系统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可以通過探索与思考不断地增强个人的解题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一、 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比较贪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师就要努力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圆的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自行车以及汽车的轮胎都是什么形状呢?”学生会回答:“是圆形。”然后,教师继续提问:“请问大家是否可以将这些轮胎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或者是长方形的呢?”学生经过讨论与分析后提出个人的看法。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演示“车轴的安装位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通过这种趣味化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深挖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资源,创设出形象、生动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使得教学工作和现实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得学生更加关注数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发现、思考与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折扣”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商场开展的“打折”促销活动,结合该主题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七折、九五折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能够用百分数进行表示吗?”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回答以后,教师继续提问:“老师身上这件衣服是在超市参与打七五折的活动时购买的,原价是200元,请同学们计算我购买时花了多少钱呢?”然后,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通过口算快速地给出答案,并且也更加深入地了解折扣的概念,了解现价与原价分别代表的内涵与计算方法。

三、 创设知识迁移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整合能力,使其实现对知识的科学迁移,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概念进行学习与认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应用能力,使其可以具备整合知识并且迁移知识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即没有深入地研究与分析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即为学生储备的知识还存在着很差的情境性以及条理性,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就要积极地创设知识迁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迁移。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有哪些呢?”然后引导并且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地将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进行迁移,进而推导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所学的旧知识,而且使其在大脑中建立统一、有机的整体,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实现对新旧知识的有机关联与融会贯通。

四、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设置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坚持以生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为学生营造出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科学,培养其解题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一题多解”以及“多题一解”的训练活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解题的技巧,而且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实现对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灵活运用。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比的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比和以往所学的除法运算以及分数展开对比分析,基于此总结并且归纳出比的性质。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把比的化简以及除法运算、分数的化简进行有机地关联,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变中有不变的”一种数学理念。然后,教师再组织开展练习活动,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同学们,小明家要利用长度为36m的篱笆围出一个长方形的菜地,其中长和宽的比例为5∶4。基于此,你们能够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并进行解答。”有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解题思路:题目中长和宽的比例是5∶4,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列出长的计算方式为36÷2×5/(5+4)=10m,宽的计算方法为36÷2×4/(5+4)=8m。针对该问题,有的学生选择用列方程的方式进行解答:“设长与宽分别是5x米与4x米,由此能够列出方程(5x+4x)×2=36,解出x=2,所以长方形的长是5×2=10m,宽是4×2=8m。”不仅如此,还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计算出该菜地的面积,解题方式即为首先将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来,然后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进而计算出菜地的面积。

五、 创设蕴含疑问的问题情境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思维能力高效课堂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