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设计有效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探究

2021-07-21 21:25王晓青
考试周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

王晓青

摘 要:有效的数学活动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解抽象的算理、解决疑难的问题以及梳理知识,学生才能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能不断积累丰富的、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为终身学习服务。

关键词:数学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正确概念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的数学知识在大人眼里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如果就凭着老师的讲解,学生是听不明白的,他们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直观地理解。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日常的数学课上学生通过“动手做”与“做中思考”才能慢慢积累下来。

可是在平常的教学中,课堂的数学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被教师忽视。比如:由于考试的压力,教师怕课堂的数学活动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教师需要准备全班学生的学具比较麻烦,有时布置学生带的学具不齐全有的学生忘带或不带,课堂活动就难以开展;学生一看到学具就很兴奋,几乎不按老师的要求,自顾自地玩学具完全不听课,课堂教学难以驾驭;学生有时候热热闹闹地行动了却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活动效果等。因此部分教师干脆不开展课堂的数学活动,殊不知“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初心,尽量克服各种困难,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在数学课堂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慢慢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那如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安排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 在数学活动中满足强烈的认知需求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去设计课堂的数学活动,如果设计的活动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就不会喜欢,这样的活动也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效的。在低年级课堂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让学生动手的时候学生不爱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会偷偷地动,这说明教师设计的活动不是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记得教学“11~20数的组成”时,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学习完11的组成后,原想按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教学16、19的组成,可教室已偷偷响起了拨珠的声音。笔者想学生已经从11的学习中掌握了方法,想自己学习新知,这时如果强抑学生的需求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参与,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学生真正的需求,学生虽然经历了数学活动,但这样的经历只是模仿了“经历”并不是真正的经历,就不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了。这时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这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在计数器上拨出11~20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数,与同桌说说,你拨的这个数是什么?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在全班交流。这样的操作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自愿经历的,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活动经验。又如:教学“6、7的认识”,学生认识完7后,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数出7根小棒,学生没什么兴趣,如果说谁能用7根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学生就会很开心地操作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出发,把数学活动设在认知强烈需求处,这样的活动才是学生喜爱的、有效的。

二、 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概念

小学数学课本里有许多概念很抽象,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尤其觉得困难,这时候就要给他们一定的操作时间,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在直观中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并得以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学生对“平均分”不是很明白,这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可先让同桌两个同学分5个可爱的动物图片,结果好几桌的孩子争吵起来,教师顺势问他们为何而吵?学生会说出因为每个人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争吵。接着给每桌两个同学增加一个动物图片,这时总数变成6个然后再分,就会出现每人分3个,他们就不吵了。这时教师问学生,这次你们为什么不吵了?因为每人分到的动物图片的个数相等,所以就没意见了。从而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就叫作平均分”。通过这种分一分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了,学生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在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同时,还积累分东西的经验,为以后的除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一年级上冊《认识立体图形》,学生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带来的学具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然后学生发现球是最会滚动的,圆柱要推一下才会滚,长方体正方体最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空间观念而且印象深刻。有了第一课时的活动经验,第二课时《搭一搭》看谁搭得又高又稳,学生就明白为了稳应该把长方体正方体放最下面,为了高必须把球小心地放到最上面。所有的经验都来自学生自己的操作感悟,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再多的说教都代替不了孩子自己动手后的感悟。

三、 在数学活动中理解抽象的算理

新课程提出过程比方法更重要的教学理念。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在进行数学的计算教学时,可以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让数形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经历数学的活动过程中,从而理解算理,明白算法。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退位减法)》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单纯地说教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这时可以借助学具让他们明白算理。教学32-6怎么算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同桌合作拿出32根小棒(3捆各10根,加上2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6根,想一想该怎么拿?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
让操作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发挥它的有效作用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什么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