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导学下初中数学课堂建构策略分析

2021-07-21 21:31庄国阳
考试周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课堂建构大问题初中数学

庄国阳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大问题导学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学习氛围更加活跃;通过大问题的设置,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推动大问题导学的使用。

关键词:大问题导学;初中数学;课堂建构

一、 引言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是按照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步骤进行的。大问题导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自身的特点,通过设计一定的课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内容。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括计算能力等数学基础能力,同时也包括学生独立思考的良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以大问题导学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课堂的建设,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大问题导学课堂的特点

(一)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变

在以大问题导学为基础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其在课堂上处于辅导者的地位;学生的地位则更加突出,其在大问题导学课堂上是居于主体的地位。

(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大问题导学是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因此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层层递进。数学课堂的结构安排也相对较为明确。

(三)数学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以大问题为导向逐步深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内容上更加有层次感,学生的学习体现出由浅入深的特点,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四)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

在大问题导学的课堂上需要教师与学生间进行积极的交流,问题在教师与学生间搭建起了桥梁,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作答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在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活力。

三、 大问题导学在教学课堂的具体运用

(一)大问题导学教学的重点

1. 合理设计大问题

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案设计上,教师必须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走向,因此为了保障大问题导向的方向不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对教材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了解,明确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来进行大问题的设置。其次,在教师设计大问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等具体实际来进行问题选择,保证大问题导学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大问题导学的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学生的学习除了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消除学生畏惧等心理。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

3.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和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只有学生与教师间有密切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良性的互动,大问题导学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通过大问题的设置,提出教学课题

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不仅仅是掌握牢固的数学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小学阶段因为学生缺乏数学基础能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一些新奇的图片等形式来提出学习课题的。而进入初中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经验等方面出发,通过以设置数学问题的形式来提出教学的课题。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充满探究欲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首先要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标准,在这个基础上设置新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按照从分析到思考,再到探究,最后再到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例如,在《整式》的教学中,学生之前学过了列代数式,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北京的温度从x℃下降了3℃后是多少”“篮板的单价是x元,篮网的单价是y元,篮球的单价是z元,那么买3个篮板,2个篮网,5个篮球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在列出(x-3)℃,(3x+2y+5z)元的代数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代数式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单项式和多项式,最后再让学生对整式中的“项”“常数项”“次數”等概念进行探讨。这样从学生基础知识开始,实现由浅入深的过渡来提出教学课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接受,而且照顾了不同基础学生个体的实际,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强化。

(三)以“大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活动

通过对教师数学课堂知识的延伸,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通过大问题的引导进行课堂知识的延伸。利用大问题进行数学知识的延伸充分贯彻了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同时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探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探究问题“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根同系数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课后,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会通过将这个方程变形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方程,然后再结合教师课堂的结论进行论证证明。或者学生还会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思考。通过以大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探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思考与学习,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课堂建构大问题初中数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与生态的有效性探索
依托“概念认知”过程构建“数学内涵”课堂
设置“大问题”,提升“思维度”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