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 隐形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7-23 01:03许晓凤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爱国教育社交媒体隐形

许晓凤

[摘 要] 隐形教育是淡化教育目的和教育者角色的教育形式。社交媒体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平台。在社交平台上,个人主体性以及传播目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息传播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然而,另一方面,它也增强了传播内容的公信度,是开展各类隐形教育的重要载体,为突破传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行性实施路径。新时代社交媒体基础上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受众心理需求以及新的媒体舆论环境,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社交媒体;隐形;爱国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78-03

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在“隐形课程”的基础上,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隐形德育,指的是教育者隐藏教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的教育计划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环境氛围汇总,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以实现德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1]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以及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各类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上行下受的信息传播模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信息的传播者甚至舆论的引导者,影响或辐射经过具有一定生活交叉点或兴趣重叠点的其他社交媒体用户,从而形成了人际传播与内容传播的完美结合。社交媒体的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息传播的目的性和手段性,增强了传播内容的公信度,为突破传统高校大学生家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

爱国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国家政治主体的认同和民族感情的归属,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因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家國情怀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工作方案》,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而中国大的意义,要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任务、外部环境以及实践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格局、舆论生态以及传播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创新高校宣传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一、数字信息时代社交媒体的发展特点

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基于Web2.0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平台,使用者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点评内容,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是基于“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传播载体。

社交应用近年来出现的是不可忽视的信息传播环境,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增无减,凭借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互动功能强等特点,成为网上内容传播的重要力量。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由于手机的最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交联系的功能,因此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客户端带动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

虽然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社交媒体的概念还未有统一定义,但对其基本特点却达成共识;即社交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从媒介组织走向自主个体的可能,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和内容组织形式上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一)受众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传播者

在互联网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互联网不仅打开了年轻人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改变了年轻人理解世界、评价世界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年轻人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概念,对于社会事务以及道德观念有自己是非概念,在此基础上,更强调的是自我的感受和理解。因此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使人人皆记者变成可能,更使得社交平台的用户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的主动传播者。

(二)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推送

“个性”是指一种意识,或一种对特色的兴趣,即意识到某人、某群体或某种文化区别于他者的那种东西,或对此感兴趣。[2]社交媒体在内容生产以及大众传播方式上,对于个性或特殊性的关注,“原子化”的受众变成了带有很强个人色彩的信息传播者和舆论的引导者,个人主体意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关注,都更加引人注目。

社交媒体上的文化融合和信息传播交流以圈子文化的相互交叠的形式呈现,在信息内容的分享和传播上实行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信息内容的生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传播方式上可以实现信息的精准化推送,以及点对点的影响和辐射。在传播模式上,可以自由地实现点对点或点对面,或面对点的随意切换,信息传播的靶向性原则增强,确保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这样就使得在移动互联网社会媒体平台上,不同文化思想的融合和交流,不再是以“统一”去异存己的状态,而是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寻找更多的个性可能和差异存在。

(三)关系传播与内容传播的完美结合

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奠基者贝特森(GregoryBateson)认为:“传播具有两个层面,即内容层面与关系层面,在传播的关系层面上,它传递的是传播过程中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的人际关系,因此,一个讯息的关系深度可以对讯息的内容进行分类或予以构造。”[3]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大众传播渠道重新建立在人际传播网络上,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回归,又是大众传播的一次飞跃。[4]社交媒体平台对于人际传播关系的转换至关重要,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内容传播的重要社会资源,并通过作用于内容分享和评价的传播模式,实现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地位的确定,从而实现社交平台的传播价值,同时也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创造性地将现实世界的人际传播融入互联网中虚拟空间的大众传播领域,在关系层面上,实行半封闭化的开放状态,在内容层面上,社交媒体的内容呈现几乎等同于使用者分享和转发的内容,因此,相比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编辑的二次删减整改处理,社交媒体的内容呈现更加细碎化和原始化,更加强调使用者的个人主观体验和认识,在新闻的真实性和事实真实性之间,社交媒体的内容由于受发布者个人视野、主观因素等影响,常常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隐形受众,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网络,从同事、朋友到亲人,到由于某种兴趣爱好连接起来的关系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者会根据关系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内容的分享和呈现,从而实现关系传播与内容传播的完美结合。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上行下受”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被颠覆,非传统渠道下的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来源、传播环境、传播渠道呈现零碎化、受众的主体性、需求的独特性以及话语权的分散性成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碰到的首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与信息环境的不对称

在媒体不发达的时期,通信技术的限制以及社会发展环境的局限,使新闻信息的内容以及发布权多掌握在少数几大媒体组织手中,社会大众需要调整自己的需求以满足这些集权信息媒体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因此在传统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的宣传教育上,多采用高度集权的模式,言语方式或呈现形式与当时的大众媒介发展形势相互适应。

互联网时代开启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其最大的变革即打破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垄断和集权,信息环境呈现出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舆论话语权已经不再掌握在少数集权媒体手中,编辑和记者已经不再是信息内容的独享者。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发布和舆论引导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分散化状态,信息传播呈现出四通八达与无孔无入的状态,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内容的理解方式,也成为如今高校开展思想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在此背景下,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形式显然不适合心智逐渐成熟,且具有自我观念的年青一代人。

而典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依然采用宏大主题叙事的宣传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据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停滞不前,就造成了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在部分受众,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主题自动免疫或过滤,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与受众需求的不对应

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的发达,也培养了独立的拥有自我思想和个性化内容需求的受众,媒体的发展使受众有了从模糊群体到独立个体的发展。

当下受众对于信息内容的心理需求以及对于价值理念的理解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新的信息源的发展刺激并激发了社会大众潜在的信息需求,社会大众不仅对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更多的有了主见,最重要的是,对信息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因此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大众已经早已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模糊朦胧群体,而是一个个有自己思想,对信息有需求,会抵制会抗拒,并会自我表达和自我理解的独立个体。

在教育内容上,爱国主义教育在宣传方式上,采用重视成就报道;注重正面形象的宣传;在叙述语言上,进行主题的刻意强调和教育目的的反复重申,忽略了新闻传播趣味性、接近性、时效性、重大性等增强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传播相对封闭和单一的时代而言,尤其是上信息传播媒体不发达的年代,这样将受众理解“简单化”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与当下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个性化、主体性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教育期待与最终效果的不对等

教育期待指的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对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对受教育者期待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过程中,教育者多采用主题先行的模式,根据所要收到的教育效果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多站在受众之上的角度上,进行教育目的的设计以及教育内容的组织,在教育文本的处理上,通过文本意义的单一化,来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环境的巨大改变,受众信息需求以及理解能力也随之改变,对于被赋予单一文本意义的教育内容,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并不会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的思路去思考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教育者最初要实现的目的,相反个别大学生会采用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去主流化的思考模式,恶搞消解最初被教育者设计出来的教育目的。

三、依托社交媒体开展隐形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

(一)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增强对社会个体的关注

在传统媒体时代,专业化的媒体组织对信息的生产及流通具有很高的控制权,以致个体受众通常被视为“原子化”的存在。随着媒体形态的改变,个体价值逐渐得到彰显,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UGG(UserGeneratedContent)概念的提出,使得以“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成了主流趋势,个体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者和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传播者。[4]在此过程中,个体自我概念以及个人面对信息的主观感受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

研究显示,在传统虚拟社区,网络使用者的需求中心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归属的需要[5],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隐形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普通大众对于社会归属的需要,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于信息的个性化传播特点,弱化相关关键词,从个体入手进行宣传教育内容的组织和引导,提高对社会个体的关注,将严肃话题以及教育目的隐藏于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中,借鉴移动互联网思维的优势,更有效地组织内容,更准确地感知受眾需要,增加受众参与社会事件的机会,以及对于社会事务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参与度,提高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使社交媒体在社会舆论事件和家国情怀教育宣传中扮演更加隐形但却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丰富社交媒体基础上爱国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抛弃传统文化的部分、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根,只有对自己祖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怀有强烈的崇敬和自豪感,才能真正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国家安全观精神的人。因此在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扩大和延伸,不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公民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历史教育的结合体。

此外,加强社交平台基础上的家国情怀的内涵建设,要充分组织尊重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媒体传播特点,借鉴社交媒体平台关系网路与内容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将具有个人色彩的家风家训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大的爱国情怀的培养中。

(三)注重社交平台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议程设置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手段通常都是利用建国周年庆或各种典礼等形式来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绩,着重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

成就的报道可以提升人民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但另一方面,传统教育者对受众群体的不了解,以及不自信,使得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可以隐瞒或片面处理的形式,而实际上,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众,其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不仅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也伴随着民众自我心智的成长,以大学生为例,在看待社会发展中的负面事件以及矛盾问题时候,并非缺乏应有的理智,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时多表现为理性表达,总体上认同网络世界中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因此,加强社交平台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议题设置,要重视社会发展和国家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建设中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社会焦点问题的讨论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融入个人日常生活信息的传播中。

恩格斯曾说,“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6]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理解过程,而新媒体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优势,强调的是简单的感官感受过程。因此要提高当代青年家国情怀的教育宣传的效果,教育宣传方式上就必须实现创新和突破。与此同时,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探索,增强教育的宣传实效性,占领新媒体宣传教育的新阵地,将主流社会主义理想、精神和道德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伟.西方发达国家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

[2]陈启能历史与当下[M].上海:三联书店,2005:8.

[3]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4-158.

[4]谭天,苏一洲.论社交媒体的关系转换[J].现代传播,2013(11):108.

[5]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J].国际新闻界,2009:5.

[6]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9.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爱国教育社交媒体隐形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0感无暇” 隐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