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如何利用教育机智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2021-07-23 04:03朱雅婷丁艺
教育界·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班主任

朱雅婷 丁艺

【摘要】文章从实际的教育情境入手,阐述了班主任如何灵活运用教育机智的技能——“润物细无声”,利用教育契机,理解学生体验来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关键词】教育机智;个性成长;班主任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教育旨在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而成才之路必将是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之路。因此,素质教育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以期在未来的相关领域中发挥其潜能。教育机智便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方法。教育机智是教师在面临变化的情境和学生时所体现出的随机应变能力。只有具有积极的教育态度,掌握扎实的教育能力,具备良好的教育修养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教育机智。班主任作为在校内与学生相处最密切的教师,更应掌握如何运用教育机智来成就学生。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在国际学校担任高中班主任的经历,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表现在班主任始终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不经意间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节,将学校生活与学生的兴趣关联起来,帮助学生发挥优势,取得突破,从而获得成长。例如班中的蔡同学自律腼腆,在学校很少与教师主动交流,但在班级群里时常替同学发声,表达大家的诉求。在班主任眼里,这是个内心热血、充满责任感的小男子汉,但不善于表达,于是在选班委的时候,笔者提名该同学为劳动委员。他一开始有些犹豫,但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支持后,表示愿意努力试一试。在整个过程中,蔡同学发挥了自己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优势,认真负责地安排每一天的工作,做好严格的检查。为了工作的有序开展,他也必须學会如何与同学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最终,班级的保洁分数取得了全年级第一,蔡同学获得了成就,也收获了成长。

“润物细无声”表现为班主任的耐心与克制。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需要空间。教师必须学会敏感地意识到什么时候该顺其自然,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给予学生空间,为学生控制局面,又能选择合适的时机撤离,让学生做决定,才是真正的机智。给予学生空间并不是完全撤离,给学生放任自流,美其名曰给学生自由。殊不知,没有限制和标准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比如在一些班级活动的策划中,班主任不应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会让学生因感受到权威式的指导而禁锢想法,而这种被支配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应该做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完全撤离出学生的讨论空间。在学生讨论中,班主任需要善意地指出学生方案的不合理之处,耐心地与他们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虽然活动策划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与漫长,但更有利于学生分享思想与情感,展现自己的个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非常微妙,微妙到连教师自己都认识不到。笔者曾经收到班上一位韩国学生的来信,他用自己并不擅长的中文写道:“我学习不是很好,一般老师都会对他们班学习好的就当一个很好的老师,遇到学习不好的同学就当一个很坏的老师。我们班主任老师一次也没有差别对待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当了一个不只是班主任,也是最好的朋友。”孩子真诚的言语让笔者动容,但第一时间笔者很难意识到究竟是平时的哪些行为和言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公平公正和亦师亦友。细细回忆也许是:孩子迟到时不是先指责,而是先关心是否身体不适;孩子没赶上校车时,不是先批评晚起,而是先关心路上安全;孩子考试没带计算机时,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告诫要对自己负责。也可能是学生早上没来得及吃饭时送上的那份点心;孩子病假时的一声问候;孩子生日时的一句祝福;孩子考试失利时的鼓励;孩子在任何领域取得成绩时的肯定与表扬……这些漫长师生相处中的点点滴滴,既有声,也无声。

学生常常能够敏锐地分辨出哪些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哪些教师是“假装”的。所以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必须是真情实意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在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有意设置障碍,限制自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让教师走进他们的心,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爱。这也是教师激发学生个性成长的基础。

二、利用教育契机

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劝导,光凭教师的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寻找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至关重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契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大量出现但又稍纵即逝,需要班主任始终怀揣真诚的心灵去感受,带着一双慧眼去发现,凭借敏锐的思维加以辨别与利用。

例如班中小张同学的自身条件特别优秀,不仅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而且有自己的专长,在各类理科比赛中取得很优异的成绩,因此他对自己评定校长奖学金一直充满信心。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他在答辩环节并没有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的是学业奖学金。张同学能够获得学业奖学金是实至名归,但为何止步于此,未能成功冲击综合类的奖学金,孩子心中疑惑又失落。作为班主任,笔者认为,此时的一番循循善诱将是必要而有效的。首先,笔者恭喜他获得了学业奖学金,这是对他学习成绩和学术比赛成绩的肯定。这样的开场旨在让张同学置身于一个轻松的语境,从而更有利于打开心扉。其次,笔者告诉他校长奖学金的评定旨在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主动锻造自己的领导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为学校师生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张同学确实一直努力让自己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然而缺少一些服务意识。笔者提醒他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让自身的价值惠及更多的同学。其实,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笔者也时常提醒张同学不能只关注自身的学业成绩,如果想要有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在平时的活动参与中注重培养自己的领导力,然而张同学并没有重视这一点。此时评奖失利后的一番谈话,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种子,并激励他付诸行动。在接下来的学期中,张同学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担任了物理社社长、数学建模社社长,负责每次活动主题的安排,还会合理安排团队赛的排兵布阵,以期让更多的队伍取得好成绩。同时,他还和几个理科特长生合办了一个公众号,每天的文章都结合当下热点,利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将专业的知识点带给同学,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可见,抓住教育契机可以有效帮助孩子认清自我,挖掘潜能,助其成长。

又如,班中有一位赵同学,学术比赛成绩突出,但在同学间的沟通上时常会有些问题。有一次临近比赛时,赵同学向笔者抱怨有队员临时退团,自己不知如何处理。笔者借此机会让赵同学反思,是否自己内心些许的优越感通过不恰当的言语表达打击了同伴的士气,对于团队中每个队员的任务安排是否有些不合理。学会如何有效沟通,让优秀的同伴能与自己心心相印,是团队比赛中不可或缺的。经过这次谈话后,赵同学与自己的竞赛团队成员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队员之间吐露了心声,任务分配调整后,团队在比賽中更加团结高效,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关心与指导,相信能很容易捕捉到每一次教育契机,并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理解学生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孩子的行为是以在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而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试图告知我们他感受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具体而言,不当的行为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以此实现自身的归属感。因此,当学生出现一些顽固性的不当行为时,与其反复地批评指责,教师更应该从行为上分析其行为目的,理解学生的体验,从而给出恰当的回应。

例如班中陈同学内向乖巧,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友,极少主动和教师交流,行为规范,成绩保持良好,不需要教师过多操心,但突然在某一段时间频繁地出现迟到和请假的情况。家长反映是玩手机到深夜而导致不能按时起床。一开始,笔者基于学生守则对该学生做了严肃的批评,但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似乎缺少一份耐心和克制,必须寻找一个契机,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于是,在该学生再次迟到的一天,我们进行了心平气和的谈话。首先,笔者表扬她今天比之前到得早,关切询问她对于之前拉下的课程是否需要帮助,告诉她请假的那几天学校组织了什么有趣的活动,她错过了有点可惜,而且班级的板报需要她出力。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的神态上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放下了戒备。于是笔者顺势询问她没来学校的缘由。她透露第一次是因为作业写到太晚没有按时起床,但家长断定是玩手机导致,一顿批评,她内心委屈就假装身体不舒服把自己锁在了房间,索性玩起了手机。后来父母在并没有解开孩子心结的情况下由于工作原因出差,每天只是通过电话叮嘱孩子不要玩手机,必须按时起床。孩子在感受不到家长理解和关爱的情况下,不当的行为就愈演愈烈,她似乎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父母的关注,报复父母的武断,实现自己对人生的掌控,从而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笔者表达了对该学生感受的理解,并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相似经历。在学生向笔者完全敞开心扉后,我们一起探讨了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事后笔者也与该生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时常不在孩子身边,每次向孩子表达的关心总是以关注学业为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是有条件的爱,使孩子处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至此,笔者更加理解该学生行为背后的缘由——家长工作繁忙,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但爱刺探的家长又对孩子多疑,这时孩子独立的需要和父母控制孩子的欲望之间默默地形成了一种斗争关系。笔者把这份理解传递给家长,于是家长尽力给予了孩子更多的信任与关爱。在教师和家长的正面管教下,孩子的不当行为消失了,逐渐地愿意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会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做贡献。

学生总是很容易因为被错误的判断而失去信心,但班主任仍有办法打动学生。打动的基础是理解学生的体验,理解的方法是面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时假定他是无辜的。具体而言,就是假定他想要得到积极的结果——取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但他还未掌握足够的技能去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班主任只有让学生感知到被理解时,才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行为实现个性成长。

班主任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润物细无声、利用教育契机及理解学生体验三个方面入手,展现了班主任如何在变换而具体的情境和环境中通过教育机智来巩固学生的良好品质,突出学生的独特之处,支持学生的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玉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廖家凤.浅谈如何通过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J].环球首映,2019(04):125.

曹连华.浅谈班主任如何巧妙处理班级偶发事件[J].新课程(中学), 2015(06):192.

李璐璐.浅谈中职班主任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新智慧,2018(14):35.

姜英.谈数学课中多样化与优化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东西南北(教育), 2019(14):57.

唐芹.捕捉最佳教育时机——浅议教育机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有效运用[J].校园英语,2017(41):144.

侯丽雪.机智灵活与恩威并施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必备素质——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工作之经验[J].新课程(教师版),2011(02):115.

李兆学.浅谈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法[J].青年时代,2017(06):152,187.

猜你喜欢
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班主任
25 班的第8 个班主任
当代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举隅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一个逗比班主任,培养无数段子手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