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之“丧”

2021-07-23 06:37陈泽媛
速读·上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礼制论语孔子

追求秩序井然,是孔子的梦想。他将这诸多的礼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日常行为。“丧礼”作为人一生的社会节点的结束,自然也在礼制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而对生死鬼神观点模糊的孔子却对丧礼抱有相对明确的态度。本文拟借用钱穆先生的“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的观点,谈谈《论语》中的丧礼。

一、丧礼有文,其制也

文乃外物,一个礼制的巩固,必定离不开可感可仿的具体规范,丧礼也是如此。《论语·宪问》中,子张问:“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孔子认为,无论君民,都应该遵守服丧三年的规定。当宰予以“礼坏乐崩”为由,请以“期年之丧”缩短守丧期时,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可见,在孔子看来,三年之丧是普遍的,作为一种礼制规范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会影响社会的秩序。同时,对三年之丧的坚定也表现孔子对孝道的要求,符合孔子“报父母恩”的孝道思想。

丧礼的外在规范还体现在等级上。达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的等级分明也是孔子的愿景,而这也体现在丧葬观念中。《论语》中记录孔子生病时,子路让门人装作家臣为孔子置办丧事。孔子知道后很愤怒:“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有家臣置办丧事,是大夫才有的待遇,孔子虽曾任大夫一职,但当时已去位,就不能再以大夫礼遇置办丧礼。虽以大夫之礼安葬必定十分风光,在当时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也不会有太多人深究,但孔子仍十分气愤,因为“八佾舞于庭”的破环等级制度的行为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可见,孔子的一切行为,包括丧礼置办,都以合乎礼制为底线。

二、丧礼有质,其心也

质乃内心,是人的情感体现。如果说“制”是建立于理性基础上,那么“心”则更关注人的感性世界。正因“心”的存在,“礼制”才不完全被视为冷冰冰的脚镣。

首先,丧之哀情的抒发超越等级限制。在丧礼的置办规格上,孔子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但是在丧礼的情感抒发上,孔子突破了身份等级的制约,将目光投向人皆有之的情感,给予君王贵族和平头百姓同等关照。《论语·八佾》中,孔子对君王最基本的要求有三,分别是居上则宽,为礼则敬,临丧则哀。即使高高在上的君王在死丧面前也应表现足够的哀戚。而对于士人群体,孔子弟子子张有言:“士见危知命……丧思哀,其可已矣。”也就是说,知识分子要在居丧时感到悲痛,要有真情,而不只是做做样子。对全体而言,则要做到:“丧致乎哀而止。”哀足够了,情分和礼数也就够了。可见,在孔子等级严明的观念里,在不可打破的身份鸿沟中,人的精神内在和真实情绪得到了同等尊重,这也体现了孔子在维护礼制的同时也有着“情本体”的温情色彩。

其次,丧之哀情抒发的对象是推己及人的。丧,经常与孝关联在一起,如《孝经》有言:“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言。”《论语》中借曾子传达孔子之言:“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父母死丧是直击人的内心的,任平常生活中的情感如何克制,在面对父母逝世的时候到底还是绷不住的,而孝子在父母死丧时更是表达尽了自己的苦痛。这时的“丧”的流露是以孝为基础的,而在《论语》中,这种情感更是扩展到非自身层面。《论语·述而》中记录:如果在旁边有死了亲属的人,孔子将不吃饱饭以传达哀戚。那天如果因吊丧而落泪,则不再放声而歌。杨伯峻将其解释为“恻隐之心”。孔子将别人的丧事之苦痛理解吸收,再通过生活细节传达哀痛,体现孔子的同理心,也契合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从身份的跨越到角色的转换,对丧礼情感的重视向礼制中注入温度的灵魂。《礼记》中,孔子认为:“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在孔子看来,丧礼情感欠缺比礼制不足更难以原谅。如果说丧礼是一棵大树,那情感就是内部输送养分的导管,礼制就是外部一层层的树皮。如果内心的养分输送不及时,那表面的树皮和整棵大树都将面临着死亡威胁。在丧礼中强调人的精神内在,令人窥探到孔子以至儒家的温度。

三、孔子丧葬观念的当代价值

丧葬之礼在当世的意义在于缅怀,让尚且活着的人追思逝者,并从中理解生命,感悟生命,获取继续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因此,丧礼,与其说是一种礼制上的规范,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交流。但现代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让人处在被时代推着往前走的地步,许多事物的精神本质被逐渐解构,娱乐至死和形式主义占据了“礼”与文化的风口浪尖。生活的富足让人们更注重物质消费,但生活的忙碌让人们忽视了精神需求。我们看到,许多人在祭祖时,大包小包的纸钱与祭祀品毫不吝啬地一把火烧给先人,但娴熟的步驟和淡漠的神情看起来更像在完成一次任务。他们实际上忘记了这场祭祀丧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哀情抑或其他情感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因此,孔子对于丧礼中内心情感的重视给世人提供了警醒之意义。

但对孔子的丧葬观念仍要保持着谨慎态度,时代的发展也让其中某些想法不适当下,如三年之丧的强制性或对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对于内心真实给予高度肯定,对于礼制规定保留一定的意见,在这样的态度下摸索学习,最终为当代丧葬的管理和文化提供参考,这或才是孔子的丧葬思想在当下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钱穆.钱穆作品系列: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4][5][6][7][9]张燕婴.论语: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10]胡平生,张萌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8]胡平生,陈美兰译.中华经典藏书: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7.

作者简介

陈泽媛(2000—),女,汉族,广东汕头市人,本科在读,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

猜你喜欢
礼制论语孔子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
明代文官丧葬公文与丧礼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