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剔犀, 藏锋于世

2021-07-24 07:16
中华民居 2021年3期
关键词:雕漆纹路肚脐

黄土高原的大地深处,时间在此织下了绵密的网,从而留下一丛勾勒文明的纹,绵延缱绻,最后凝成岁月的盛器。这便是山西绛州剔犀。

剔犀是一门古老的雕漆工艺。具体说来,就是在特制胎骨上用红黑为主的色漆分层相间进行髹饰,当达到一定的厚度之时,再施以45度角的侧面刀刻,从而形成颜色殊异而富有层次的纹路。古人谓其“仿自犀牛肚脐之纹”。据说犀牛肚脐的四周都生有对称性纹理,纹彩华丽且状若兽面,在西域,人们视之珍贵,常把它制作成腰带上的饰品,随身携带。囿于所产过少,匠人们则尝试按其样式以漆制品仿制。是以,剔犀的故事便从此发端。剔犀与剔红十分相似,同为雕漆的分支旁系,尽管它有着更为丰富的色彩,但题材与纹样却相对固定,一般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多专注于流转自如、回旋生动的“云纹”,故而近代以来的剔犀工艺又被称为“云雕”。

剔犀云纹圆罐

剔犀是一门古老的雕漆工艺。具体说来就是在特制胎骨上用红黑为主的色漆分层相间进行髹饰,当达到一定的厚度之时,再施以四十五度角的侧面刀刻,从而形成颜色殊异而富有层次的纹路。

剔犀云纹圆盒

剔犀起源于唐,定型于宋,兴于元,又盛于明。剔犀因王朝的兴盛而兴,因王朝的败亡而最后遗落民间。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王世襄认为,剔犀作品主要产自山西的西南部,即运城市新绛县。新绛县古称绛州,在这里,长达1400多年的历史孕育出极为发达的传统手工业,号称“七十二行,行行俱全”。是以,新绛县为剔犀这门独特的工艺保留了绝无仅有的圣地。《新绛县志》曾明确记载,明嘉靖时期,绛州张凡娃历经千日磨炼,终于钻研出了独具绛州风韵的剔犀艺术品,继任者扈从如云,从此代代承袭。

受益于时代的积累,绛州剔犀成为剔犀工艺领域的集大成者。在这里,剔犀的纹样内容明显变得丰富————围绕杯、盏、罐、盒等精致器物发展出回纹、云雷纹、剑环纹、绦纹、如意纹等多种纹样,它们共同组成了绛州剔犀的纹饰坛城。同时,在这里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高绝的剔犀名匠。民国初年,绛州王思恭、薛仙基、赵普元三名漆匠均开设雕漆铺,制作桌、案、几等大型剔犀工艺品。他们的剔犀技艺传承绵延,惠泽后人。至2011年,山西绛州剔犀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剔犀茶托盏套盒

剔犀云纹梅花式盖盒

猜你喜欢
雕漆纹路肚脐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肚脐是个“死胡同”
肚脐到底能不能抠
指 印
刘博闻:将雕漆创新进行到底
蝴蝶飞飞
雕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乾刚:别无选择的成功
文乾刚雕漆艺术再现千年雕漆的传世之美
“80后”小伙儿以刀代笔 传承非遗雕漆技艺
瓢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