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溺之风 禁手机入校

2021-07-25 11:39张荣谦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入校电子产品禁令

张荣谦

聚焦热点

为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该通知被家长们称为“手机禁令”。“手机禁令”一经推出,就引起广大网民热议,多数学校、家长叫好。但也有人表示担忧:“一刀切”的办法是否能够解决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手机禁令”实行过程中是否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从而加大学校管理的难度?校园内,到底该如何使用手机……

多维解读

1.有利于回归课堂,合理使用手机。“手机禁令”能够让作业和功课回归到课堂本身,有效地防范青少年以学习之名过早、过度形成电子产品使用习惯,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青少年自控能力尚不足,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手机,影响学习,损害视力,甚至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减少乃至消除不必要的“电子作业”,能够让家长和学校的角色更加清晰,各自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2.提高孩子自制力,使用手机而不沉迷。12-18岁是最容易沉迷手机或游戏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尤其需要关注。因为中小学生大脑尚未发育完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同时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加上学业压力大等因素,造成孩子们明知有风险却还要玩的情况。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因为在良好的关系中,孩子的心理需求更易得到满足,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提升孩子自控能力。

3.并未解决全部问题,任重而道远。进行国际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经验。比如芬兰,早在十几年前,中小学生也被禁止携带个人电子产品入校,但今天芬兰将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作为了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会带着孩子一起制定手机和平台的家庭使用规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子产品来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健康使用手机,包括如何礼貌接打电话、如何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等。同时,手机运营商也会协助安装青少年防火墙,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侵害和数字干扰,监督学生使用终端情况,及时干预。总之,出台校园“手机禁令”远未解决全部问题,未来还需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信息素养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青年视角

“电子化”作业对青少年健康的损害,远大于它所带来的便利。诚然,电子工具自有其便捷、快速、高效的优点,但是使用者是青少年,青少年普遍还没有成熟的自律习惯,容易沉溺,容易被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所吸引,所以,为了避免更加严重的青少年问题的出现,必须禁止手机进校园。

(作者:李阳阳)

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手机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身体发育,都正处于黄金时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虚拟的网络世界。社交、演讲、沟通、解决问题、应变创造等能力都是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如果现实世界这个最重要的环境被忽略,学生很难成长为一个身心和头脑都健全的人。因此,任何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重视书本知识以及现实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

(作者:闻岩飞)

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加强了知识的共享性。学生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在网络上自由检索想要阅读的新闻、学科知识。同时,配合动画等影像资料,能将物理、地理、生物等晦涩难懂的学科内容,形象生动地进行阐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手机和网络带给学生的,还有“超前”的学习机会。学生在中学阶段,可以利用手机或网络提前旁听心仪大学的一些公开课,教育资源较落后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或网络接触到一二线城市甚至是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作者:曹越)

时评频道

叫好之余,政策的执行还有不少难点,有关规则仍需细化。受疫情影响,大规模的线上课堂在全国各地开展。用手机上网课已经成为了部分地区课程开展的主要方式,手机这一工具的使用也因此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要尽量减少手机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使用手机,否则,有可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生活。还需要警惕的是电子作业以家校沟通的形式继续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当前,各类家长群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渠道,科学管理手机的使用不能“误伤”家校沟通。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沟通和布置的区别,警惕“布置作业”换个“马甲”,以“沟通”形式在各大家长群中复苏。

(摘自《半月谈》2021年2月2日)

“手机禁令”不等于反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校园广泛开展移动学习”的倡议,并指出移动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移动技术的单独或与其他教育技术结合使用,将有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有效传播知识,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情感世界与计算机、电子终端、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的世界,学会独立思考、建立稳固的是非观、坚守个人和集体底线、梳理数字时代的伦理道德,将是禁令之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2月8日)

教师观点

防沉溺之风 禁手机入校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手机禁令”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网民热议的焦点其实都是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结合青少年自身特点,以爱之名,我认为,校园禁手机,利大于弊;防止沉溺之风,应远离手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网络世界固然是知识的天堂,但也有可能是未知的“潘多拉魔盒”。现在的网络技术无比发达,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也前所未有,这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亘古未有的便捷,上下五千年的知识可以随意检索,横跨千里的友人可以即时通信,善于利用网络技术的人一定能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但网络世界的诱惑也是前所未有的,小小的手机屏幕背后,可能随时存在着等你尝试游戏的人,“有趣”搞笑的游戲、可爱软萌的卡通形象、眼花缭乱的网页等等都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未知世界泥沙之下的,是黑洞般的“盲盒”,一旦陷入,很容易沉溺。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淡泊更适合读书,传承良好的读书氛围,应远离纷乱嘈杂。阅读人类文明精华的书籍,吸收先贤哲人思想的火花,是学习最好的养分。自古以来,治学就得远离嘈杂,远离浮躁。现实社会的知识海洋已足够遨游,远离手机未为不可。网络知识万千纷杂,可由教师筛选之后,再进入课堂,以此保证学习环境的安定、学习效果的高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禁手机入校禁的是可能存在的沉溺之风,有社会的普遍关注,校园手机问题定能柳暗花明。网络、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很容易沉溺其中,所以会引起社会的普遍担忧。禁手机入校,学生由此获得足够的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而网络世界的信息内容则留待教师去筛选、呈现,这又何尝不是好的办法呢?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青少年如鲲鹏,新时代的信息成果如扶摇般的旋风,冰冷的“一刀切”定不是好办法。禁手机入校,禁的是沉溺之风,有了这样的初衷,师生在合作的基础上涉猎信息知识将会是校园美好的场景。相信在社会普遍关注下,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鲲鹏一定能自由翱翔!

猜你喜欢
入校电子产品禁令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还要多少“最”字号禁令?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入校
“巨掌”
识别教授
异星客历险记(四)
禁令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性生活10大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