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初心

2021-07-27 06:02唐海峰
散文诗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客栈一代人扬州

唐海峰

大概在一千多年前,扬州的一家客栈里,一个知名酒鬼在扬州卧榻养病,休养生息,有天喝大了半夜起床小便,随手从床下拖出夜壶,不成想酒劲还没散。脑子还是自己的,手却不受控制,费劲周章,铜制的夜壶才从黑暗的床下拖出来。这哥们儿解开长衫,冷的一哆嗦,对着夜壶迷迷糊糊的进行新陈代谢。

此时扬州入秋清冷的月光照进客栈,他无意之间抬头一看,眼泪瞬间留了下来,马上铺纸研墨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酒鬼叫李白,就在去年扬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号称中国第一驴友,走遍天下路,喝遍天下酒,顺便在写写诗。

时间来到第二年秋天,这哥们儿投宿在扬州的某家客栈,夜光如霜,这次他没了剑气,只有回不去的故乡。

我在想太白兄惆怅之时,肯定念及到:故乡也入秋了吧。

此时成都的秋天在窗外极速泛黄,像被一阵风忽然间吹的泛黄似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此时此刻,我的故乡也入秋了。那是在川东北地区的米仓古道山脉之中的某座山脚下的小镇,哪里层峦叠嶂,青山苍翠,溪流吟唱,河水如玉。

山脚下有个镇子,镇子不大,二十分钟可以把脚步留在这里每一寸青石板之上,像很多初次到来的外来人,镇子很大,很多人一生都没走出去,像很多我一生都在逃离的父辈。他们有些载誉而归,有些铩羽而归。

莫言有让他辗转难眠的高密东北乡,王安忆有他的上海烟雾缭绕的弄堂,王朔小爷有他皇城脚下部队大院之外的北京胡同口。我有千里之外的故乡,恭敬桑梓,越鸟南栖的故乡,那是我的故乡。

额头一紧,掐指一算,从高中求学离开来龙,白驹过隙,时至今日也有四个春秋。

几千年前一个高个子先生在桥头冲着流水大吼: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几千年后,在成都地铁二号线上我听着隧道里的风声呼啸而过,好像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仔细一想我们的脚步是一代一代人传承的,父亲告别了自己生活的农村,来到城市,我还有胞妹各自奔向省城,这是更大的城市,人流如织,高楼林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现代科技催生的产品让人应接不暇。

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不太明白,为什么来到这里,仔细一想好像还是因为某种被迫的传承。

就是在那一瞬间,我的思路回到了儿时的故乡,跨过锦江,跨过府南河,跨过成都平原,在云层中奔向川东北部地区,再次回到镇上。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在我幼年时,来龙已经有了通向城里的大巴,所有人蹭破头皮都要进城看看,看看城里超过五层的大楼,我邻居家的大胖回来神气的说:那大楼高啊,和天一样高。其实后来我才知道他爸爸只是带他去了隔壁的镇,让他误以为是所谓的城里。

从此开始,城里变成了所有人想去的地方,哪里光怪陆离,宏伟壮观,我的所有小伙伴都以去过城里为傲。

在中国人传统理念中离开故乡似乎都是一种不忠不孝的体现,故乡的敬畏如同对土地的敬畏。明代时,离开乡里还需要开路条,就算参加科举也要本地衙门的证明。古语也说:父母在,不远游。

也许从某个时刻开始,西部的所有人开始逃离,逃离故土,为了更好的生活。我问我爸为什么我要在外求学,我爸说:为了以后顿顿都有火锅吃,为了他老人家有喝不完的茅台。为了以后再这里放个屁,也有人把它一句话。

我咽口水表示他说的有道理,,我也想顿顿吃火锅,顺便有喝不完的茅台,至于放屁它不重要,只要不臭到别人就可以。

我父亲青年奋进,中年有成,虽然没有实现茅台自由,可是请客吃饭,逢年过节管够茅台也是很轻松的事。在故乡,所有晚辈后生见到父亲都会毕恭毕敬的打个招呼。人到中年,父亲回到小镇开始养生,每天早上晨跑,信誓旦旦的要坚决贯彻口号,不做油腻的中年人。这对中年夫妻两个人每天围着小镇跑步,如我意料之中,没有坚持几天就放弃了,我问为什么,我妈不耐烦的说:早上给你爸打招呼的人太多,三步就是一个招呼,五步就是一个问候,晨跑活生生的变成散步。

我知道这就是实力和面子,父亲在故乡那个不大不小的地方获得了尊重。在古代這可得叫乡绅。

小学的时候,老师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说,想在来龙养两头猪,取隔壁班的班花当老婆,生一堆儿女。

老师一巴掌打过来说:呸,那就是臭流氓。

高中的时候,室友问我以后准备做什么?我说:当臭流氓,有文化的臭流氓,著作等身,博古通今,明辨是非,著书立说的臭流氓。

室友说:然后?我说:回老家来龙,娶隔壁班班花,每天早上出去晨跑,晨跑结束吃我妈做的大肉包子,一口下去,油嘎吱嘎吱从嘴角留下来的那种,吃饱了继续写小说,继续著书立说。

时隔几年,我还是没有回到老家,远在成都求学,不知道老家的生猪养殖产业有没有受到年初猪瘟的影响,不知道我妈还会不会做大肉包子。

我却明白了父亲让我离开的良苦用心,离开了是为了更好的回去,因为我们需要外面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技术,更好的理念。离开不是代表不回去。要为了回去而去更多的地方,往大了说,这叫文明传递,往小了说,这叫落叶归根,造福桑梓的义务。这些年老家小学捐款筹钱,修路赞助,父亲一直慷慨解囊,后生晚辈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事也是鼎力相助。

妹妹在长沙读书,军训受了委屈,视屏电话里,对着一家人咧着嘴哭,眼泪留到嘴里去了也不知道,我觉得搞笑又心疼,一个劲儿的安慰妹妹。父亲安慰了几句觉得够了不再说话,也告诉我不需要再安慰了,我不明白平时将女儿视为心头肉的父亲今天居然如此没有耐心。

父亲在一旁说:不用安慰啦,一个人在外读书肯定会受到委屈的,这就是成长,第一次觉得委屈,才会坚强,坚强是委屈最后的反抗,你们两个要是一直在来龙,在家里,或者读书就在本地,那是永远长不大的。

恍然间回忆起,我和妹妹在填志愿的时候,父亲和其他所有家长不一样,希望我和妹妹去到新疆和西藏等偏远高校去,原因很简单,他说:建设边疆锻炼自己,不挺好吗?

我们这一代人学生时代喜欢用各种签名,QQ签名、微信标签等等,那时候用过最多的就是出自《华严经》解读之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成人知道这一句,少数人知道后面两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受。”

老家就是那一颗初心。

早期写文章的时候,发表出来,用过最多的笔名叫“来龙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叫这个笔名,我笑笑说:因为我是来龙,我就是来龙青年。

我们就像故乡亲笔的遗书,每一代人的故乡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代人的故乡都在死亡,故乡生死轮回到下一代,那又是另外一批人的故乡,他不在是曾经的样子,如果有幸,我们也会见证,父辈已经见证了,现在是我们。

我们短暂的分开,为了更好的相遇,去熟悉他乡异地,于是故乡开始衰老,接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乡死亡,不在是最初的样子,变成另外一代人的故乡,我们也就成了故乡的遗书,记录这着他的曾经的样子,记录着他的爱恨,他的别离,他的所有,以及他的盼望。

20岁的时候,远离亲人,他乡负暨,我发誓我这一生一定要写一本关于故乡的小说,拍一个关于故乡的纪录片。

如同一千多年前,夜半在扬州某个客栈失声痛哭的那个男人一样。

猜你喜欢
客栈一代人扬州
一代人
一间客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客栈惊魂(中)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客栈惊魂(上)
《亲爱的·客栈》第二季完成录制
我们见证了
“扬州绒花”
重要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