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
——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2021-07-28 08:54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山路街道景观

胡 吉

1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面临的时代机遇

1.1 城市交通规划方式的转型所引发的更新需求

近年来,国内城市交通规划正逐步向可持续、绿色的交通方式转型,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行列,引发了大量的街道景观更新建设需求。为了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的效率,地下轨道交通的选线在穿越城市核心区时,通常会与主要街道共线:在空间层面,它重塑了城市核心区的格局,压缩了街道活动的时空节奏,增加了街道空间的活动容量;在功能层面,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在改善了城市核心商圈可达性的同时,为城市核心区域提供了大量的更新建设机遇,促进了街道沿线街区的业态升级。

1.2 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的相关研究进展

逐渐发展成熟的景观基础设施理论提出:以城市街道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可以成为城市再生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为高密度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提供一种可实施的途径[1]。2016年发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明确了街道的定义与分类标准,其对综合性街道的定义为街段功能与界面混杂程度较高,或兼有两种以上类型特征的街道;2017年编制出版的《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提炼出九种典型道路设计模块,并对城市道路的设计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3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的特点

综合性街道通常是城市核心区的主要街道,涵盖了交通、商业、生活服务、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2]。

从设计目标上来看,综合性街道的景观更新设计是城市双修尤其是城市修补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肩负着复兴街道的公共场所活力,促进城市核心区环境品质升级的时代使命。从设计内容上来看,综合性街道的景观更新设计尤为重视街道空间的整体管控与景观元素的协同化——园林景观专业成为街道空间整合的主导力量:市政设施、绿化种植、地面铺装、城市家具及历史文脉等街道要素,在统一的景观语境中被有机的整合与重组,从而保证了街道环境品质的连续性与均质性。

2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2.1 工程背景

宁波中山路,是一条横贯宁波城市东西向的景观大道,历来享有“浙东第一大街”的美誉,是宁波的政治与商业中心,承载了交通集散、商业活动、文化展示、景观游憩等多种职能,见证了宁波城市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海内外宁波人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图1)。

图1 整治后的中山路新貌

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契机来自轨道交通建设所引发的核心城区功能升级:一方面,宁波轨道交通1、2号线的建设重塑了中山路及沿线的道路空间格局,沿线的城市景观风貌迫切需要恢复与更新;另一方面,随着宁波城区的东扩,中山路沿线的核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被稀释,发展活力受到挑战,亟待搭上轨道建设的快车进行升级。

2.2 设计范围

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包括车行道路的拓宽改造,街道后退空间的景观更新以及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三大核心内容,项目建设范围西起机场快速干道,东至世纪大道,全长9.8km。其中,核心区域为西起望京路,东至甬港北路,长约2.75km;一般区域为望京路以西及甬港北路路以东路段。景观更新设计内容涵盖设计红线内道路绿化、沿线街道后退空间以及节点广场,实施用地面积约45.71hm2。

2.3 存在问题

失序的街道空间——改造前的中山路是双向6车道的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强调机动车行路权,公交路权与慢行空间被随意挤压的情况突出,现行的交通体系未能涵括道路丰富的场所功能,街道空间与活动的异质性被弱化[3];现状街道两侧后退空间功能失序,高峰期间道路拥堵情况突出,车行、人行、非机动车行流线交织在一起,异常混乱(图2a)。

图2 亟待更新的街道现状

被割裂的慢行联系——中山路南侧,宽度60m的西塘河一路伴随前行,直至望京路与老城的护城河相连;河道与中山路间的水岸空间缺乏通畅的慢行连接与休憩空间,厚重的驳岸与杂乱的绿化割裂了街道与水岸之间的视觉联系(图2b)。

空心化的商业街区——中山路核心段,以天一广场为代表的传统繁华商圈正日益空心化,鼓楼广场以及作为地铁换乘枢纽的阳光广场,配套服务设施匮乏,缺乏集散与驻留空间。宽阔的街道被随意停放的社会车辆侵占,人们匆匆路过,难以驻足停留(图2c)。

功能薄弱的节点绿地——中山路沿线分布有塘河公园、望京门绿地、樱花公园等公共绿地以及较多的口袋绿化空间;这些节点大多为防护性绿化所覆盖,缺乏养护、功能单一,与主街联系薄弱(图2d)。

综上所述,中山路街道现状存在的问题是多个方面的,其实质是当下语境中,核心城区日益缺失的社交活力,这也是迈入轨交时代的宁波中山路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3 “从更新到复兴”——街道景观更新设计思路

复兴相较于更新,更为关注设计对象的社交属性、可持续的空间活力以及规划的公众参与性。中山路的更新改造某种程度上是宁波核心城区复兴的标志性事件,而景观更新不仅是街道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城市社交功能回归的催化剂。

3.1 街道社交属性的回归

城市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街道是非常主要的社交场所[4]。中山路街道的景观更新以激发城市的社交活力为切入点,聚焦核心城区的社交活动需求,配置升级富有吸引力的社交场所。

重构场所——在中山路居住分布较为密集的区段,梳理两侧街道后退空间,例如在塘河区段,打开沿河界面,形成线性滨水开放空间,为邻近社区老年居民的日常社交提供了场所;重点提升沿线口袋绿地,如环城西路节点绿地,为周边社区的儿童活动提供了安全的嬉戏空间,重新连接起邻里交往的纽带(图3)。

图3 塘河人家段恢复了沿线社区的滨水交往空间

优化连接——在历史风貌区段,重新确立鼓楼广场作为区域慢行交通核心的作用,将主路两侧街区纳入慢行系统整体考虑:东西向沿中山主路,充分利用后退空间宽度,保障市民日常慢行需求,南北向依托后街及月湖景区,容纳疏解游客人流,形成舒适友好的区域慢行游线(图4)。

图4 街道后退空间与轨交1/2号线换乘站的整合设计

激发活动——对于核心商业街区,景观更新设计的重点在于配置完善的景观设施,激发潜在的商业社交活动:阳光广场与轨交换乘结合的下沉立体空间、太阳广场充满张力的多媒体喷泉、天一广场区域的商业步行大道都成为富有活力的城市社交舞台,重新集聚了商圈人气(图5)。

图5 天一广场商业景观大道

3.2 街道景观空间活力营造

“慢速交通意味着城市活力。”[5]中山路街道活力营造的核心策略包括扩容、降速与提质,力求增强沿街功能复合性,形成活跃的空间界面。

扩容——对街道空间进行整合设计;核心路段两侧后退空间宽度与车行道路断面宽度基本达到1:1,形成双街夹路的格局,保证了街道人行空间的独立性,为街区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降速——依托中山路沿线轨交环城站点,设置街道驿站空间,为轨交通勤人群提供短歇、等待功能;核心街区的休憩空间与步行空间相互穿插,提供便利的休憩功能;人行区域配置设施带,整合街道附属设施,彻底改善步行体验。

提质——将街道空间视为城市会客厅,重要节点空间均配置完善的休憩设施与高品质艺术装置,步行街区的地面铺装、绿植与街道附属设施均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进行精细化的专项设计。

3.3 景观更新设计的公众参与

中山路全线超过50%的区段两侧为居住区,街道后退空间与居住区入口、围墙或底层商铺边界犬牙交错,现状异常复杂。在工程实施阶段,市级层面组织开展了中山路项目市民大讨论活动以及核心样板段的公众点评活动等,搜集了较为全面的诉求与信息,确保工程设计的总体定位与效果符合主流人群的期望。

工程实施过程中,依托街道居委会,组织了覆盖全线社区的公众交流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沿线业主、居民对于街道空间的核心诉求,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设计优化对策。例如,在居住区集中的路段,针对居民非常关注的日常通行与健身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相较于原设计,共计增加了约10%的坐凳与健身设施,约5%的活动场地,夜间安全照明做到全覆盖;依托节点绿地优化整合各类停车空间,对区域停车进行综合管理,极大改善了街道沿线社区的交通问题。

4 景观更新设计亮点

4.1 主线功能定位(图6)

图6 街道总体风貌定位图

中山路景观更新设计延续了城市设计的总体架构,分为5个片区。其中,塘河人家与宜居绿城位于主线东西两端,街道后退空间景观以改造为主,注重提升节点空间的实用性。府城古韵、繁华商铺与未来城市属于核心区段,景观更新重点突出街区的文化风貌与商业活动特色。

塘河人家段亮点在于将西塘河水岸与街道空间融合,恢复富有趣味的水岸游憩界面,街道南侧后退空间与塘河公园整合设计,成为公园主环路的重要部分;对北侧街道步行空间进行梳理,沿线设置健身与休憩设施,在环城西路绿地节点处设置地下车库,缓解社区停车压力。

2.2.2 日常饮用水。村民们的日常饮用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供应:①饮用水质较好的公共井水。②安装净水机,将自来水净化后使用。同时也会买瓶装水在家里供饮用。

宜居绿城段对樱花公园区域的轨交站点与场地进行梳理整合,打造特色鲜明,便捷实用的街区交互活动核心。

府城古韵段,北接鼓楼,南望月湖,是宁波老城的历史风貌长廊;沿线分布有天宁寺西塔、鼓楼、永丰库遗址以及范宅等众多古迹,设计尊重现状,凝炼文化符号,景观场地与设施的布置与古为新,与沿线古迹形成对话的关系,重塑彰显宁波城市精神的景观之脊。

繁华商铺与未来城市段,设计利用两侧充裕的后退空间,打造功能完备,流线清晰的高品质商业步行区,重点突出商业节点的标志性以及街区的夜景亮化效果。

4.2 寓情于景的街道景观叙事

景观更新设计对中山路沿线分布的历史古迹与城市文化元素进行细致梳理,与街道总体功能布局相结合,与时俱进,寓情于景,重塑了街道景观的场所精神。河人家段依托口袋绿地空间,以沿河栏杆、景墙与景石为载体,展示甬城民俗谚语;府城古韵段的景观廊架设计中融入造型精细的铜质历史画轴;繁华商埠段的商帮文化与宁波汤圆雕塑群再现商埠创业历程;未来城市 段的景墙与铺装以弘扬书香文化为特色,宜居绿城段的坐凳、景墙与铺地融入儿时韵歌的记忆片段(图7)。

图7 街道沿线别具特色的雕塑与景墙

4.3 街道空间的绿化更新设计

中山路以香樟作为行道树,设计保留了全线947株现状香樟行道树,并补植了4025株规格相近的香樟树,以形成连贯的街景界面。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宁波地下水位高的特点,对绿化隔离带内的行道树生长环境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必要的透气排水设施,有效保障了中山路绿化改造的整体效果。

街道后退空间的基调树种选用榉树、银杏、无患子等秋色落叶品种,保证冬夏两季场地的光照与活动品质。车行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以及两侧机非隔离带采用相同规格的香樟,结合匍枝亮绿忍冬、千头柏、狼尾草、杜鹃等地被植物,形成通透的林下视觉空间。道路的中央隔离护栏均整合设计种植花槽,提升车行视觉品质(图8)。

图8 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与后退空间的绿化断面

街道沿线分布的节点绿地更新设计尽可能保留现状绿化,重点完善慢行系统与街道的横向联系以及场地活动功能——街道西侧毗邻机场大道的塘河公园与水共舞,丰富岸线种植层次,突出亲水游憩的特色;环城西路节点绿地在新增地下车库的顶部新增一处富有趣味的街区儿童游憩花园;街道东部紧邻中兴路的樱花公园,通过增加品种与数量,强化樱花季相特色,公园中部设置造型独特的景观天桥,既解决公园北侧居民的日常通行需求,也提供了空中赏樱的立体视点(图9)。

图9 改造后樱花公园鸟瞰图

4.4 分级设置的街道驿站

图10 鼓楼站街道驿站

4.5 量身定做的街道铺地设计

作为街道最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中山路的铺地与细部设计统筹考虑了街道的人行道与后退空间,根据沿线空间尺度与特质,分段施策;在铺装色彩选择上,后退空间以灰色系为主基调,与深灰色的车行道相互呼应;塘河人家与宜居绿城段以浅灰色条纹为主,体现江南水乡风韵;府城古韵段的铺地设计中增加深灰色调比例,营造古朴厚重感;繁华商埠段局部点缀暖色调铺装,在铺地纹样上增加图案及造型变化,烘托商业氛围(图11)。

图11 高品质的街道铺装细部设计

4.6 体宜精致的街具设施

中山路沿线街具包括公交站台、售卖亭、厕所等构筑物以及景观构架、花坛与坐凳等景观设施。公交站台设计采用轻盈的钢木结构造型,配置信息终端,提供公交车次、天气以及灾害预警等功能,并内置喷雾降温设施。售卖亭主要结合轨道出入口布置,形成体宜精致的街道轻驿站;厕所建筑立面采用镂空的砖墙,虚实结合,融入周边环境;景观构架、隔离栏、坐凳等采用统一的设计语汇,与街道空间场景完美协调(图12)。

图12 功能复合的公交站台、售卖亭与景观廊架

4.7 BIM技术的运用

作为综合性市政道路中的专项工程,中山路景观更新设计中尝试运用了BIM技术来提高设计的精确度与可视化表达效果,提高工程实施的效率。

场地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园林专业设计采用了Vectworks软件对街道后退空间与重要节点的光照与地形进行综合分析,为林荫空间设计及场地排水提供设计依据。

管线综合协同:中山路沿线的地下管道与古迹分布异常复杂,设计在施工图阶段运用BIM协同设计来优化图纸精度,例如利用REVIT软件进行市政管线以及乔木根系碰撞测试,精确定位乔木位置,显著减少了开挖返工的工程量。

结语

经过建设单位、设计与施工单位近三年的不懈努力,中山路景观综合整治工程于2018年5月全线竣工验收,“浙东第一街”又焕发出全新的活力。雅各布斯说过,最好的街道既是令人欢欣的,又是实际可用的。它们充满趣味,向所有人开放,它们代表了一段公共的记忆。中山路街道景观更新项目的成功实施,生动诠释了这一论述,揭示了城市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的三大核心理念——以社交活力的激发为目标导向、遵循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原则以及倡导设计的公众参与和多元决策。

(注 设计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二等奖)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猜你喜欢
中山路街道景观
景观别墅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热闹的街道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街道生活
春和楼:中山路的坚守者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