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重构

2021-07-28 08:54黄树新黄慧邓曙光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活动场所街巷邻里

黄树新黄 慧邓曙光

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主要指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兰条衔道和金狮巷、银狮巷两条古巷所围成的区域(图1~2)。它是在城市历史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整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完美体现。当老年人活动问题放在历史街区这一区域中,它不仅包含并承担着城市的记忆,还要关注老年人的活动问题。在突出新技术运用的现代社会,如何在历史街区中重构适宜老年人活动空间,是当下我们研究思考的课题。

图1 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空间演变图

图2 研究范围图

1 历史街区中老年人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老年人的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1],这些问题与百姓的生活问题息息相关,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现状问题,是更好地做好空间优化重构做铺垫。通过调研,我们对南宁市历史街区的基本现状情况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大部分老年居民对活动空间现状并不满意,总的来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活动空间总的容量不足,空间质量有待提高

历史街区改造过程往往侧重于土地资源带来的即时发展效益,而忽略街区中活动空间的人文效益和文化效益,导致出现因开发需要而牺牲现有老城区中活动空间,压缩层次丰富、曲径通幽的活动空间。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中,老年人活动空间亦是历史传统空间,空间层次、邻里场所等与传统的环境、社会、人的习惯息息相关[2]。由于过度商业开发,这些历史街区内交通流线被机动车挤压,使原有交通、交往、活动等多功能的邻里空间逐渐侧重为交通场地。因为受到经济、政策等多方面限制,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的活动空间在质量和使用效率上得不到有效提高。

1.2 活动空间整体体系缺乏,相互联系性需要提高

历史街区活动空间由碎片化的空间节点组成,所以在重构时应从活动空间的用地性质、服务半径、人口密度布局等关键因素,通过合理分析各节点,使街区内各活动空间形成一个网络体系。再通过活动空间区位、规模、布局,从而重构线形网状的街巷空间。但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在规划建设中,由于经济发展急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严重挤压历史街区活动空间的合理均衡布局,老城区的活动空间正逐步遗失南宁一直以来的文化传统、空间多样的特征,慢慢趋于集合大、宽、平的功能综合大活动空间。现在的历史街区空间设计手段模块化,缺少对南宁市本土文化的深入专研,导致活动空间缺乏本土特色。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活动空间不仅在空间形态上缺乏整体性与有机联系,特别在文化内涵和认知上缺乏关联,形成了与本土文化和原住民需求格格不入的大空间。

1.3 活动空间适老性认识不足,老年人设施不完善

活动空间对于老年人这个年龄视角来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大部分开放空间没有考虑到老年人活动的特殊需求;尤其在处理部分空间细节上,具体体现在老年人的触觉、感觉、视觉,以及空间家具的适老性设计上比较缺失。老年人与城区内部活动空间沟通通行网络存在堵点;拥有室外活动设施的邻里交往空间承载力不足,可以交流沟通的邻里场所空间偏少,老年活动设施也远远不足,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活动场所在规划设计和设施布局层往往忽略老年人群,尤其是其适老性需求,这些工作上的忽视常常给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造成阻碍。所以,必须先熟悉并观察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其次才进行活动空间规划设计和设施布局,最后空间场所才能发挥适老性的特点,增加活动空间的活力。

2 历史街区中老年人活动空间的构成

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可以分成不同的空间种类和空间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以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不少,可是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所以对其具体的分类缺少统一的规范。为了便于分析研究,笔者借鉴朱琳[3]、万邦伟[4]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历史街区活动空间的构成手法及空间形态将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的构成细化为公共空间、街巷空间和邻里空间三个部分进行分类描述[5]。因此,活动空间、街巷空间和邻里空间是构成历史街区活动空间环境物质层面的基本骨架(图3)。

图3 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空间关系图

历史街区活动空间中纵使是在同种用地性质的街区内,不同的街区形态也会有不同的空间形态[6]。历史街区活动空间与历史建筑物在空间的整体上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就是这种空间形态,由此产生了三种活动空间构成手法:公共空间、街巷空间和邻里空间。

①公共空间是由实体三面或者四面占领所围合限定的空间,公共空间范围相对比较大,整体形态一般较为开阔。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采用了如下定义有所不同,课本中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本文中所指的公共空间是指历史街区中面积较大,一般为国有建设用地,有相关部门管理且被原住民所认可的活动空间。

②街巷空间是以历史建筑或者民居实体挤压而形成的条状空间,形成了狭长的活动空间。

③邻里空间则是属于空间层级的末端层面,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处由民居建筑组合的不同而形成的广场节点或街头绿地空间,这部分空间形态比较狭小。本文中所指的邻里空间是指历史街区中面积较小,部分为集体用地,社区自我管理,一般为街头绿地,邻里之间可以活动的小空地。

由于不同时期的空间各异,每个时期的空间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整体的空间形式逐渐形成主体突出、层次丰富、流线清晰、空间格局完整,建筑群与活动空间配合协调的整体空间格局。

3 “三街两巷”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重构

要满足历史街区中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活动需求,就需要层次清晰的活动空间系统[7]。在进行历史街区活动空间系统构建时,将“三街两巷”历史街区内的老年人活动空间分为三个层级:公共空间、街巷空间、邻里空间。

3.1 活动场所重构原则

(1) 动静分区原则

由于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需求,要求把活动空间划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两个部分,方便他们进行不同程度开放性和私密性的活动。这样划分就更能满足老年人聚集活动和安静闲坐的需要,这样明确的划分方便不同老年人的使用,更好地改善活动空间的舒适性。

(2)安全性原则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对活动空间安全的需求体现在:健身设施要适应老年人的使用;健身器材用比较柔软的材质;活动场所入口需要无障碍设计,使老年人安全没有障碍地到达活动场地。

(3)可识别性原则

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改变,会在记忆力和视觉辨别力不断地弱化,明显的颜色区别可能刺激他们认识能力。因此,引导牌的醒目引导,健身场地的色调和细部处理要比较突出。

3.2 活动场所重构方法

(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历史街区中面积最大的空间形态,可达性最好,四通八达,是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体系的关键节点,增加历史街区的活动空间的空间层级。其中,公共空间的活动场所一直是存在的,只是现状的活动场所布局不合理,所用材质不适于老年人[8]。历史街区内除了要增加活动场地外,还要求分区明确,一般公共空间的活动场所靠近交通要道,尽量满足老年人450m的出行范围。公共空间的活动场地要求能同时容纳20~30位老年人跳广场舞,视野较开阔,还要布置部分石椅供老年人放置随身物品[9]。提高历史街区的活动场所质量,解决街区内老年人无法进行群体交往和较多人活动的问题(表1)。

表1 公共空间适老性细部优化一览表

(2)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的活动场地包括屋檐下、街巷拐角处、居民停车处等,这是老年人离家最近的活动场所,其开放性较好。不仅仅符合老年人跟邻居交流的需求,还符合部分体弱或者高龄的老年人接触活动空间的需求,邻里空间的利用率是比较高的,深受老年人喜爱[10]。历史街区街巷空间内每隔一段都有稍微大点面积的活动空间出现,可以充分利用好这部分空间,将原有不够合理的布局进行优化,杂物进行清理,优化为让老年人安心舒心使用的活动场所,增加健身设施,使之成为景观效果更好、可闲坐喝茶、邻里攀谈的街巷活动空间(表2)。

表2 街巷空间适老性细部优化一览表

(3)邻里空间

在历史街区各街区中,通过修缮原有邻里空间的活动场所和选点增设新的活动场所这两种形式,保证老年人在距离250m出行范围以内都有适合自己的邻里空间级别的活动场地。每一处邻里活动场地既保证和外界有良好的视线联系,又要比较好的私密性,满足老年人的邻里交往需求和活动需求。

邻里空间的活动场所没有公共空间的开阔,又没有街巷空间的狭小,可以满足10人左右共同进行小群体活动。适宜的尺度不显得太过开放也没有过于私密,符合了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11]。通过调研发现,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的老年人非常喜欢听戏唱戏,布置活动空间的时候可以考虑附近布局一处小戏台,戏台和活动空间结合起来,这样的空间可以复合利用,只要把唱戏和小群体活动的时间岔开就可以了。此外,还要考虑街区内部居民的停车,在不影响老年人进行活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邻里空间的部分活动场所结合停车空间,让空间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不同层级活动空间联系相互融合的空间关系,构建了从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到半私密的街巷空间再到较私密邻里空间之间的循循渐进,让老年人有更舒适更安心的活动氛围,老年人从不同的空间活动场所得到不同的心理体验[12](表3)。

表3 邻里空间适老性细部优化一览表

结语

本文以老年人和历史街区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老龄化和历史街区保护两大背景下老年人活动空间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解读历史街区活动空间的类型与构成,挖掘了从公共空间、街巷空间及邻里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构成探讨老年人活动空间重构的方法,诠释历史街区与活动空间的协调共生是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重构的最终目的。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活动场所街巷邻里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现状剖析及创新研究
关于宗教活动场所卫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雨中的街巷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依托活动场所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之探索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