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研究

2021-07-28 08:33吴建军
教育界·A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策略

吴建军

【摘要】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政治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立德树人理念;策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民族振兴、特色教育事业发展高度,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中阶段是塑造良好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基于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政治学科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教育部对课程改革的明确指导,是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所指出:“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作为主力军的政治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各科目并肩同行,要全面落实育人理念。”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教育理论的全面深入推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友善勤劳、诚实善良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比如修炼技能、提高素养以及爱岗敬业等,同时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公平法制、文明和谐、自由民主等意识。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课在提升师生素养方面的作用,教师需约束自身,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同时从学生学情入手,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深刻认识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夯实自身发展的基础[1]。作为教师,在自我升华的同时,还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并将育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教本立德无缝衔接

当前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教师会忽视教材文本所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导致立德树人理论脱离课堂,不利于高中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对此,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要深入挖掘教材,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德育知识,根据教材文本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理念,从而将立德树人理念与课堂教学无缝衔接,引导或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德育知识,全面推进德育素养的发展[2]。

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就是人生的价值。为深化其认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通过这样立德与教材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深度不在于长度,应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辞辛苦,努力奋斗,从根本上促进自身德育素养的发展。

(二)借助恰当的教学案例,深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实践证明,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引入合适的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在案例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于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案例的重要性,最大化发挥其价值,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例,教师为让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作用,做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此,教师可以抓住2020年疫情的教育契机:“2020庚子鼠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英姿飒爽的李兰娟院士以及千万勇敢的医护人员、武警战士、普通工人……不畏困难,不顾生死,逆向而行,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勇于担当的人生,身体力行的勇敢,不仅镌刻着灿烂与璀璨,书写着伟大,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通过引入这些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赤诚仁爱的精神,与祖国共成长,勇敢地面对不幸和灾难,让灾难和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鲜活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灾难面前的中国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的血性和骨子里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度重视品德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品德核心,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重要地位,将道德素养培养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深化学生的认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根本上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3]。

比如,教师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取之有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结合生活,说一说自己对非劳动收入与劳动收入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阐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校园贷危害的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内化学生思想品德

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其道德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践行这种美德,做到深思之,笃行之,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將知识积极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

以“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温暖的心》的广告。这则广告为我们呈现了父母耐心地教孩子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以及穿衣服等;岁月不饶人,父母年老时,子女需要像小时候父母照顾自己一样照顾父母。在观看广告的时候,很多学生触景生情,留下了眼泪。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积极组织学生分小组谈论如何对待传统孝道文化。有的小组从传统文化创新角度,有的小组从传统文化发展角度,还有的小组从继承传统文化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交流沟通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深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学思贯通,学思相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课堂教育的重要拓展与延伸。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充分融入真实的环境中,释放自我,获得丰富的体验,加强精神层面的沟通,从而提升实践效果。为更好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教师需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如,教师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修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学思贯通,学思相长,做一名“明荣知耻”的青少年。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利用节假日去帮助他人,做一些公益事情。通过参与这些有趣的社会实践,学生深化了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一个优秀公民的美德。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中阶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晋杰.關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研究[J].教育,2016(02):95.

方幼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原则初探[A].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2019.

刘建荣.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24):43.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