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其与肠道菌群状态的相关性

2021-07-30 10:41白亚铅王春玲陈跃峰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埃希菌双歧葡萄球菌

白亚铅,王春玲,陈跃峰

(登封市人民医院 儿科,河南 郑州 452470)

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于支气管炎常见类型,为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持续性干咳、喘憋等,由于小儿支气管管径较小,易引发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腔狭窄等,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缺血,甚至酸中毒,威胁患儿生命[1-2]。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与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紊乱有关[3]。另有研究指出,婴儿出生后,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可促使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维持免疫平衡关系,若肠道菌群失衡则可导致T淋巴细胞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免疫失衡,使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概率增加[4]。当前改善喘息性支气管炎病情、防止疾病反复发作而导致哮喘情况发生为临床研究重点。基于此,本研究选取9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探究T淋巴细胞亚群与肠道菌群状态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组,再选取同期登封市人民医院96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研究组女42例,男56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2.56±0.89)岁;体质量9~29 kg,平均(19.53±4.18)kg。对照组女41例,男55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2.71±0.94)岁;体质量10~30 kg,平均(20.08±4.21)kg。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血气分析、血常规、CT检查等确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②以喘息为主要症状,听诊可闻粗湿啰音、喘鸣音、呼气时相延长;③无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④研究对象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中度、重度支气管扩张症;②哮喘;③免疫系统疾病;④凝血功能障碍;⑤先天性心脏病;⑥先天性畸形、脑瘫;⑦近期服用过免疫调节剂、抗组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3 检测方法取晨起空腹静脉血约3 mL,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DxFLEX型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4+/CD8+水平;采集新鲜粪便置于无菌粪便盒中,通过菌群培养,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水平,试剂盒由宁波拓普生物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说明进行。

1.4 观察指标(1)CD3+、CD4+、CD8+、CD4+/CD8+水平。(2)肠道菌群(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布情况。(3)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2 结果

2.1 CD3+、CD4+、CD8+、CD4+/CD8+水平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CD3+、CD4+、CD8+、CD4+/CD8+水平 比较

2.2 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研究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2.3 T淋巴细胞亚群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经Pearson相关分析,CD3+、CD4+、CD4+/CD8+水平与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呈正相关,与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水平呈负相关,CD8+水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呈负相关,与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水平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与肠道 菌群相关性分析(r)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气管、支气管腔比较狭窄,在受到感染后,黏膜易发生水肿引起黏性分泌物增多,进而导致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后患儿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5]。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为日后发生支气管哮喘埋下隐患。研究其发生机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以提升治疗效果。

近年来研究指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存在失衡现象,其中肠道菌群属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可抵御病原体入侵,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当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时,一定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衡,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加重临床症状,同时由于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生态具有相互制约效果,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也处于失衡状态[6]。本研究通过分析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及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状态发现,研究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见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发病时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情况。乳杆菌、双歧杆菌为人体有益菌,其水平正常可保证肠道功能正常,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有害菌,其水平上升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发生肠道菌群紊乱原因是由于病原菌入侵使内毒素产生,对胃肠道黏膜直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肠道内菌落,同时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可发生低氧血症,对胃肠黏膜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故肠道菌群失衡[7]。此外,本研究通过比较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及健康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发现,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见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发病时存在免疫失衡现象。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表现为CD3+、CD4+、CD4+/CD8+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8]。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关系,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CD3+、CD4+、CD4+/CD8+水平与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呈正相关,与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水平呈负相关,CD8+水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呈负相关,与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呈正相关,由此表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态均发生失衡,且二者相互影响,肠道内菌群失衡可对免疫指标产生影响,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因此临床治疗中可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着手,改善肠道菌群,防止由于肠道内有害菌过度增殖引发免疫功能持续下降的情况发生,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失衡、肠道菌群紊乱等,两者存在明显关联性,相互影响促进疾病进展。

猜你喜欢
埃希菌双歧葡萄球菌
3种食品中双歧杆菌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2018—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长双歧杆菌与婴幼儿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碳量子点黄芩素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双歧杆菌与肠道疾病及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鸡葡萄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县级医院2016年至2018年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一起家庭食物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