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分析

2021-08-01 22:43陈海峰
家园·电力与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技术方案智能电网控制系统

陈海峰

摘要:随着当前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社會各项经济活动对于智能化电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先前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但数据采样精度得到了提高,且数据的采集量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数据对于电力调度实时状态的预估,以及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外部干扰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电力系统状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无法避免会出现错误,这对智能电网进行实时的电力调度状态预估以及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网;调度控制;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1 引言

智能电网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不断推广的过程中逐步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电网在本质上就是由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电力系统共同构建成的全新电网。通过全面调查发现,电网智能调度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很多复杂的数据和内容。因此,将大数据合理地应用到电网智能调度的过程中,能够切实保证电网智能调度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具有很强的智能性以及系统性,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智能电网能够对群体的用电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电力传输环节进行优化,保证系统运行的协调性,并且能够实现对系统终端的无线控制。随着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该技术在电力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电力供应链与管理,并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电力资源。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智能电网对目前较为先进的电力技术以及管理系统进行了整合,从而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化的电力网络系统,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效率以及安全性。智能电网主要应用了传感测量技术,分析决策技术,以及制动控制技术等。想要保证智能电网相关技术能够被有效应用,就需要加强对智能电网技术的分析,了解其内涵以及特征,确保相关技术能够在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智能电网是新形势下依据电力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电力管理模式,在该管理系统中能够有效对现有的电力网络进行协调。对电力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优化集成,智能电网的决策分析功能也能对现有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予以纠正,能够进一步提升供电的质量。

3 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类型

(1)一体化技术和建模。多数配电网内部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故障,可通过有效运用各类与配电网有关的控制调度技术来科学抢修配电网中出现的故障,最终才能够让不同区域管理更好地发挥实际作用,并在数据高效传输的背景下让不同业务实现协同作业。可通过在系统内部构建不同类型的全网拓扑模型才能够让电网调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中地压模型重点可被运用于 GIS 平台内部,并借助不同类型的数据文献来提升信息接入的效率,最重要的是要在同时考虑到各区功能模型需求基础上提升建模的效率。(2)故障抢修一体化调度技术。可被有效运用于智能配电网络内部,主要可用来负责内部的具体情况,实际更可通过利用平台内部的数据来实现信息共享,最终才能在减轻系统内部容量基础上更好地缓解运行压力,最终有效减少配电网内部的故障。(3)信息集成技术。配电系统内部的实效性主要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实际更需和营销管理、地理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多数国家电网都需先研究各类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系统,并有效制定合适的工作标准和内容,这样才能在具体分析信息交互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地规范电气自动化信息交换的功能。

4 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4.1 应用架构

当前我国的调度系统和累计数据在电网大数据智能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日益增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个系统的关联性,所以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类电网内的数据在集成中遇到新的智能调度需求时,新的应用场景,即电网大数据智能调度应用框架随之产生。通过全面分析电网大数据智能调度的应用场景,其主要是以电网内各个信息系统的融合和大数据集成技术作为重要的支撑条件。

4.2 数据服务

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调度决策都依赖于准确的数据分析。传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数据变换复杂、效率不高、可靠性低等问题。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以SOA体系为基础完成数据服务,并利用标准接口和数据注册中心完成电网信息的展示与融合。此外该技术可对电网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可应用虚拟服务技术屏蔽数据的物理层信息,为调度系统内的无差别访问带来极大便利。值得关注的是,数据通信机制和数据服务间的融合,可实现智能电网统一调度前置通信系统功能。该功能在简化运维流程的同时可在线调阅和调整有关数据,为数据服务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实时性提供保障。

4.3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是城市智能电网规划中的有效技术方法,在前期开展中必须依托于电网规划,以此为根据进行负荷预测,帮助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精准布设电源点,计算电网规划规模,按照电力负荷特性,结合不同电力系统和不同地区,选择适当的负荷预测方式。当前,负荷预测方法包括灰色预测法、专家预测法、模糊聚类识别预测法,其中模糊聚类识别预测法就是以历史数据信息为参考依据,构建典型预测模型,分析和研究负荷变化情况和影响负荷变化的因素,判断未来负荷变化走势和发生状态,选择最佳的预测模型,达到负荷预测的最佳效果。在实际使用中,以用电量增长值为预测值,以国内生产值、产业总值和人口增长值为用电影响因素,构建历史环境与电量增长模型,确定未来被测历史环境因素,在模型中选择最为接近的历史环境,计算增加的用电量。

4.4 网络发令

推进配网调度、运行、抢修和管理业务等功能应用的移动化,在配网网络发令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逻辑合序防误闭锁自动实现与配电运行单位完成发、受令及复诵等过程的交互全过程。改变原有配网调度与运行人员的发受令模式,缩短客户停电时间,减小停电对客户造成的影响,减少客户投诉,缩短现场检修班组、施工单位等待时间,提高配网检修效率。

4.5 动态监测

电力系统是典型的超高维、强非线性系统,具有动态不确定性,传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基于局部信息的监测控制方法,难以满足电网发展过程中诸如振荡抑制与控制、动态安全防御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网实时动态监测技术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大电网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供技术保障。一方面调度人员可在动态监控屏上对电力使用情况进行监测,有效掌握各类电能使用数据;另一方面可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实现对目前电网运行状况的有效评价,为下一阶段的调度决策提供依据,极大加强调度人员对电网运行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电力能源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电力系统的革新,在这个过程中,智能电网技术在系统的运行管理以及能源传输稳定性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在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应用,从实际的建设需求以及相关技术的特点出发,保证智能电网技术能够被有效地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能源供应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石俊杰,等 .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 [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7,5.

[2]姚艳秀 . 地区电网智能调度控制系统实践与展望分析 [J]. 科技展望,2017,14.

猜你喜欢
技术方案智能电网控制系统
山区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项目技术路线分析
浅谈露天煤矿绿化复垦可行方案与政策
Ka频段卫星通信自适应抗雨衰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PLC的钢厂热连轧感应加热炉控制系统实现
智能电网中光纤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智能电网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