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本土建筑文化的中国画教学实践

2021-08-02 09:19司徒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1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爱国中国画

司徒桦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党中央发出了“文化强国、文化兴邦、文化自信”的号召。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汇聚了中华思想、中华智慧和独特技法。美术课程资源不会自觉进入课程领域,它需要师生合力进行探索、开发和利用,而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就在我们的身边,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发掘本地建筑文化资源,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的主体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宣传岭南建筑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爱国;人文景观;岭南建筑;镬耳屋;中国画;美术教学

一、在中国画的教学中研究“镬耳屋”的活动目的

何谓爱国?如何爱国?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知道我国景观文化的独特性,带领学生领略本土特色人文景观资源,如,“镬耳屋”村落;带领学生与本土人力资源进行互动,如,本土顺德水乡画家。与此同时,将这些教学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并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人力资源进行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乐于自主研究本土文化,由心出发,敬佩与爱戴祖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本领。从而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合作研究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适合本土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中国画创作意境与“镬耳屋”特点

中国画创作既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意境是创作的第一要素。中国水墨画最吸引人、最能使人欣赏的往往是画中的干干湿湿、浓浓淡淡、黑黑白白的有趣对比。对岭南建筑特点进行研究,并得知岭南建筑有节奏的变化,如,“镬耳屋”造型有国画般的韵律感和节奏,黑白相间的线脚颇为清新亮丽。顺德“镬耳屋”村落的人间烟火味十足,让人“触景、生情、比兴、意会、通融”勾起感情,有感而画,有感而抒。

“镬耳屋”作为广府村落的古老大屋,两侧上高高耸起的“镬耳”如同乡村灶头炒菜用的大铁镬耳朵形状的防火墙,体现了善良的人文关怀。“镬耳屋”的内部格局是传统岭南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两侧为居室,中间为厅堂。而天井两侧的房屋是“廊”。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立足本土,把富有建筑特色的“镬耳屋”作为题材,以中国画教学创作为手段。让学生创作时,有感而发地用具体的形象把对本土建筑的热爱和美好愿望创作出来,把中国的东方韵味与岭南建筑相结合,表现出岭南建筑所包含的本质与内涵,创作出具有乡情的中国画作品。

三、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地建筑文化

中学生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身边的环境与教育对塑造观念有重大的影响。美术学习应视为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要有“文化强国、文化兴邦、文化自信”的力量。“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涉及美术课程与顺德水乡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本土建筑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对该领域进行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顺德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更加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如,在校本课程《岭南民居》一课中,笔者的课程设计以“镬耳屋”为主题,贯穿中国画表现、综合材料运用等形式,表达岭南的建筑文化,让学生感受到“镬耳屋”的建筑结构特色、中国画的独特技法。

学生运用了岭南建筑布局规律,用中国画及点线面的方法,表现了“镬耳”防火墙,三间两廊等“镬耳屋”的特色。

用多种材料、与国画工具结合等的方式来探索艺术创作活动(图二),让学生知道顺德“镬耳屋”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表现时根据立意之所需、意像之所求,或取舍、或强调大小、或宏观、或微观地把立意与形式技法浑然一体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以及激发学生关注身边一切事物的兴趣。进而使得学生对生活有了浓厚兴趣与感情,便觉得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入画、值得画,而且会越画越有兴趣。

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用中国画形式表达顺德“镬耳屋”具体做法

虽然本地建筑貌似一样,但似与不似之间肯定是有区别的。此外,中国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究教学方式方法,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笔墨意识和写生观察能力,以能够更好地实现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中国画学习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艺术造型体验,学生可以使用中国画工具与材料完成“造型与表现”活动,表达自身的见闻和感受。“造型·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涉及各种综合性问题,其教学方法也呈现出综合性强、灵活度高的特点。所以,在实施融入本地建筑文化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的综合。

(一)观察法的应用

“镬耳屋”根据不同主人的爱好,样式是有所差异。所以,在观察前,学生可以自主拟定问题大纲,如,从外形、屋檐装饰,到内部布局及文化内涵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样的风景。有的学生在观察时发现“镬耳屋”的墙身基底都是由花岗岩构成,但有的是两层、三、四层。后来到图书馆翻查资料才得知是身份的区分,一般人家为两层基石,官宦和大户人家为三到四层。学生最后还写了文章并配上了“镬耳屋”的插画在校刊上发表。这一系列的观察写生活动,体现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美育工作:实地考察,有目的、有差别地深入观察。

(二)发现法的应用

“造型·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内容充满探究性,很多具体的课程都是以问题的形式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把“镬耳屋”还原,有目的地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提供使用发现法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又有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岭南版八年级上册《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第三课时,笔者拓展到了《岭南民居——镬耳屋》这一课。在教学时,笔者运用了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镬耳”防火墙应该用何种笔法作为表现形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后发现问题:要根据画面的实际需求;对问题进行探索:古人是怎么表达居住的房屋?岭南的建筑是怎样的;学生进一步思考,观察古画得出结论: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居住环境,古人对房屋的画法已经有了总结。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创作练习,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对顺德人文环境的研究,从而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尝试法的应用

在“造型·表現”学习领域的许多问题并没有“正确的答案”,或者“唯一的答案”。所以,学生的尝试也许会得到非常丰富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解决方法。那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尽管都是向学生教授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但因执教年龄不同,引导手法也会不一样。如,七年级学生喜欢用国画白描的形式来表现“镬耳屋”,着重表现线条的变化。八年级学生有更好的控笔能力,所以喜欢在描绘外形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

用中国画的形式创作“镬耳屋”题材,在情感上,更多地寄予对家乡的热爱,且在这过程中体验亲切熟悉的生活所带来的畅快和自由。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发掘和认识本土文化,发展本土特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让学生在美术课中能够设身处地、亲身参与地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领略本土建筑的奇妙力量。通过以中国画的形式学习本土建筑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是文化强国,并增强学生的文化兴邦意识,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爱国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书画名人汇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水经注》都城人文景观研究——以洛阳为例
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