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山河,万年人间

2021-08-02 05:24张铭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张铭明

摘 要: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绿水,《千里江山图》卷堪称中国青绿山水之绝响。文章从图像分析角度着手,围绕画中景物,通过解析图中山水、人物、人居方面的绘画特色,揭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意蕴美,具体分析其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进一步阐述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以及大青绿山水的色彩艺术语言,体会北宋绘画美学思想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感知《千里江山图》卷的诗意韵味,在此基础上探析其艺术造诣,研究其对宋代及其后世山水画技法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启示。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卷;青绿山水;美学思想;艺术造诣

中国山水画古往今来皆不止纯粹地描绘客观山水景观,画家们运用借景借物的手法描绘物象,在画纸上表达感受、品质与志向,塑造出可观、可游、可居的画外之境,抒写蕴藏在心底的精神之美。在《净因院画记》中,苏东坡有这样一番言论:“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在他看来,描绘具体对象是需要创作时结合平时艺术学养的积累的,通过饱游饫看、目识心记,如此才能表现其形象蕴意,渐臻身心交融、天人合一、至高完美的境界。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五代至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水墨山水画到五代十国时走向了成熟,在宋代则达到了鼎盛,而其间,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处于低谷,但《千里江山图》卷的出现为当时稍显落寞的青绿山水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描绘了千山万壑,将山水画通过构图造型、用笔技巧、设色方式等进行创新结合,让观者一览大美中国的山水风光并一道体会感受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与生态美学。

一、描绘内容和特点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描绘了不同的景致,并通过充分描绘江流、山脉、游船、桥梁等景致进行呼应。

(一)卷中的自然景观

卷中描绘了众多自然景物,气象万千。青山绿水辽阔,山林树木茂盛林立,南方水乡的宁谧柔情与北方山川的苍劲雄浑被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显示出自然山水意境气势的秀丽、壮美与恢宏。

(二)卷中的人文景观

1.建筑样式

画中描绘了不少人文景观,所绘物象丰富且刻画精细,如屋宇、船舶、桥梁、水车。它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农忙景象来辉映自然,点缀亭台楼阁、林峦书院、茅居村舍、柳浪渔家、水磨长桥、平沙泊舟,意态生动,这些场景使辽阔山色富于烟火气息,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色彩,使其青绿山水更为真实自然。

2.人物生活场景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有着独特的意匠经营,赋予了山水画巧妙的审美观念。《千里江山图》由于运用点景人物这种衬托手法,使虽占据篇幅极小的人物在整体画面中起到了点缀作用,烘托渲染了妙不可言的氛围感,意趣十足,并似画龙点睛般将整体画面中的山水与人物巧妙别致地互动在一起,反映画家情感寄托及追求,行旅、观景、雅集、劳作等场景相互交织映衬,让画面充满生机,给人以真实的艺术感受。

《千里江山图》全卷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于自然环境中安插了许多内容刻画丰富细腻的人物活动,生活场面生动真实,人物虽如米粒般大小却栩栩如生。

山里早起的人們开始劳作,有的耕织,有的清扫庭院,有的摆弄船只、扬帆远航、撒网捕鱼、双舟起网,有的垂钓,有的倚窗眺望远景,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在搬动货物。画家将这些场景真实自然地呈现给欣赏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恬静无声的青绿山水散发出富有人情味的村野味道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引发观者的无限联想。

人物或在亭台楼阁中,或在江边观景,建筑、景观、人物三者相辅相成,给以祥和、静谧之意,观之令人舒心、安乐、和谐、神往。人文情怀被画家悄无声息地隐藏在了山水之中。

3.人居环境

《千里江山图》卷中天地之间浑然一色,造化神奇,如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人类的生命也在其中轮回交替,薪火相传。自然是一切美的基础。人类在这片广沃大地上生长发展起来,再到不断繁衍,文化进步,实现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的统一。《千里江山图》卷通过表现人居环境,描绘寻常田园乡村生活,为青山绿水增强了层次感与立体感,增添了时代气息,其山水自然之境,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二、表现方式与艺术风格

《千里江山图》卷继承了水墨山水的细腻工笔,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青绿山水画的技法,创新出了雄伟壮阔的格调,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达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一)构图造型

画卷以大观小,采用全景式构图把握和表现,集南北方山水于一体,运用“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将空间、时间混合表现,使各段山水既独立又前后连贯,构成一体,穿插有致。画家由被动变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移步换景,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置陈布势颇见匠心。画中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体山脉造型吸收了南北山水画传统手法的长处,表现山石峰峦雄伟浑穆,最后形成方中带圆、连绵不绝的整体山势,追求质朴却又不失真实的画面氛围。

(二)用笔技巧

卷中笔墨意韵深厚,气象自生,妙在精微处,韵通无极边,其描绘细致的程度犹如仙境般吸引着观者,但仍极其强调笔墨气韵,追求画面内部自然理性的笔法表达以及人文精神的述说和诗情画意的展现。水纹微波均以细笔勾出,渔舟游船荡漾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空中鸟群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宏大之势。综观全幅,其用笔技巧自然写实,颇具笔墨情趣。

(三)设色方式

全卷山石主色调是青绿色,但画家也在追求色调层次的丰富感,他于大面积蓝绿色中辅之赭色,使其石青、石绿在对比中更为突出亮眼,充满色泽艳丽的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经过少量暖色的调和过后却又不浮于表面,这种注重施色变化、层层叠加罩染的手法促使画面达到了分明效果。一系列巧妙娴熟的笔法让整幅画渐变的青绿色基调质感凝重,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浑然一体。欣赏画卷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片段美的愉悦,更是着意于表现总体的意境之美,在其可游可居之景中贯注着对美的探索追求,抒发着对理想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三、美学思想与艺术价值

(一)美学思想

生活美和自然美综合反映艺术美。卷中对于细节的描绘刻画并未割裂整幅画面,反而增添了趣味,也是整体画面中不同节奏的美的体现。《千里江山图》卷在传统山水画基础上进行了人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在创作中赋予多元而更具时代气息的意境,追求在画面中达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绘画理想与美学意蕴,山水虚实之间转化为艺术之境界,观者仿佛游走于山水之间,灵动之境引人入胜,这种艺术美深刻地感染着每位观者。

(二)艺术价值

《千里江山图》卷生动形象地精致勾勒描绘了我国江山河水,将南北山水的特色、青绿山水的景象、丰富的生活色彩尽情展现得一览无遗,在继承传统山水画又吸收民间画派用色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青绿山水推进到了新阶段,在未来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形成了浓厚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给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财富。

四、对时代和艺术界的影响及启示

《千里江山图》卷以色笔代替墨笔,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青绿山水的发展,开拓了青绿山水画演进的新格局,是自唐代李思训与李昭道之后沉寂的青绿山水画坛上的一幅扛鼎之作,引领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在近现代乃至当代的转型和新生。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一味地模仿传统只会使艺术本身丧失生命力日趋衰落。艺术是应当与时俱进的,中国画在未来道路上应该保留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恢复其传统运笔线纹之美,汲取融合外来之精粹。”

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

中国山水画无论是以青绿还是水墨的方式呈现都是把自然景色的再现转换成生命情怀的映现,古往今来一直是对生活美和自然美的综合反映。在现代山水画的发展道路上,人们对于青绿山水这一形式的国画需进行进一步的重新审视与认识,为其提供复兴和发展的契机,在新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山水画的当代面貌,再创山水画的辉煌。

《千里江山图》卷不仅体现出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存关系,其作品和艺术风格更是颠覆人们以往对于青绿山水画的认知,全卷技法、颜色、构图等艺术手法惊艳四座,更是发掘了其中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对家国的美好寄愿,是中国国画艺术发展乃至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山水青绿故事一笔一画继续,以画作传世悠悠千載。水墨丹青,绘就千里山河;奇景幻境,诉尽万年人间。

参考文献:

[1]彭莱.古代画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梁穆穆.《千里江山图》与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5):175-177.

[3]魏辉.古代山水画点景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4]周凤.《千里江山图》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6.

[5]董强,刘峰.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千里江山图》[J].百科知识,2018(3):6-10.

[6]余辉.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J].故宫博物馆院刊,2017(5):29.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真善美的统一:论威廉·莫里斯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