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中的爱欲书写

2021-08-03 20:28陈东歌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7期

摘 要:《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文中称《爱达或爱欲》)是20世纪著名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气息的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小说主要通过讲述维恩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为我们勾勒出了冲破乱伦禁忌的三种不同的爱欲书写模式——激情之爱、浪漫之爱与绝望之爱。展现了纳博科夫对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困境与精神危机的深切关怀。爱是人对生存境遇的回答,“乱伦则是人对孤立乏味的理性世界的超越”a。任何一种模式的爱都不是完美无缺、无可指摘的,乱伦之爱更是如此。《爱达或爱欲》在高歌浪漫爱情的同时,也对沉湎沦陷于其中的主体对于他者不屑一顾的漠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关键词:纳博科夫 爱欲书写 原乐

引言

爱的意义就在于牺牲利己主义而证明和拯救个性b, 每一种爱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能力,但是并非每种爱都能达到相同的程度,也不是每种爱都能从根本上摧毁利己主义。本文所探讨的“爱欲”来自西方的哲学与文学传统。自古希腊时期的“eros”起,“爱欲”一词就一直具有较为宽广的语义域。对《爱达或爱欲》中主要书写的三种不同模式的爱欲情状所进行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接近爱欲本身,更好地解读纳博科夫。

一、极具解构与破坏之力的激情之爱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乱伦问题是在家庭的范围内被提出的。正是因为亲缘关系的纽带,决定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在两性关系或婚姻关系上是存在束缚和禁忌的。纳博科夫描写的乱伦并不代表一条可能通向幸福或不幸的道路,他对于这样或那样的乱伦其实并不在意。他想要提醒我们注意的是,乱伦对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可能带来的伤害。“在夫妻的功能和亲属的功能之间,正如它们而今所被建构的那样,的确存在着一种真实的不相容性,因此,人们不可能既允许这两者相融为一而又不使它们受到破坏。” c有关家庭生活的一切都是受到义务观念的支配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家庭关系都不会对两性关系做出让步以求合拍。

玛丽娜与德蒙的私情始于1868年,玛丽娜在一次新年前夜与德蒙共舞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他们纵情狂欢,四处旅行,他们吵得不可开交,却又和好如初。”d德蒙深爱着玛丽娜,他们肆无忌惮地同居,德蒙会宽宥玛丽娜对自己的不忠,他们会在重归于好的欢欣之中忘记避孕。但他们的感情最终因为玛丽娜不愿放弃自己的舞台生涯而走到了尽头,而这也是他们之间下一段禁忌之恋的开始。“执拗自负的玛丽娜曾经确信,德蒙的种种官能一定是受到了一种古怪的‘乱伦快感的支配。”的确,德蒙贪婪地同时占有着一对孪生姐妹。德蒙与玛丽娜之间的爱是一种激情之爱,这种激情之爱是极具破坏性的,它会将个体从生活的世界中不留情面地连根拔起,它让个体随时随地准备面对极端的抉择和激进的牺牲。阿卡和丹尼尔便是这疯狂且不计后果的激情之爱的牺牲品,一定程度上来讲,爱达和凡也是附属的牺牲品。

阿卡和丹尼尔都同时抚养了自己配偶的非婚生子,前者断断续续地住进疗养院,在被病魔的笼罩和折磨中度过了将近十四年苦不堪言的婚姻生活;而后者的婚姻更是形同虚设,生活也是俗常与奇异的混合体,精心筹划的事情往往都不能如愿以偿。丹尼尔最终选择背叛了不负责任的妻子。“阿卡说过,只有非常冷酷和非常愚蠢的人,或是天真的婴孩,才可以快乐地生活在‘魔亚——我们壮丽的星球上。”而阿卡既不冷酷也不愚蠢,医生草率地将她可怕的疾病诊断为“一种神秘的狂躁与存在主义疏远心理混合的极端形式”。 阿卡的精神崩溃是逐级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上一阶段更加难以忍受。德蒙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令本就脆弱不堪的阿卡彻底失了心疯,在痛苦攀升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时,她选择了自杀,让她屈服的正是这痛苦所具有的荒谬性的力量。可见,激情之爱是充满风险性的,并对婚姻造成不可救药且无法挽回的损害。

凡和爱达都认为,玛丽娜本质上是一个装成人类模样的玩偶,根本无法体验到人内心世界的丰盈与曲折,他们无法宽恕她灵魂的粗劣。“玛丽娜在老朽之时还常聊起已过世的德蒙的‘罪过,其间不乏令人尴尬和厌恶的细节。”玛丽娜与德蒙曾经疯狂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之爱历经了30多年,早已快要在庸常琐碎的生活和彼此之间的嫌弃中被消磨殆尽了。“激情之爱永远是解放式的,但解放的意义仅仅是因为和俗务与义务发生了决裂。也正是因为激情之爱的这一品质才使之从既存的体制中脱离开来。”e多年以后,玛丽娜只是德蒙的老情人,德蒙会用虚伪敷衍的热情叫着她的名字,他们也会彼此以越来越欢的状态寒暄,但昔日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玛丽娜黯然失色的面容、缀满了金片的衣裙、染成草莓色的头发上罩着的闪闪发亮的网罩、晒得通红的前胸皮肤以及情节剧里的那种涂脂抹粉都尽数呈现在德蒙眼前,这些令曾经视她为猎艳生涯中之最爱的德蒙无法再回想起她曾经光彩夺目、耀眼迷人的美。往昔的种种已经全然崩塌、面目全非,巡回往复的欢娱求爱与轻歌曼舞的迷乱早已如过眼云烟。而这种令人犹疑的现实与美妙动人的曾经所联系起来的无望之感,正是随着反复无常、无根无缘的激情之爱的消退所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情理之中的感受。这种激情之爱一旦引燃,就仿佛熊熊烈火,会伤及无辜;会使陷入其中的主体面临许多困境,引发许多丑闻,甚至酿成许多悲剧。

二、注重自由与自我实现的浪漫之爱

与激情之爱不同的是,浪漫之爱则直接能够把个体纳入自由与自我实现的新型纽带之中。虽然浪漫之爱本身带有激情之爱的遗迹,但它毕竟与激情之爱完全不同。浪漫之爱把个体从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抽离了出来,为长期的共同生活提供了便利的轨道与途径,并指向一种尚在希望之中但又明确切实可行的未来。浪漫之爱所达至的亲密关系,与欲望和世俗的性征并不相容,因为浪漫之爱假设了一种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一种在性格上彼此修复着的灵魂的交会。凡与爱达之间的浪漫之爱在美轮美奂、田园牧歌般的阿尔迪斯庄园萌芽、隐蔽却又能够向阳生长,年复一年不断地滋长,汲取来之不易的养分。谷仓燃烧之夜初尝禁果,在长达十二年的分别之后爱得更加猛烈而炽热,一切尘埃落定之后相伴一生的彼此守护,都让这份爱横亘了半个多世纪,直至二人生命的终结。“两人都曾在隆隆的青春中忘乎所以,又都在時间的智慧面前黯然神伤。”但爱达和凡无疑是成功者,二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柏拉图认为,爱欲是我们正在企图和追随着的完整性。凡与爱达的爱是成熟的爱,“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f。这份爱其实似曾相识,它是玛丽娜和德蒙的激情之爱在下一代身上的延续,是父辈的爱欲经过理性之后的升华。凡会因为爱达而吃醋、打架,甚至和别人决斗。爱达把凡看作自己不幸的生活中唯一的真理,而凡认为爱达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凡和爱达势不可挡地将我们卷进他们激情的光彩与荣耀之中,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他们顾盼生姿的自恋、他们骄横的目中无人、他们不顾一切地耽于声色,甚至他们彼此间以及对他人的冷酷,直到情节发展到后来,我们才看到他们为漠视旁人所付出的代价。”妹妹卢塞特的自杀、父亲德蒙态度强烈的遏制、爱达选择另嫁他人、凡与爱达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分离,都是二人对他人痛苦的置若罔闻所付出的代价,但这些仅对于二人的惩罚本身又会将更多无辜的人卷入这场乱伦之恋的纷争当中。这份将对方占为己有视为生命的、自私的、冲破乱伦禁忌的、不给别人以喘息机会的爱,有多少人心向往之,就会有多少人嗤之以鼻。通过凡与爱达回忆式的书写,揭开了二人田园牧歌般浪漫之爱温情脉脉的面纱,呈现出来的是一個会让周围的人通往万劫不复的深渊。“纳博科夫蓄意要将小说变成一根紧绷在魅惑与祛魅之间的钢丝绳”, 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立场,在歌颂浪漫之爱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对他者带来的伤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三、朝向死亡的原乐式的绝望之爱

卢塞特对于凡的绝望之爱是沉湎于浪漫之爱的凡所不屑一顾的,正是这份绝望之爱使得卢塞特最终达到了一种朝向死亡的原乐式享受。“原乐”(jouissance)是拉康欲望理论的核心概念。拉康认为,原乐与一般意义上的快感满足不同,它是欲望主体对快感满足之外的极乐状态的一种追求,是对不可能的欲望过程的一种享受。原乐的伦理学将我们引向实在界的不可能之物。“主体总是且只能是在不可能的实在中跳着死亡的舞蹈,那致死之快感/享受便是主体的抒情诗般的内核,是主体朝向其本真的最后一跃。”g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卢塞特的死亡是注定的。对于卢塞特来说,死亡是孤寂的无限碎片能够拼凑成的一个较为完满的形式。

一直以来,卢塞特都荒唐而无法挽回地爱着凡。她被过早地引入性爱,她渴望和凡有一次床笫之欢,哪怕只有一次,那短暂而迷人的肢体接触就可以转变为她今后漫长人生中永恒性的精神寄托。卢塞特自少年时期就苦苦遏制的纷乱的情欲终于在“托鲍克夫”号游轮上彻底爆发。她想要在游轮上成功地引诱凡,而她令人难忘的面部特征却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凡,爱达的一切都在凡看到卢塞特时被从粗糙的底片中激活。卢塞特因为模仿而获得了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也正是因为模仿走向了万劫不复。卢塞特尽可能模仿着爱达“所有的小把戏”,展现出同样来自遗传却又高出爱达许多的演戏天分,可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卢塞特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正是凡一直以来所担心忧虑的。凡从未不拈花惹草超过四十八小时,但面对如此娇媚和特别的卢塞特,凡只能独自忍受欲火攻心的煎熬。与其说不想再经历另外一场灾难,不如说在这场乱伦禁忌之爱的角逐与较量中,凡内心的那架天平永远都会且只会向爱达的这一边倾斜。当爱达作为演员出现在二人正在观看的电影大屏幕上时,卢塞特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了。爱从来都是自私的,而“一日为维恩,终生为维恩”的卢塞特则彻底沦为了这场爱欲角逐的牺牲品,“她的悲剧构成了最重要的情节之一”,也让爱达和凡清楚地认识到浪漫而甜蜜的爱可能给他者带来的伤害。爱从来都是双人舞,不能因为第三人的悲剧而谴责剩余两人中的任何一方,但那彼此深爱着的两个人会永远在心底珍藏这份忏悔。

爱欲的对象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永远无法战胜、无法征服的疆土。爱欲会激发出主体的一种自愿的忘我与自我牺牲。卢塞特忘我地爱着凡,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射到对方身上,以致一旦得不到任何回应,便无法再抓回自己、恢复自我。卢塞特将自己对凡的感情看得高于一切,这份爱或许掺杂了一些不纯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卢塞特为这份绝望之爱所付出的所有都是痛彻心扉的。在这场乱伦禁忌的爱情游戏中,卢塞特一再地退让也没有换来理想的结果。

我们必须承认主体在他者面前的无能为力,“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h爱情带来的厄运是无法分解的,要么忍受,要么就摆脱。治理爱情,使它完全顺遂我们的心意,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卢塞特对于永远不能实现的欲望的追求最终导致了她的孤注一掷,最终达到了一种朝向死亡的原乐式享受。拉康认为:“原乐是主体对不可能满足的欲望或欲望过程的一种享受,这一享受使人在满足的缺席中欲望着,主体享受着这个不断寻找、不断欲望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一种快感、一种原乐。”i原乐的满足是一种驱力的满足,欲望因为总是要通过意指链来表达,所以欲望属于“物”的象征化界域。而驱力作为一种较为持久的力会把欲望引向满足以外的“彼处”,在驱力突破意指链环路的过程中,原乐就会随之出现。而这种驱力的满足常常会与死亡发生联系,卢塞特纵身一跃,这是对既有一切的挑战,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从零开始创造的意志,一种寻求重新开始的意志”,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真正被爱过的人来说,1901年的这个致命夜晚是一次困兽之斗,更是一种解脱,卢塞特通过对自身生命的僭越表达了自己不向他者的欲望屈从和让步的态度。这也是她在这种失无所失、节节败退的三人关系中唯一能做的。

结语

纳博科夫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在非理性的边缘徘徊。”而对于冲破乱伦禁忌的爱欲的书写正是徘徊在非理性的边缘。无论是玛丽娜和德蒙之间的激情之爱,还是凡与爱达之间的浪漫之爱,都或多或少给他者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分数两个年代的两个可怜的妹妹阿卡和卢塞特,都被自己的姐姐和自己所爱的人之间的不伦之爱裹挟着、撕扯着,陷入无尽的绝望之爱中不可自拔,最终达到了一种朝向死亡的原乐式享受。而不要向欲望让步,不屈从于他者的欲望,也正是拉康朝向原乐的伦理学的要义所在。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三种模式的爱欲书写时,我们可以发现,纳博科夫对德蒙和凡浪漫的激情中所包含的那种无意识的对于他者不屑一顾的漠视,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像玛丽娜和德蒙、凡与爱达一样的幸运儿或许更受爱神的青睐。但他们因为对于他者的冷漠和对于自己的放任所付出的代价,那种痛彻心扉的遗憾、忏悔和悔恨也将永远伴随在他们的快乐与幸福之中。这部家族纪事,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凡与爱达这两个痴迷于爱恋中的自由个体,因最终顿悟从而撰写成的一部忏悔录。

a雷武锋:《爱的自我之狱——〈爱达或爱欲〉对浪漫之爱的反讽书写》,《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第109页。

b〔俄〕索洛维约夫:《爱的意义》,董友、杨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5页。

c〔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d〔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韦清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e〔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f〔美〕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24页。

g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O11年版,第687页。

h〔德〕韩炳哲:《爱欲之死》,宋娀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第29页。

i吴琼:《拉康:朝向原乐的伦理学》,《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15页。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M]. 陈恒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独抒己见[M].唐建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作 者: 陈东歌,西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