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阅读: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2021-08-03 21:50李古月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李古月

摘 要:生命叙事是一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道德教育方式,它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通过叙事者与倾听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营造出真实的德育情景。以古籍阅读的形式创设学生与藏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教师启发相结合的方式,重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险阻的传承之路,提升发扬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并从诸多藏书家身上吸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可贵品质。古籍阅读,是对生命叙事的形式的创新,从而达到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生命叙事; 古籍阅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013-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已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之一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古籍。古籍阅读,即是与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崇高民族精神进行直接对话。学生通过对原汁原味的古籍的具体感知,了解到先民最真切的生存状态,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险阻的传承之路。

生命叙事,是以其所具有的独特故事结构与内容,通过与个体生命本身的经验、体验、情感、理性、追求等的某种“契合”与“合作”来发挥德育功能的。生命叙事的主体,不仅可以是在场的现实讲述者,还可以让历史中的人物借助传承至今的古籍“开口说话”。阅读古籍,不仅是体味线装书的装帧之美、遨游于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更是重走古籍千百年来艰辛的传承之路,让一位位藏书家用自己的一生诉说他们与书的故事,帮助学生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体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笔者所实习的学校一直高度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围绕学科阅读、整本书阅读、绘本共读等细分项目打造读书平台。在学校建设“书香校园”的政策指引下,笔者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与自身的学习积累结合起来,于八年级二班开展了“古籍阅读: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系列阅读活动,以期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提高当代中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与学习兴趣,进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于古籍流通过程中体悟严谨之美

古籍产生及传播的过程不同于现代书籍。以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时间节点,中国古籍的制作与传播可划分成两个阶段:1.宋之前以抄写为唯一传播手段的“写本时代”;2.宋之后刻印與抄写并存的“刻本时代”。以“刻本时代”为例,作者在完成作品创作后,其作品的传播是通过抄写或是刻印的方式传播的,这个过程会有多个传播者参与。雕版印刷所使用的刻工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只负责对照字的笔画依样雕刻,这期间难免产生舛误;读书人传抄过程中无意的笔误也是在所难免。所以,经过一次次的刻印与抄写,即使是同一部书籍也会产生数十甚至上百种文字内容各异的版本。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的读书人要想获得一个文字讹误较少的版本,离不开校勘学家的辛勤工作。教师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中的一个注释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校勘的重要性。课文《墨子》“当查乱何以自起”中有一处注释:“‘当,同‘尝,尝试。”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墨子》此处的书影,启发学生思考“当”与“尝”通假的原因。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引出了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的校勘成果:“当”与“尝”通假的原因在于繁体字“當(当)”“嘗(尝)”形近而讹。教师还列举了古籍中“灭”与“减”通假的原因,在黑板上书写了“灭”与“减”的繁体字:“滅”、“減”。通过最直观的形式说明了在现代规范汉字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在繁体字中却异常相似,并由此分析二字形近而讹进而产生通假的原因。

教师还带领学生阅读了清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部分内容,了解古籍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错误。学生从中体会到古籍校勘学家们为了一字之正误而辛勤数载的严谨精神,注入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

二、于古籍传承过程中体悟分享之美

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生正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有关分享的教育可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藏书家的故事中,既有大公无私将自己收藏的珍品借与他人抄刻,千年古籍赖此以存的;也有秘不示人,让珍品蒙尘,最终湮没于世导致文脉断绝的。正例与反例相结合,学生更能切身体会到与人分享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了《资治通鉴》的相关篇章,为他们讲述了公元555年“江陵焚书”的故事:梁元帝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帝王,“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但当敌军压境时,他为了不让自己最喜欢的书籍落入敌手,竟将140000册藏书付之一炬。千百年来积累的各类文化典籍瞬间化为灰烬,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由于关于上古时代的史料本身就比较稀缺,再加上此次梁元帝焚书的破坏,导致了中华民族上古史中的许多空白因缺乏资料而无法填补。梁元帝的自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许多历史问题从此成为悬案。

不乐于分享而造成了严重文化损失的例子还有钱谦益。钱谦益是清初的著名学者与文人,其藏书楼名为“绛云楼”,藏有珍本古籍数十万册,尤其是藏有数十本宋版书籍。宋版书籍对于中国古籍意义非凡,宋代是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广泛使用的年代,出版于宋代的书籍往往更多保存了作品的本来面貌,错误相对较少,在校勘学上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钱谦益规定“书不出阁”,严禁外人借阅绛云楼内的书籍,且绛云楼为木质结构,对于火灾的防范措施做的也很不到位。最终在一场大火中绛云楼的数十万册古籍化为灰烬,包括数十本宋版书籍在内的许多珍本从此失传。

学生们带来了藏书家们乐于分享帮助古籍传播的故事:清代张金吾曾多次从黄丕烈处借来明刻本《齐民要术》抄录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齐民要术》的较早版本;清代陈鳣从周锡瓒处借得影宋本《周易注疏》,为《周易》的校勘作出巨大贡献;清代周永年将自家藏书全部捐出建立图书室供贫寒士子免费阅读……中华文化正是在分享中得到传承,在分享中继续提升。不懂得分享,仅仅把古籍当成文物保存,只会导致文脉断绝,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千年的传承就会毁于一旦。

三、于古籍危难关头体悟愛国之心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在战场上,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在后方,也有一群为保护中华文化而奔波的英雄。由于日本文化自唐朝以来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籍在日本也受到广泛欢迎。当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之后,其政府奉行加入西方列强的阵营瓜分亚洲市场的策略,对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奉行军事与文化的双重侵略,在文化上通过巧取豪夺等各种方式搜集中国古籍运往日本。

在这种中国古籍面临外流的风险的背景下,许多传统文化的自觉的维护者行动起来,爱国藏书家张元济先生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张元济先生一方面与日本商人坚决斗争,将散失的珍本古籍收购;另一方面开设商务印书馆,把古籍转化为铅印本,扩大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护卫文化之“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张元济日记》中的重点材料,体悟张元济先生的赤子之情。

无独有偶,另一位著名学者郑振铎也参与进古籍的抢救与保护中。郑振铎先生所作的《劫中得书记》记载了郑振铎先生在日寇侵华期间郑振铎是怎么抢救我国珍贵图书的。郑振铎先生不仅注意保存与收集珍贵的文献资源,还特别重视对于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播,从中挑选出许多重要的唱本等俗文化代表,加以整理出版,让更多的国民了解传统文化,也为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劫中得书记》全书,总结郑振铎先生在战火中保存古籍的重要成果。通过第一手资料的阅读,让学生真切意识到日本侵略者所犯罪行,学习爱国藏书家们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四、结语

生命叙事是一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道德教育方式,它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通过叙事者与倾听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营造出真实的德育情景。生命叙事的对话形式可以进行扩展,不再要求对话者同处于一时一地,还可以跨越时空,通过多种手段营造历史感,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历史上的人物与处于当下时空的青少年进行启迪。

以古籍阅读的形式创设学生与藏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教师启发相结合的方式,重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险阻的传承之路,提升发扬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并从诸多藏书家身上吸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可贵品质。古籍阅读,是对生命叙事的形式的创新,从而达到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盛晓英.生命叙事:让德育拨动心灵之弦——试论道德教育中的生命叙事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0(10):16-17

[2]俞成效.生命叙事:让道德教育回归本质[J]中小学德育,2020(05):27-29

[3]李光杰.《绛云楼书目》研究[D]郑州大学,2012

[4]黄剑.张元济执掌商务印书馆与清末教科书的出版[J]学术研究,2020(07):138-144

[5]张道静.出版生活史视阈下的张元济[D]青岛科技大学,2020

[6]赵瑞.旧典新刊:郑振铎与古籍出版[J]中国出版,2020(15):65-69

[7]陈福康.郑振铎先生劫中得书[J]阅读,2020(48):45-48

[8]冯晋.梁元帝焚书[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9(11):78-79

[9]左华明.梁元帝江陵焚书史事探微[J]武陵学刊,2019,44(02):75-81

[10]王东琪.了不起的人与事,了不起的宋版书[N]新华书目报,2018-11-23(011)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