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但我不说

2021-08-05 05:48本刊编辑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爱意层面亲子

本刊编辑

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常常是私人化的,是一种独属的关系,但也脱离不了时代的特性,带着某种复杂性。本文中的3位家长颇有代表性,分別是70后、80后、90后,他们都在爱的表达层面有所思索。让我们看看,说与不说背后,他们是怎么想的。

蔡朝阳 70后

我们这一代父母,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在理论层面上,我们知道爱的表达,需要有直接的语言表达和身体接触,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容易做到。其中,拥抱这个动作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拥抱是一种很自然的肢体语言,我们也会受感染而拥抱孩子。但是在语言层面上,直接说“爱”,却有些困难。虽然我们知道,直接说出“爱”这个字,在亲子相处时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我们总是需要做比较多的自我心理建设,才会直接说“孩子,爸爸爱你”这样的话。原本,我们应重复表达这个词汇并内化,而事实上,却需要先有意识,才会这么去说,而不是自然而然的。这也跟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背景有关,也许我们没有被这么对待过。所以我说,70后这一代父母,是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我们想说,但总是话在嘴边就搁置了,所以我们需要去学习,更需要去实践这种爱的表达。

诗遥妈妈 80后

我们会更多反思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沟通。现代育儿思想对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产生了冲击,社会、媒体、学校、老师都在倡导大家用更多元更开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意。

比如,我们会注重一些带来仪式感的家庭聚会、户外游玩、节日庆祝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敞开心扉地交流。比如,通过电视媒介,真人秀里的亲子生活的示范展示,也让我们学会了通过拥抱、亲亲和话语经常向孩子表达爱意。幼儿园里,老师也会引导孩子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向父母表达“我爱你”,会引导家长坦诚地与孩子诉说自己的感受。另外,绘本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类似于《抱抱》《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都在传递一个信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说出“我爱你”吧。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比我们这一代更善于表达自我,亲子关系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即便我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原本在表达上比较羞涩,甚至会感到尴尬,慢慢地也会被孩子的言语行为融化,变得越来越柔情且善于表达。谢谢我的小宝贝。

缪缪妈妈 90后

我和缪缪是很“腻”的亲子关系,因为我的想法是:孩子是宠不坏的,爱是表达不够的。我是90后全职妈妈,每天都和缪缪在一起,所以我们之间的相处是很有默契的,小吵小闹不断,但也总是很快地被一个拥抱或者亲吻化解。比如,有次缪缪不愿意刷牙,我说了几遍也没用,然后我就故作生气状,她立马就说:“妈妈,我错了,我是很爱你的!”于是我们便抱抱,顺利讲和。

平日里,我总是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缪缪的生活,这也促使我以更敏锐的方式去观察她,有时在抓拍她的小表情时,我会忍不住说:“哎呀,我怎么会生出这么可爱的女儿呢?”她一脸陶醉地笑起来,靠到我身边。类似这样的话,每天都是你来我往的,形成一种正向循环,大概也会成为她未来的幸福基石吧。

我认为,爱要拼命表达。因为不表达的话,孩子就很难体会到那种真切的爱的浓度,这份浓度,将为孩子建立很稳固的安全感。我爱你,但我不说,似乎总带着某种隐隐的沉重感,而我希望,“爱”这个字就是我们的日常表达。

猜你喜欢
爱意层面亲子
大声说我爱你
把爱装进信封里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