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下的湘西土家族吊脚楼价值研究

2021-08-06 02:22黄艳丽严慧灵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6期
关键词:吊脚楼土家族湘西

■黄艳丽,严慧灵,李 泽,沈 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湘西地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国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依托当地特色生态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打造“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充分验证了“两山”的理念。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成为促进吊脚楼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及生态文明旅游的新动力。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来看,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独特形式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湘西吊脚楼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了拥有生态资源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的旅游风景。通过旅游发展生态可以将生态资源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体现了湘西土家吊脚楼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生态文化价值研究,促进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域文化传承。

1 土家族吊脚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观念

湘西位于山坡、峭壁和悬崖众多的武陵山区,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样式适应该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吊脚楼的建造原则体现“道法自然”,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平衡的较高水准。

1.1 水域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选址影响

湘西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山区地势,山峦叠嶂,山川与河流纵横交错,丛林幽深,悬崖峭壁、陆路不通。古时交通以水运为主,便捷的水运可以促进商业贸易,故形成有码头的地方就有发达古镇的现象[1]。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生态学特征体现在吊脚楼的选址在于山水之间,像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山顶的土家第一村——双凤村,两股小溪流在中间汇集成一条溪流,溪流下游的冲击平原上矗立着众多的吊脚楼。湘西土家族吊脚楼聚居区选址与水有关,惹巴拉吊脚楼的选址就在河流冲击的小平原上。经调研分析、整理发现湘西土家族地区大部分吊脚楼选址与水域选取相关并出现三种布局方式即中分、环绕、傍依(如表1)。

表1 水域与吊脚楼选址关系

1.2 人文观念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选址影响

湘西自古以来巫术流行,传统文化的人文观念也极大地影响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地址的选择。吊脚楼工匠中长久以来流传着这样的口诀 “屋打凹、后有靠山、坐北朝南”,遵循“大利南北,不利东西”的原则,选择南北方向,但房屋的朝向不是朝向正南,而是偏东方,以保证有更多的阳光照进门窗[2]。宅基地的选择也要遵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法则[3]。一面面向水流,其他三面背靠大山,水面经过的空气涌入吊脚楼建筑中,空气回旋在三面包围的山区中具有聚气的作用。从风水学的角度看这样的选址有利于聚财,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看这种朝向便于空气流动,临水的空旷面可将水汽流通,适宜人们居住。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选址既满足生活需求,也传达出土家族人心理寄托与和谐相处的思想。

1.3 气候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影响

根据湘西气象局报告,湘西地区降雨期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可达到全年降水量的41%-47%,年平均气温在16.4-17℃。土家族人为了适应湘西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潮湿闷热的特点,有意将建筑平面抬高,设计出具有生态建筑功能的底层架空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改善室内通风和隔热的作用,使建筑内部保持干燥,宜人居住[4]。湘西地区气候炎热,因当地居民在吊脚楼中设立烧火做饭的火坑(火塘),火坑产生的热气有利于室内外的空气流通,利散热。故吊脚楼也具有散热排烟的功能。湘西地区多降雨,吊脚楼的屋面坡度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降雨时排水需求。而且吊脚楼的屋檐较宽,这样的设计一是利于引水排水,二是形成过道,便于日常生活。另外建筑多为利用木柱支撑的下层架空结构,远看木柱犹如“吊脚”故而称为“吊脚楼”。它的生态建筑功能与散热排烟功能不仅具有节能效果,还对保护环境和保护耕地面积有着重要意义。

2 土家族吊脚楼就地取材的选材原则

2.1 材料选用种类

湘西地区自古以来盛产种类繁多的木材。根据湘西吊脚楼匠人口述,吊脚楼的材质选择与木材硬度、木材适宜生长环境、木材抗寒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吊脚楼主要使用两种木材为:杉木和椿木。首先,从杉木本质属性来看,杉木的材质较为轻软,便于加工、易于干燥、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使得加工后的板材不易产生形变。其次,当地的杉木材料经济实惠,杉木的根系发达,生长能力强,杉木比松柏长的快,适合做木材使用。最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梁、柱、地板等结构部件材料主要选用杉木。因青瓦是由当地的泥土烧制的陶瓦,相比于衫木树皮更加结实实用,经济成本合适,故屋顶通常采用青瓦。当地具有良好的岩溶生态,盛产石料,为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吊脚楼都在梁柱下垫雕刻的石墩、石墙或石块[5]。有些匠人因地制宜直接选用当地河流中的鹅卵石来堆砌石墙,就地取材,经济实惠。

2.2 选材及运用合理

湘西大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建筑都分布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导致经济相对落后,只有近水古镇交通便利,经济相对较好。湘西四大古镇中的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出现精致的木雕装饰足以说明土家匠人为节省远距离运输材料的开支采取就地取材,为减少备料中材料的浪费而讲究按需取材。当地丰富的木材石材资源提供了有利的建造条件,他们根据木材本身的长度、弯度等特性,进行吊脚楼材料的准备,如果木料的长度不够,可以通过榫卯进行拼接加高木料的高度。土家族在历史上经常需要进行迁移,他们学习榫卯结构,设计出可拆卸的吊脚楼建筑结构,使得建筑中的任何一个建筑构件坏损都可进行替换,也避免未来找材料替换建筑构件需要花长时间的运输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出现。当需要进行迁移时,吊脚楼可以按顺序进行拆卸,运输到指定地方再进行组装。故而吊脚楼能适应当地的地形与土家族人的需求,千百年湘西土家族都以吊脚楼作为主要建筑。土家人一直奉行就地取材、量材而用的准则,这也是土家吊脚楼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2.3 充分运用木材强度

在土家吊脚楼中,材料与功能完美结合的最好案例是“牛角挑”又被当地俗称为“挑枋”。这种结构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特点,使其顺弯抗压,能够承受更强的载荷。由于山区木材生长总是会在根部截面放大处变得弯曲,土家族人利用木材自然的凸起特性加工成了“牛角挑”(图1)。荷载力臂的增大使挑枋截面面积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减少对木材的深挖,以减少对力臂施加的压力,从而减少水平方向上对构建施加的作用力[6]。

图1 牛角挑

3 吊脚楼建筑的生态适应性

3.1 吊脚楼的地形适应性

武陵地区山高坡陡,如果采用平原建筑形式,肯定会造成建筑不适合山地地形,导致材料的浪费。土家先人吸取其他民族建筑精华,创造出一种结构稳定并省工省料的民居建筑形式——吊脚楼。它表现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山地适应性,无论是缓坡地面,还是陡坡地段,都有相应独特的处理方式。在缓坡阶段,建筑平面进行前移,拓展底部空间;在陡坡阶段,可整体平面后移,若不移,需要通过挖填进行筑台取得建筑的平衡;若想加层争取更多空间,就可以在上层建筑中整体平面进行迁移。

通过调研总结出吊脚楼与地形接触关系可分为三种,即附崖上爬式,附崖下落式,分台式。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附崖式,它的柱子与梁有穿插,柱子可以根据地面调整长短,有些柱子也可直接立在悬崖或者石块上,柱子与整体梁柱的连接运用榫卯结构,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分台式的第二层建筑常分成两半:一半建在有坡度的山地上,另一半需要吊脚支撑形成“半边楼”(图2)。

图2 牛角挑

3.2 吊脚楼的形态适应性

另外根据视觉形态又可以分为直撑式、悬吊式、斜撑式吊脚楼(如表2)

表2 湘西吊脚楼形态样式

3.2.1 直撑式吊脚楼

直撑式形态吊脚楼适应地形为具有高差的台地或者是位于溪流旁,悬挑的部位基本都是在临空或者临水那面,形成一个二楼建筑,一楼空出或者堆放杂物,垂柱直接落在地面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方,垂柱的目的就是增加悬挑部分建筑结构力学的稳定性。在湘西四大古镇中出现很多这种形态的吊脚楼建筑,参差不齐的垂柱支撑在河两边,悬挑的二层建筑,形成一个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风景画面,吸引着不同地区的人来观赏建筑,可谓是“千户相倚醉石上”,意境非凡。

3.2.2 悬吊式吊脚楼

悬吊式建筑通常出现在紧挨着有坡度的平台山体,需要用石头或者砖石筑起高台,常为二层建筑。吊脚楼主体建造在平台处,有坡度的那部分建筑一面悬空,在悬空处建筑外挑一个二尺宽走廊,悬空的走廊用雕花栏杆进行遮挡,保证居住空间的安全性,半地下多用于堆放杂物,柴火。悬吊式吊脚楼建筑适合地况不平整的山地区域,在湘西芙蓉镇此类建筑居多。

3.2.3 斜撑式吊脚楼

悬崖、高坎之类地形多修建斜撑式吊脚楼,建筑层数一到三层都有。建筑主体下方的支撑方式为三角斜撑,三角斜撑的视觉效果强烈。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形状,三角斜撑支柱材料大都为木柱,吊脚楼根据地形因素可长可短,起到支撑吊脚楼外出挑阁楼的作用。采取这样的建筑形式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它的开间进深和面积是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地形类型进行调整建造,而它的选址可以不受约束,广泛地适应生态环境,所以吊脚楼的形态适应性极强。湘西凤凰古城的沿河两岸的吊脚楼大多是斜撑式和直撑式。

3.3 吊脚楼的平面布局样式

建筑平面布局主要受到人文因素影响,湘西土家族一直都存在遵礼敬祖的思想。在传统吊脚楼的布局中,三间正屋必有堂屋是其建筑的构成规律[7]。就平面布局而言,保证主体三间房并排的情况下,逐次在建筑右边增设厢房,由“一字型”演变成“L型”及“U型”(如表3)。第一种为最基本形式“一字型”,建筑其开间通常为三间房横向排开。在一字屋的左右两端建对称的厢房称为“双吊式”又称U型[8]。因其具有平面形状如钥匙,故称钥匙头又称L型。吊脚楼造型朴素,简洁实用,从外面看为三间房实为五间房,将这样的形式称为明三暗五,还有明五暗九。

表3 湘西吊脚楼平面布局样式

4 吊脚楼在生态旅游中的价值

响应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号召,湘西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9]。以芙蓉古镇吊脚楼建筑群、凤凰古镇沱江吊脚楼建筑群、龙山里耶吊脚楼建筑群为代表的众多吊脚楼建筑群是湘西地区的重要文化生态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湘西古镇旅游业的兴起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实现了从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变。

4.1 生态价值

道家认为天人关系应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天人合一”的认识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奉行的准则之一,这不仅是必须奉行的准则,同时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绿水青山是坚持节约资源才能捍卫的,绿水青山是保护环境才能坚守的。保护湘西吊脚楼就是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不被浪费,生态环境不被污染。

土家族工匠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采用支护、悬挑、框架、堆砌等施工方法,既避免了占用农民耕地,又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12]。湘西吊脚楼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建筑,山峦错落成就了吊脚楼的参差起伏,人文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映成趣,达到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体现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生态价值。吊脚楼文化已成为湘西地区的独有文化,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交相呼应,达到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4.2 文化价值

在土家族人眼中吊脚楼的选址极其重要。“龙脉”不仅是选址周围的山脉走势,而且地方山脉中蕴含着可以庇佑居住者的子子孙孙平安顺遂、幸福安康的风水学内涵,“龙脉”的定位是通过当地巫师来决定的。堂屋是土家人宗教信仰中最为神圣的空间,因其文化性更强,故而决定了它在吊脚楼建筑中的居中位置。人神共处的信仰使得土家人形成独有的风俗面貌,每家每户堂屋都要表现出敬祖的思想,堂屋中的正面墙板必须粘贴或者雕刻六个大字,这六个字就是“天地国亲师位”。堂屋的主要功能都是祭祀祖先、迎接宾客、商议大事、做红白喜事。通过吊脚楼的结构布局和功能设置来塑造土家族民族文化心理,从这些可以看出吊脚楼在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价值所在。除此之外,湘西还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纪念地,1935年,贺龙、任弼时在湘西龙山县主持数场重要会议,会议在当时最大的吊脚楼(蒋家大屋)中召开。因此,湘西吊脚楼也可作为红色革命精神的承载纪念物,更具有红色旅游文化传承的价值。

4.3 经济价值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各行业竞相追捧的抢手话题,吊脚楼也不例外,象征着土家族千百年文化,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物质文化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使吊脚楼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不断转化。在湘西旅游业开发之前,吊脚楼只是作为当地居民居住的工具,旅游业开发之后,对土家人而言,吊脚楼是代表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旅游业的发展可促使吊脚楼与土家族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景观符号和标志物。提起吊脚楼,人们首先想到土家族和它的相关文化标识。从吊脚楼到吊脚楼文化,再到土家文化的文化思想,展现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新前景,从生态到经济,既保证生态平衡又带动经济发展,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13]。生态旅游发展依托当地的山水人文独特风光,保护纯净的自然环境,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受得到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生活,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确保社区农民的主体地位,配合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了乡村旅游,金山银山回馈涵养绿水青山[14]。

5 结语

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审美风格将实用与审美合二为一,是建筑艺术,是文化载体,是智慧结晶,更是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吊脚楼是湘西土家族传统特色文化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保护与传承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湘西的旅游建设是建立在维护生态经济基础之上,生态+旅游的新旅游模式促进了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变。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态价值在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发农村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农村脱贫。

猜你喜欢
吊脚楼土家族湘西
土家族情歌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土家族
欢乐湘西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走进湘西凤凰城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