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时代法治浙江建设的践行者

2021-08-06 16:16李旺荣
浙江人大 2021年6期
关键词:律师条例浙江

李旺荣

2021年是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议15周年。作为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欣喜地看到15年来法治浙江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已形成了具有开拓意义,又有浙江辨识度的一批法治实践成果。通过深度参与法治社会实践,我感受颇深。

扎根基层,亲历法治建设。法治浙江建设15年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都非常重视发挥律师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律师提供了多元化的工作平台。

作为一名律师,我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为嘉绍跨江大桥、杭绍台高速等20多个重点项目,袍江、高新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提供全程法律支持;十九大召开前夕,作为绍兴市委督导专班成员,参与市级部门18件信访积案化解、中央环保督察组信访答复件法律意见审核。

同时,积极参与城区人力三轮车整治等,向政府递交重大事项实施方案法律意见,为依法妥善处置危机和突发事件,发挥了一名律师在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智囊作用。

通过这些法治建设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构建符合国情、人民满意的法治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更需要理性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法律人,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参与开展重大事项法律风险评估,有利于提升政府法治化水平。

以人为本,尽显责任担当。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必须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来适应日趋多元的利益诉求。

2013年2月,我收到一封求助信:一名当事人在上班时发生一次意外事故,致右眼失明,因医院治疗不当,致其左眼也幾近失明。因多年的诉讼、上访,成了一名“挂号”的“老访户”,她来信请求我给她指条“法”路。

为劝阻可能发生的上访事件,收信后我马上约她到律所见面。经分析案情,我建议她通过再审来解决诉求。当天,我为她整理了一套再审材料,第二天开车陪她到法院立了案。

类似这样的信件,我每年都会收到。无论再忙,我都会耐心接待他们,尽量引导他们信法,不信访。

通过多年的代表履职,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一定要深入基层感知人民心声,当一名名副其实的“责任”代表,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发挥专长,贡献专业力量。律师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法律实践的切身体验者,具有参与立法的天然优势。作为绍兴市立法咨询专家,我参与了《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起草工作。为避免地方立法偏离民意,我运用自媒体发出征询函7000多份,共征集到了10000余条立法建议。同时,主持召开了40多次专题会议,将成熟的意见通过法言法语吸收到条例中。最终,在第8稿累计20余万字的基础上,向市人大递交了条例初稿。

除参与绍兴地方立法外,我还参加了《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80多件浙江省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出了900多条修改意见,在推动法治浙江建设中贡献了一名专业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回首过去15年,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我从一名普通的律师成长为全国优秀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今后,我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要求,继续投身到法治建设的滚滚洪流中去,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律师条例浙江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新婚姻法”说道多 听听律师怎么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建设律师队伍”:1950年代的律师重塑
新版党纪处分条例修订要点
我遇到的最好律师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