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为乡亲

2021-08-06 09:21钱玺勇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作队山村驻村

钱玺勇

许雪莹,中共哈尔滨市委政策研究室研究二处专员,2017年6月派驻延寿县团山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2020年12月荣获“2020年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听说了吗,许书记又要回来了!”

“这可太好了!咱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在延寿县延河镇团山村,许书记重新回村工作的消息像春风一般吹进每家每户,振奋了村民的精神。

村民们口中的许书记正是许雪莹。自2017年6月参加扶贫工作以来,他不仅让团山村的村风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村民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如今,乡村振兴的召唤让许雪莹又主动请缨回村工作,回到他割舍不下的乡亲们身边。

改善民生,村民更添“幸福感”

四年前,在许雪莹刚踏进团山村时,就体会到了“行路难”——团山村地处延寿县的“西大门”,全村四个自然屯,之前只有一个屯实现了屯内路面硬化,其他三个屯都是砂石路,机动车一过就扬起一片尘土。

沿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村路走访了全村近百户村民,许雪莹听到的全是村民的抱怨声——一到雨雪天气,村民就不敢出门,路面的泥坑陷人又陷车;秋收時,载重的运粮车甚至出不了村,因为路面不实,车辆时常发生事故……

“民声呼唤民生”。许雪莹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改变贫困村状况,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于是,他将收集到的民意民声和掌握的实际情况形成紧急报告,向县政府提出修路申请。

“许书记到村才几天啊,能办成这么大的事吗?”就在村民心存疑虑时,经过许雪莹多方筹措的修路款拨下来了。2017年10月,投资220万元的5.5公里屯内路和3.3公里通屯路建成通车,短短四个月时间就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大难题。

“这回无论刮风下雨都能出行了,秋收再也不怕车进不了屯了。”72岁的老生产队长于振江感慨万分。走在平整宽敞的路上,村民的心顺了,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只是第一步。为彻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让村民的生活更加舒适,许雪莹领导改造村里的民房,实现了村民的“安居梦”;自来水管道也顺势接通,当清澈的自来水流出的那一刻,村民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驻村这几年,许雪莹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换了一个又一个,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村民的需求。当发现村民普遍存在看病不便的问题时,他邀请哈尔滨的医疗队到村里义诊,先后帮助几十名村民看病、检查身体。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家事。”许雪莹的诚心、耐心让他成为村民的依靠。71岁的村民张喜仁一家把他当成恩人——在2019年初春的一个寒冷凌晨,张喜仁突发脑梗,他的老伴儿跑到工作队驻地求助。许雪莹和工作队队员们将老人背上车,迅速送往县医院。张喜仁在康复后握住许雪莹的手感激地说:“医生说,我要是再晚来一会儿,即使治好也会留下后遗症。你们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像这样的感谢,许雪莹不知听了多少;像这样的实事,他也数不清做了多少。几年间,他熬白了头发、晒黑了皮肤,用自己的辛苦付出换来了村民的美好生活。看着房屋整齐有序,道旁花草芬芳,村民广场设施完备,医务室里药品齐全,村民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许雪莹觉得,值了!

扶贫扶志,“闲人”走上致富路

团山村不大,但扶贫任务却非常艰巨——在全村279户、794口人中,贫困发生率高达18.2%。为解决村里土地贫瘠、种植结构单一导致的村民收入不高问题,许雪莹充分利用村里的区位优势,发展果蔬种植产业和中草药种植产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产业逐渐形成了规模,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贫困户也逐渐过上了抬头日子。

然而,虽然村里有了优势产业做支撑,勤劳致富成了大多数村民的追求,但许雪莹也注意到,个别贫困户宁可戴着“穷帽子”吃低保,也不愿自食其力、主动脱贫。

贫困户李成刚腿部有残疾不能干重活,每天不是躺在炕上玩手机,就是靠着墙根儿唠闲嗑儿。要是有人问他不干活靠啥生活,他就振振有词地说:“我是贫困户,政府不能扔下我不管,我不干活也得给我发低保养着我。”

这些“靠着墙根儿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闲人”,让许雪莹最为忧心。他深知,只有扶志,才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

为了开启扶贫扶志的闸门,推动精准脱贫、促进乡风文明,许雪莹组织开展了“政研杯”团山村孝顺之星大赛。他把驻村补助款拿出来,为评选出的“孝星”们每人奖励一台洗衣机,让村民看到做好人好事带来的荣耀和实惠。同时,许雪莹特别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典型”“活经验”形成脱贫示范,引导、感召、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村民,增强他们“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和决心。在他的发起下,村里的脱贫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日渐多了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于文华发展生产,务工创收;于洋洋夏季在砖厂务工,冬季到亚布力当滑雪教练,年均增收四万元;贫困户孙培成身残志坚,天天骑电瓶车去镇里修鞋,每月增收近千元……看到这些脱贫典型的事迹后,李成刚的脱贫志气被点燃了,逐渐意识到“等、靠、要”的思想是不对的——“许书记常教育我‘靠人不如靠自己。看着别人都用双手致富了,我也不能拖后腿。现在我到蔬菜大棚打工,每天能挣100块钱,日子有了新盼头。”

曾经的“闲人”成了忙人,在致富路上各显身手。村里红火的发展氛围,也吸引了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为了进一步留住“乡愁”,吸引更多年轻人建设家乡,许雪莹深入走访,历经几十次调研和搜集史料,为团山村建起了村史馆,让年轻人对村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村里的发展蓝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加强了与村里的联系,吸引了数十名外出务工村民回乡建设。

培育“头雁”,乡村发展有“后劲儿”

在村里工作的时间越长,与乡亲们的感情越深,许雪莹就愈发关心这个 “第二故乡”未来的发展。“驻村有期限、发展无限期。脱贫只是村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村子要想发展好,必须要有后劲儿。”这是许雪莹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团山村得到可持续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许雪莹发挥自己和工作队队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视野较宽的优势,带强队伍、带好作风,给村里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通过“强堡垒、打造好班子,强作风、锻造好队伍,强引领、完善好机制”的“三强三好”方式和“养、扶、育”系列措施,许雪莹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组织带头人,对积极上进的村民在思想上重点引导、在工作上全力帮扶、在能力上重点培养,让全村不同年龄段的七名骨干成为培养对象;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对村干部手把手教,从“帮着干、带着干”逐渐过渡到村干部“自己干、主动干”,充分调动村干部和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

“他确实不一樣,思路新、办法活,不仅党建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更能凝聚村里的年轻人。”村党支部书记侯桂霞对许雪莹的工作方法赞许有加。

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这是许雪莹驻村以来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许雪莹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在驻村的第一年就修订和制定了《团山村项目谋划制度》《团山村卫生管理和约束机制》《团山村村规民约》等八项制度,还强化了团山村党务、政务和财务公开等制度。

“许书记自从来了以后,就领着党员干部们带头清理村里的垃圾,给我们打了个样儿。现在村里没有人破坏环境了,都争着做保洁员。”让村民引以为豪的美好环境,是许雪莹带领大家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现在,不仅村“两委”严格执行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广大村民也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改变村里脏、乱、差的局面。

通过强班子、育“头雁”、立规矩等一系列“组合拳”,村干部和党员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雪莹第一时间返回村里,带领村“两委”成员科学周密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村民虽然也有恐慌和抱怨情绪,但出于对许雪莹和村“两委”班子的信任,村民都十分配合防控工作,最终实现了村民生活平稳有序和疫情“零发生”“零传染”的既定目标。

作为哈尔滨市直部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最年轻的队长,许雪莹实现了从“坐机关”到“坐炕头”、从“一门精”到“多面手”的转变。在四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中,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圆满完成了帮扶任务。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单位要选派驻村干部,他勇于担当,再次返回村里,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从驻村帮扶唱凯旋到乡村振兴再出发,许雪莹的故事还在继续…… ?

猜你喜欢
工作队山村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我请大雁落山村
山村之晨
扶贫工作队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中办国办: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山村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