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的制约瓶颈

2021-08-06 02:19周芳菲
新农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新农人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新农人”存在社会认同不足的问题,其现实因素是多样的,包括主体对自身认同的不足、多元他者的质疑和不解、强化身份认同的制度供给与制度消化欠缺存在的矛盾以及舆论宣传存在问题。详细阐述这些现实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解决这类群体社会认同不足的问题,为增进大学生“新农人”的社会认同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现实因素;制约瓶颈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多元力量促成了部分大学生从“毕业的创业者”到“新农人”的身份转换,使他们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贡献力量,也对社会的认同投出更多的期待。然而,由于大学生“新农人”身份的特殊性,整个社会对其的认同程度较低,这也成为制约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增进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面临的现实障碍。

1 主体向度:“角色期待”与“自我认同”的鸿沟

角色主观意愿中的美好期待与现实生活中角色对象的自我认知存在一定鸿沟。大学生从城市回归乡村,从工业文明回到农业文明,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大学生“新农人”调整生活节奏、转变生活方式来适应农村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新农人”的价值理念也在影响着农村文化,为农村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工作后面临的困难或问题让大学生意识到,现实情况与自我期待也并不完全一致,社会期望与自我认同很难完全契合。大学生“新农人”身份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贴上了时代的标签,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新农人”以及社会其他群体对于这一身份的角色期待是“新农人”身份存在并得以确认的逻辑起点,而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和和理想的追求,大学生“新农人”无法脱离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取向,也无法避免经济领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种差异的格局下,美好期待与自我认同很难契合,主体对象对其所扮演的角色难有自信和自我认同。

2 多元他者:家人亲属的反对、村民质疑与相关利益者不解

2.1 血缘关系:家人亲属的反对构立了“新农人”身份归属的屏障

家庭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精神家园。家人亲属对其主体的社会认同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若家人认同,则促进“新农人”身份自我认同。家人的支持、认同能够给予大学生“新农人”精神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强化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自我认同。大学生“新农人”多为80后、90后,生活在较为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中,使得他们更为独立,更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家人对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想法抱以支持、认同的态度,并且给予一些资金支持,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这样的鼓励都给了大学生“新农人”前进动力,是他们能够走下去的最坚实的支撑。若家庭反对,则加重了“新农人”身份质疑。在质疑声中,一些“新农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在情怀与现实中博弈,思考“合适”的出路,这无意为“新农人”的身份归属构建了屏障。

2.2 地缘关系:村民质疑催生了“新农人”社会认同的隔膜

地缘关系是仅次于血缘关系的又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大学生“新农人”中,即便有许多“农二代”,但从城市回到农村时,都将面对既有的或是新建立的地缘关系。村民期待有助于完善“新农人”身份构建。大学生“新农人”往往被看作是投身乡村建设、有一定专长的知识分子形象,村民对他们的到来充满了期待,渴望他们能够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惠及邻里乡亲。当大学生“新农人”联农带农取得一定效益后,村民会对其感激和赞美并给予帮助,同时也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期待。在这样一种螺旋上升式的期待形成中,大学生“新农人”的身份构建进一步完善,其社会认同感也进一步加强。而村民质疑则催生了“新农人”社会认同的隔膜。初到村里时,大学生“新农人”需要经历一种社会角色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则需要强化既有的地缘关系,并且建立新的地缘关系。但是,部分村民无法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做法,担心他们的到来会影响到村民的生活,因而产生质疑。这使得大学生“新农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有种不被认同的“隔阂感”。但在这样的质疑中,大学生“新农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反复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

2.3 业缘关系:相关利益者不解加重“新农人”社会认同的隐形压力

所谓业缘关系,指的是在从事某项工作或欲从事某项工作时,与该领域的其他人形成的关系。然而,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特征的传统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的参与者多局限于当地的村民。因此,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业缘关系所组成的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中,往往是相似的或是同样一批人。而对于大学生“新农人”来说,高等教育经历、企业就业经历等都为他们建立了更加丰富的业缘关系,也帮助了大学生“新农人”身份社会认同的建立与强化。其中包括了大学生之间的联合、经营大户的支持、村委会和前辈的帮助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等等。相关利益者虽然期待大学生返乡,但并不意味着对大学生“新农人”的身份认同,反而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回到乡村会丧失一些机会,影响子女的发展。相关利益者的不解,无形中给大学生“新农人”施加了隐形压力。

3 政策制度:强化身份认同的制度供给与制度消化欠缺的矛盾张力

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近年来,国家强化大学大学生“新农人”身份认同的制度供给,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制度消化能力欠缺、實施力度不强、务实程度不高等问题。

3.1 强化大学生“新农人”身份认同的制度供给

鼓励型政策是对推动社会正向发展的行为和现象的扶持。它包含了奖励因素和手段,其目的是引导公众朝着公共机构所倡导的方向努力。对于“新农人”来说,鼓励型政策增加了他们投身农业的信心与激情,也让大众看到了“新农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扶持型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重点倾斜、优先扶持等方式,促使某些产业或部门优先发展、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类政策在促进他们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新农人”们的共同脉搏,对其群体归属感的塑造起到了积极影响。政府的保障型政策也有助于大学生“新农人”的社会认同。由于大学生“新农人”扮演着创业者和农业生产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国家针对大学生“新农人”的保障型政策主要有创业保障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两种。创业保障政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税费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创业失败后的生活补贴、贷款延期和免息等方面。农业保险政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创业者因为不可抗力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时,政府会给予相应补贴。目前,针对大学生“新农人”创新创业的保障型政策还存在补助落地不足、政策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新农人”解决返乡创业的风险性与不稳定性问题。因此,大学生“新农人”呼唤着更体系化的保障型政策。

3.2 制度消化能力欠缺、实施力度不强、务实程度不高

鼓励型、扶持型、保障型三种政策相互配合,成为“新农人”社会认同建构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政策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实施力度和落地程度不足,务实程度不高,功能不明确,导致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度不高。一方面,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大,落地程度存在不足。政策实施对鼓励年轻人助力乡村振兴有一定鼓励作用,但是落地还不够,政策力度不够大,惠农政策的倾斜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整体规划务实程度不高,政策功能不明确。政府整体规划务实程度不高,政策功能不明确。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创业“新农人”在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帮助有所欠缺,不利于增强该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并且政府未形成科学完善的政绩观,未能立足“新农人”的生产需要,扶强不扶弱的发展思维仍然存在,构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条件不成熟。

4 舆论宣传:宣传力度不足、覆盖面狭窄、媒介与方式单一

4.1 媒体宣传力度不足

媒体宣传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职责,在融媒体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应强化媒体的宣传,增强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但目前,媒体对于大学生“新农人”的报道却寥寥无几,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学生“新农人”归属感不强,造成其社会认同感降低。媒体宣传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宣传缺乏时效性。媒体对于大学生“新农人”的舆论宣传推广不及时,未能较好地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降低了大众对“新农人”关注度。另一方面,宣传缺乏互动性。当前,媒体宣传平台提供的内容信息大多为传统线下内容的简单“迁移”,并未结合大学生“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报道,个别媒体为了节省资源,选择“转载”已有线上资源,以降低宣传成本,忽视了媒体、观众与“新农人”互动交流。

4.2 宣传覆盖面狭窄

当前媒体已经开始注意到大学生“新农人”这一群体,在荧屏、网络、报刊等媒介上对其宣传报道,对强化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访谈的情况分析,目前媒体对大学生“新农人”宣传覆盖面略显狭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新农人”数量众多、分布零散,难以全面展开报道,多数主流媒体只停留于对其中一部分典型代表反复报道的层面,且报道时间往往是在对象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这势必导致社会缺乏对大学生“新农人”的客观、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新农人”的宣传报道也主要聚焦在其身份属性,而忽略了大学生“新农人”的创新创业经历、联农带农情况以及大学生“新农人”在创业过程中所展现和演绎出来的积极进取、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这势必影响了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新农人”的认同。

4.3 宣传媒介与方式单一

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大学生“新农人”的宣传,提升社会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对大学生“新农人”的宣传,主流媒体占据舆论场的主力地位,但商业新兴媒体及自媒体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其社会认同的强化。另外,媒体对大学生“新农人”宣传的方式手段单一,缺乏特色,较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也影响大学生“新农人”身份的建構和社会的认同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但当前培养大学生“新农人”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新农人”的政策认同、身份认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机制、营造大学生“新农人”舆论认同等措施势在必行,对于进一步增进大学生“新农人”的社会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增进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基于苏北地区大学生‘新农人创新创业典型的调研”(项目编号:tzb202003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芳菲,女,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新农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