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困境及策略

2021-08-06 02:23周一萍
新农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武山县新一轮生态效益

周一萍

新一轮退耕还林是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问题的重大工程,对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武山县始终根据基本的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要求摆在第一位,努力营造生态林,推动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建设工程的实施,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武山县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其困境,积极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继续提高退耕还林成效。

1 武山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困境

1.1 工程任务难以落地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难以落地,因为虽然武山县有与政策规定相符的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但缺少落实新一轮任务的空间,导致安排的年度任务中实际完成的年度任务非常困难,工程建设落地难度越来越大。

1.2 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武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区域大多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深度贫困村,林业收入以退耕还林补助或者其他林业项目为主。但是补助资金有限并且周期长,退耕农户在工程建设前期要投入大量成本,局限于对林木实施单一管护,林业的后续产业和林下经济被忽视,长期以往挫伤了部分林户的积极性。

1.3 效益监测不够深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益监测能为研究相应政策、发放补助资金等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但是现阶段武山县对于工程效益的监测停留在表面,特别是生态效益监测不到位,无法及时掌握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果,阻碍后续工作的开展。

2 武山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策略

2.1 做好基础工作,将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位

武山县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主要包括:第一,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和统筹耕地休养生息这一要求,针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污染严重、沙化严重的耕地等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对于需要退耕的耕地不得将其划分成永久性基本农田,更不能将已经退耕的土地作为新一轮工程项目。第二,根据国家规定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专有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護对应的指标细化到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库里,保证地块的合法落实,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第三,全面落实整地工作,沿着高线方向整地、挖穴,控制树苗品种,切实做好栽植和验收等工作,保证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树苗的成活率,与标准不符的还林还草工程必须返工重造。

2.2 鼓励规模化经营,促使后续产业快速发展

后续产业的发展是提升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的必要支撑,武山县应鼓励、引导规模化经营的实施,体现规模化效应。第一,针对符合流转要求的土地集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工程建设初期就要体现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在气候和立地条件适应的前提下让农户自主选择种植树木的品种和数量,明确管护措施,同步规划林菌、林草、林药、林果、林农以及林蜂、林畜、林禽等产业的配套发展。第二,针对已经造好的林地要实施规模化经营,解决农户缺少退耕还林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问题,帮助其降低成本,提高建设效益。第三,在工程建设中始终遵守自愿自主和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促使普通农户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增收,保持工程建设积极性。

2.3 有效监测综合效益,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在工程建设中要重视对工程综合效益监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有效监测生态效益。第一,通过加强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监测,解放生产力,多余劳动力也能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第二,要及时检查、验收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向上级部门反馈造林结果,对验收合格的工程要及时上图入库,在数据库里做出准确的反映,完善数据管理体系,为后期办理退耕还林工程的用途变更、确权登记等提供法定依据。第三,在监测生态效益时着重监测退耕还林之后的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积累林木营养物质、固碳释氧、净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情况,估算其价值。

3 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性方式,武山县务必要立足于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经济与社会发展动态着手,全面落实工程建设,确保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取得新的成果。

猜你喜欢
武山县新一轮生态效益
新一轮高考备考备忘录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武山县2015年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总结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
武山县粮食生产存在问题与建议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马山县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