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

2021-08-06 16:24张志伟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苦难超越苏轼

张志伟

摘   要: 苏轼是震古烁今、影响深远的一代文豪,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几与祸患相始终,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巨大和鲜明的反差,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正因为生平经历的坎坷波折和巨大的文学成就,苏轼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著书的热点。其中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苏轼传》结合对苏轼文学作品的解读,按照降生、出仕、贬谪到辞世的先后顺序,用较为客观全面的笔触完美演绎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本文通过分析书中对“乌台诗案”的解读探索苏轼在苦难中一次伟大的超越。

关键词: 苏轼   乌台诗案   苦难   超越

一、引言

“苏轼”二字在中国文坛上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宋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作品①(435),可以说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方面,苏轼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达到了那个时代登峰造极的高度②。

正因为文学成就之大,苏轼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著书的热点,关于他的传记著作层出不穷③,比如林语堂先生所著的那本《苏东坡传》,就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我最近也读了一本有关苏轼的人物传记——《苏轼传》,是由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書,整本书在叙述苏轼人生经历的同时,又穿插对其诗词文章的解读,就像这本书的编者所评论的一样:每一篇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都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诗词是作者人生荣辱的心迹袒露。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毫无疑问,苏东坡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坷曲折,是饱受苦难的,然而苏东坡却可以称得上一位智者,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之间,他没有因名利而迷失本心,也没有因苦难而一蹶不振。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为后世所传颂。

二、一场飞来横祸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苏轼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乌台诗案”便是其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在王水照和崔铭所著的《苏轼传》中,“柏台霜气夜凄凄”这一章对“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有了很详细的描写。

就像书中所说:苏轼生性放达,喜欢舞文弄墨,常在诗文中讽喻朝政,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会给他带来一场横祸。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循惯例进上表,在这封表章中,他表达了自己想要为百姓办实事、一展宏图的心愿——“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然而当这份《湖州谢上表》像以往的每一份表章一样,在邸报上发表,供群臣传阅时①(144),一场厄运开始悄然降临在苏轼的身上。

苏轼是一个文人,又常在诗文中讽喻朝政,即使是谢上表,也不免在其中加上些个人情感,他在文中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要知道“新进”一词从熙宁以来已成为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的代名词,苏轼这样公然指称朝廷百官①(144),难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小人所利用,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紧接着,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给苏轼定了毁谤朝政之罪。苏轼才刚刚上任三个月,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三、身心上的折磨

我认为,这本《苏轼传》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将苏轼的生平与诗文相穿插进行叙述描写,更重要的一点是其对苏轼的解读更全面客观,在读者面前还原了一个形象更真实丰满的苏轼。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评价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他的笔下,苏轼乐观旷达的一面尤为突出,“乌台诗案”对于苏轼而言不过是人生的一次磨难,他甚至在身陷囹圄之际也能找到乐趣,这样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不由自主地带上林语堂的主观情感,缺乏真实性;对比之下,《苏轼传》中的描写稍显客观,苏轼的表现就显得更详细真实:苏轼为人乐观旷达,却忘了在现实生活中他其实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喜怒哀乐,即使是再乐观潇洒的人,面临这种灭顶之灾,也会同寻常人一样会忧心、会恐惧……

苏轼甫一被押解到汴京,便被投入了御史台,也就是乌台的牢房。在这里,李定等人为了治苏轼死罪,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收集苏轼的诗文集,找出自认为有问题的作品拿来审问,想要屈打成招;他们通过恐吓威逼甚至辱骂殴打等各种方式软磨硬泡,达到让苏轼认罪的目的。在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的精神和肉体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①(153)。苏轼是一个文人,文人是有傲骨的,面对这种非人的对待,苏轼即使再乐观、再旷达,今昔对比之下,作为一个将死之人,他的心里也难免生出一丝悲凉之意,他在狱中提笔写下了两首凄楚哀怨的绝命诗——《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不得不说,这样的苏轼让我有亲切真实之感,不再像遥不可及的仙人一样,潇洒乐观、笑对浮沉,而是一个也会失意、会绝望的文人。

然而苏轼还是幸运的——他的才华挽救了他。面对苏轼一案,宋神宗本人很矛盾纠结:一方面,他恼怒苏轼的恃才傲物,另一方面,他又欣赏苏轼的才华①(155)。最后在曹太后和王安石的劝谏之下,皇帝终于做出终审判决,从轻发落,将苏轼贬至黄州充团练副使。

尽管苏轼出了狱,但这一百多天的牢狱生涯肯定给苏轼的心灵留下了一个不小的创伤。对于这段生活,《苏轼传》中描写得十分丰富,它将苦难充分展示的同时,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更真实的苏轼。就像书中所说:“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①(165)我认为,这种描述并不夸张,毕竟生死一线之间,无论是谁刚劫后重生也没有心情去放松,谁知道下一秒自己会不会掉脑袋呢?

初到黄州的那些日子里,苏轼常常整天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强起出门去,孤梦犹可续。”①(165)甚至在后来的大半年里,苏轼都生活得战战兢兢,即便是写给朋友的书信也往往再三叮嘱:“不须示人”“看讫,火之”,唯恐“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就像作者所说,这并非完全是惊弓之鸟式的自我防范,恰恰是对现实境况的直觉反应①(169)。试想,一个人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以后,他的反应肯定不是大肆庆祝,而是小心翼翼,更何况苏轼是在满怀豪情壮志,准备一展才能造福百姓的时候被贬谪,在这样的打击之下,苏轼绝不可能豁达到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相比其他赞美歌颂东坡经历磨难后依然豁达乐观的著作,我觉得《苏轼传》中的这位大词人显得更有人情味,用现代话说也就是更“接地气”了。

四、苦难成就超越

苏轼真的会被这场飞来横祸所打击、所毁灭,从此一蹶不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如这本书中所说:“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人类所固有的弱点,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在困苦无望的处境下,苏轼也和常人一样感到无奈和悲哀,但是他却不会被这种阴郁的情绪长期主宰,他永远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①(198)苏轼之所以能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绝对不会因为这一次打击便萎靡不振,泯然众人矣。相反,他只会越挫越勇,就像他在《晁错论》中所说的一样:“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在这样坚忍不拔的信念下,苏轼寻求到了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佛教,他在静观默照中开始反思这场灾祸,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找原因①(171),意识到自己在没有深入了解国家现状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才华和意气发表意见的行为是多么错误。但是,这种毫不留情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并不意味着苏轼对自我价值的全盘否定,更不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完全泯灭,而是对自我、人生、现实的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它去除的是植根于一己荣辱得失之上的“骄气”,依然保留着忘躯为国的“锐气”,使卑琐的“小我”纷然破碎,使符合儒家道德人格精神的“大我”决然挺立①(172)。

即使是生活在偏远贫苦的黄州,苏轼也能寻找到乐趣:他会和农民、渔父、商贩交谈,即使是不相识的人,也能同他们相言甚欢;甚至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垦荒地,过上了真正的农家日子,“东坡居士”由此而来。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他能从一开始的困境中走出来,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不可否认的是,“乌台诗案”确实是苏轼人生中的一次低潮,但也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苦难使人成长,对于苏轼来说,“乌台诗案”不是毁灭而是重生,经过这次变故,苏轼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在人格超越的同时,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超越。无论是在文学创作题材上还是风格上,苏轼在继承之前豪放旷达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心境变了,他从“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的仕途渴望变成了“聊从造物游”的超然淡泊;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变成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潇洒自在。

尽管他依然是那个潇洒旷达的乐天派,但经历了“乌台诗案”和贬谪黄州的生活后,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嘆,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在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我们看到了苏轼在苦难中实现的超越——他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在洒脱、空灵超然”……

五、结语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这本《苏轼传》按照苏轼从降生、出仕、贬谪到辞世的先后顺序,用较为客观全面的笔触向读者们完全演绎了他跌宕起伏一生,尽管作品中仍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相较于其他著作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将人物生平与文学创作相互交织,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又有了不同的韵味。虽然书中的解读不像其他专门评析苏轼作品的著作那么全面专业,但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有了很大的帮助,结合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揣摩,在体味苏轼起起伏伏人生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生平经历和文学作品相互穿插,给这本人物传记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和文学性。

读完这本书,我对苏轼的人物形象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就像作者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写的一样:“苏轼绝不是一个道貌岸然、可望而不可即的圣贤,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是现实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①(437)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我更愿意相信那个因身陷囹圄而绝望悲切的苏轼是真实的,更愿意相信那个因贬谪黄州而失意彷徨的苏轼是真实的,更愿意相信那个因垦荒东坡而自得其乐的苏轼是真实的……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苏轼是伟大的,“乌台诗案”并没有毁灭了他,经历挫折后的他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重生,选择依然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保持乐观豁达的胸襟,不断地超越自我,接受人生的下一次挑战,这样的苏轼值得每一个人敬佩。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是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④

注释:

①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②刘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读林语堂《苏东坡传》[J].全国优秀作文选,2010(3).

③崔海正,冯莹.为“思想者的苏轼”立传——简论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④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2]刘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读林语堂《苏东坡传》[J].全国估秀作文选,2010(3).

[3]崔海正,冯莹.为“思想者的苏轼”立传——简论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5]王春霞.读苏东坡的四部传记[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苦难超越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跨界与超越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