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修辞刍议

2021-08-06 09:06徐辉丽孙开玉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徐辉丽 孙开玉

摘   要: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留存并仍在使用的古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民族凝聚力。汉字的字形修辞自古有之,只是关注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没有太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生动形象的借形摹物、巧妙含蓄的解形示义、意蕴丰富的变形寓义三个方面论述了汉字字形的修辞方式,体现了汉字字形在文字使用过程中生动有趣又意蕴丰富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字形修辞   借形摹物    解形示义   变形寓义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能延续几千年未曾断裂且一直还在使用的语言文字。每个汉字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饱含了独特的审美韵味和哲理意蕴,具有神奇的力量。作为表意性文字的汉字和表音文字有很大的区别。表音文字的构字依据是文字的语音,表意文字的构字依据是意義。这种特有的表现方式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丰富的审美趣味。字形修辞是借助汉字的表意特性实现的。汉字的字形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①。这样的修辞方式主要是利用汉字的字形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字音、字义没有太多关系,这体现了汉字以形表意的独特的物质形式。

虽然对汉字字形修辞的研究自古就有,但一直都是零星地散见于各种文论中,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等,并未成系统,更不用说深入分析了。直至修辞大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专门将汉字形体列出一节进行少量的论述研究才开始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借形摹物、解形示义、变形寓义三个角度阐述汉字字形修辞。

一、生动形象的借形摹物

作为表意性文字,我们最早的文字主要是源于图画的。先祖们依据事物的外形对其进行描画形成了汉字的雏形,我们将其称之为象形字。象形字在造字之初是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摹出的对事物外形特征的认识,所以文字字形和事物外形之间有直接联系。如表示太阳和月亮的“日”“月”和表示山水的“山”“水”就是依照事物的样子描摹出的,而后定型使用至今。虽然在后来文字发展和简化的过程中,很多象形结构的文字日益线条化和符号化,但它以形表意的本质特征一如既往。这种以形表意的字形构造方式在日复一日的使用过程中融入和影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古往今来,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结构简单、富有特点的文字字形描摹一些事物的情态特征,这样的修辞方式我们称之为借形。以借形的方式描摹客观事物能给人一种如见其物的形象感,不仅生动具象,而且言简意丰,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如:

(1)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小学一年级课文《秋天到了》)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鲁迅《阿长和山海经》)

(3)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有见过的奇观。(陆定一《老山界》)

在例(1)中,碧空中,大雁成群结队地往南迁徙,作者用“一”字和“人”字生动形象地展现秋天大雁南飞时的队形。例(2)中,鲁迅用一个“大”字描绘了阿长伸开手脚、仰面朝天的睡相,短短三十余字就描绘出阿长肆意放松的睡姿和小鲁迅被挤得无处翻身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阿长的粗鲁懒散和小鲁迅弱小无奈的模样,简洁明了。例(3)中,陆定一用一个“之”字展现了山腰的火把和天上的星光融于一体的奇观。

这种借形摹物的表达方式不仅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用“国字脸”描述像“国”字一样的方形脸,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播康辉正是以精准的播报和“国字脸”深得百姓的认可和喜爱;“八字胡”指像“八”字一样在嘴巴上方两侧的胡子;“工字房”描述的是像“工”字一样一梯四户的房型;“品字房”表示的是像“品”字一样一梯三户的房型;“十字路口”说的是像“十”字一样前后左右都有路可通行的路口;“丁字街口”表示的是如同“丁”字一样只有三个方向可通行的街口;还有“回形针”“米字格”“八字步”“金字塔”等。简单形象的汉字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的情状,令人见字如见物,不用过多的言语描述,意义就在字形中。如此表述,既简洁明了,又生动形象,不仅体现了说写者的观察力,而且开发了听读者的想象力,极具表现力。

二、巧妙含蓄的解形示义

汉字之所以被称为方块字是因为我们的文字在视觉上始终是方块形的。方块形的汉字比线性的字母文字有更丰富多样的修辞方式。因为方块汉字是可以多维度拆解的,它是由笔画、部件和整字三级结构合成的。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可以形成几十种变化的笔画,这些变化的笔画又能组成几百个部件,几百个部件以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密集均衡地构成了成千上万个整字。解形示义便是借助汉字可以多维度拆解的这一特点实现的。

解形示义的修辞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拆字。拆字,也叫测字,是通过加减字的笔画,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穿凿附会,用以推吉凶的,多属迷信或趣味游戏②。这种修辞方式最早源于迷信或趣味游戏,后来常常被文人采用,还用得妙趣横生、深入人心,久而久之便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有时,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不便或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便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解委婉含蓄地表达想法,这种修辞手法和双关、猜谜颇类似。

如:才子纪晓岚和权臣和珅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据说当年和珅想请纪晓岚为他新修的府第正厅题一幅匾额,才华横溢的纪晓岚答应了他,略一思索便给他题了“竹苞”二字,说是“竹苞松茂”之意(“竹苞松茂”出自《诗经·小雅·斯干》,是家门兴盛之意)。和珅满心欢喜地将这一匾额悬挂于正厅,直至乾隆皇帝到他府第看到了这一匾额才提醒他将“竹苞”二字拆开读,他才知道纪晓岚的“竹苞”其实是“个个草包”之意,和珅尴尬不已,也羞愧难当。纪晓岚对和珅的嘲讽并不是直接表述的,而是通过文字委婉含蓄地表达,绝妙双关,令人称道。

又如:东汉末年,董卓专权肆虐,百姓生活艰难,民怨载道却不敢直言,便有人编出一首民谣《怨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乍一看并没有问题,可细品便能品出其中的民愤。“千里草”三个字可以合为“董”字,“十日卜”能合体构成“卓”字。百姓对董卓深恶痛绝,却又惧其权势不敢直言,便通过这首民谣传递希望董卓早死,百姓早日脱离苦海的愿望。这样的表达方式隐晦含蓄,手法巧妙。

将名字拆解开表达的方式能较准确地表述具体的文字,可以避免因为同音写错字的情况,后来被人们用于表达汉字中具体的文字,一直沿用至今,如弓长张、古月胡、文武斌、耳东陈、口天吴等。

通过对字形解形示义的修辞方式在各种对联和文字游戏中也是常常出现的。如:宋代一樵夫遇到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便指着所砍之柴说出“此木为柴山山出”的上联,要求秀才对出下联。秀才一下子被难住了,无以应对。直至清代被誉为“关东才子”的王尔烈路过此地听说了此事后才对出了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为何此联难以应对,因为上联短短的七个字不仅包含了两个字的字形解析,而且这两字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此”和“木”合为“柴”,“山”和“山”合为“出”,柴是由山中砍来的。王尔烈的下联对得很巧妙,“因”和“火”合为“烟”,“夕”和“夕”合为“多”,傍晚夕阳西下之时正是万家炊烟袅袅升起之时,所以此刻的烟火是最多的。不论是字形解析还是逻辑关系,都对得工整、巧妙,令人称赞。

又如:明太祖朱元璋在重庆路遇一书生,即出一上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要求书生对出下联,书生稍加思索,便对出下联: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明太祖听后龙颜大悦,因为书生不仅对出了下联,而且下联中还饱含对当今皇帝的赞许。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出于玩笑或是追求语言文字的巧妙也常用解形示义的方式表达观点。如:大学生的流行语“竹本一郎”(笨蛋一个),自大了一点(臭)。此外,民间把88岁称为“米寿”,将108岁称為“茶寿”。也是将文字分解表述的,“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茶”字的“艹”意为“二十”,剩下的部分分解为“八十八”,20+88的结果正是108,所以用“茶寿”表示108岁。

对字形解形示义的修辞方式不仅需要说写者运用智慧和幽默,还需要听读者心领神会方可实现,一旦领会,便令人恍然大悟,拍案叫绝,这就是字形解析的奇特之处,体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魅力,也是方块字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意蕴丰富的变形寓义

在汉字的形音义中,字音是诉诸听觉的,字形是诉诸视觉的。汉字在作为交际工具时,只有笔画清楚、结构方正、意义明确方可准确传递信息。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时为了达到别具一格的修辞效果,会人为地增加或减少汉字的笔画,甚至改变汉字的形体结构,有意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激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生出言外之意,这就是变形寓义的字形修辞方式。

有意地增加或减少笔画在古代往往用于“避讳”。如为避圣人孔丘之讳,省略“丘”字右边的短竖,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去掉“世”字下面的一横等。现代,增加或减少笔画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传达丰富的寓意。如五叶神香烟的广告语:五叶神,危害少一点(将“害”字宝盖头上的一点去掉)。吸烟有害身体,这毋庸置疑。五叶神香烟的广告却通过去掉“害”字头上的一点表明五叶神香烟的香烟对人体所产生的危害相比其他品牌的香烟少一点,形式直观,表现新颖,表意有趣。

又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中的《八宝粥记》中记录,在康熙四十三年孟春,姑苏古城中以粥闻名的“正源粥铺”因无米煮粥,便以豆、枣、果等八样熬煮无米之八宝粥。身为粥铺却无米煮粥,粥铺老板决定换匾,新匾额上的“粥”字去掉了“米”这个部件,仅留两个“弓”。将“粥”字去“米”留“弓”的做法不仅说明了这间百年老店所煮之粥为无米之粥,还体现了粥铺老板无米煮粥的心酸和无奈,说明了世道艰难、民不聊生的萧条景象。一个无“米”之“粥”蕴含了丰富的意义,无须多言,意在其中。

在山东曲阜孔府的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中,“富”字省略了宝盖头的一点,寓为“富贵无头”,“章”字的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出自清代文人纪晓岚之手③。纪晓岚将“富”和“章”二字的笔画一减一增,展现了孔圣人的家族与国共命运的非凡气魄,文章与天同老的不可摇撼的地位。

此外,变形寓意还体现在颠倒字形上。如过年时很多人会倒着写“福”字或者在门上倒着贴“福”字,“福倒”和“福到”谐音,人们利用倒贴或倒写“福”字的方式表达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期盼,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还将修辞学的“倒字”和“谐音”完美地合为一体。此外,有人在寻人启事上会将“人”字倒着写,这样写不仅容易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而且“人”字倒写蕴含着“人找到”的意思,一举两得。

除了增减笔画、颠倒字形外,人们还将多个汉字合体进行表达。合体字,即将几个汉字,或者是汉字与图形及数学符号等组合在一起,形成合体字,传达丰富的寓意④。比如男女结婚时往往会在门上和窗户上贴上“囍”,将两个“喜”字合体,意为双喜临门。民间还有很多吉祥喜庆的合体字,如:

将“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黄金万两”等成语合体,共用构成这个成语中各个汉字的部件,合体后的成语同样呈现汉字的方块形,方正工整,形式新颖,意蕴丰富。

字形修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修辞现象,它将文字学和修辞学融为一体,不仅承载了我们的历史,还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事物独特的认识方式。每个汉字,经过说写者别有用心的“加工”,便能生动形象地传递出说写者的言语信息,还能体现更多样有趣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韵味,不仅展现了言语使用者渊博的学识和有趣的灵魂,还激发了听读者的无限的联想和想象,意蕴绵长。

注释:

①曹石珠.汉字修辞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9.

②周健.试论汉语的字形修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③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④刘春艳.试论汉字修辞[D].广州:暨南大学,2008.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改重点项目“汉字学与字源识字教学”(项目编号:Hnjg2019ZD-27)。